电力行业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研究与实践
2024-07-12时翔李磊陈宏业官守卫
时翔 李磊 陈宏业 官守卫
[摘要]电力工程项目作为电网生产运行的重要基础,投资金额大、管理链条长、内容繁杂,工程建设领域问题较多。本文积极探索电力工程全链条审计新模式,将审计模型建设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以可视化方式实现电力工程项目风险全业务覆盖、全流程监控、全天候跟踪,提升电力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和规范管理水平,为电网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 数字化审计 内部审计
一、实施背景
(一)贯彻国家高质量发展任务的必然选择
2024年1月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把握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立足经济监督定位,聚焦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审计主责主业,深入开展研究型审计,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开展电力行业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应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电网生产运行,对电力工程全链条开展质量监督,狠抓过程督导,提高项目质量深度,切实保障工程项目依法合规、高质量建设。
(二)推动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工程全链条审计精准落地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聚焦工程建设领域的重大问题和风险,开展工程项目全链条审计。以专项审计方式实现工程项目重大风险全覆盖,以过程跟踪审计方式实现工程全流程审计监督,以数字化方式实现工程项目在线远程全天候监督,强化工程项目全过程闭环管控,聚焦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和重大风险,关注重点项目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投资效率效益等,抓好关键环节和重点要素管控,以“融入式”审计推动电力工程项目高质量建设和高水平管理。
开展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发挥电力工程在电网运营管理中的“压舱石”作用,推动电力工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的“三化”管理,提升项目质量、生态环境、社会稳定等领域的风险管理水平,助力电网投资合理布局、产业升级转型、坚实民生保障,推进电网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深化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数智化审计的合理路径
数字化技术是改进和提升电网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国网青岛供电公司立足科技强审理念,强化大数据审计思维,挖掘数据价值,持续推进数字智慧审计,拓展审计监督广度深度。一是大力开展数字化建设,构建以数据中台、审计中间表为基础的“数据池”,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增强大数据核查问题、评价判断、智能分析的能力,提升审计效率。二是完善“审前防范、审中控制、审后检查”的质量控制机制,发挥审计风险防范和督促改进作用,以数字化手段推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是增强业审融合,多部门、多系统联动,从数据、系统和业务层面加强业务融合,加强源头治理和顶层设计,实现企业内共享共治、强化协同效应。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顶层设计,梳理数字化审计建设思路
1.明确指导思想,强化投资全过程闭环管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己任,坚持聚焦主业,加强电力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切实防范投资风险,强化投资全过程闭环管控,以效率效益为中心,精准化提高投资决策水平。以全链条“融入式”审计为手段,坚持“质量立审”战略,通过对投资立项、勘察设计、工程造价、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实施建设、竣工验收、竣工结算等工程全链条分析评价,形成“审前征求意见,审中沟通协调,审后推送建议”的闭环管理,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发挥审计主动服务公司决策和专业管理的价值效能。以数字化审计转型为重要路径,深入开展大数据审计应用,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通过深入应用数据中台、数据中间表等先进技术,建立审计模型,智能监测数据异常风险,以科技手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2.编制实施方案,规划部署项目进度成果。
国网青岛供电公司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聚焦电力工程项目,狠抓建设过程督导和运营效益管理,以数字化手段推进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制订实施方案,明确项目建设思路,注重可操作性,确保工作实践有序高效地开展实施。
一是规划项目进度,按照“现状梳理、模型建设、数智应用”的步骤开展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明确各阶段开展建设的内容、时间节点以及相应的成果产出,使项目思路统一、执行有序、高效推进。
二是建立组织机构,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扎实落地,国网青岛供电公司成立电力工程数字化审计工作小组,负责相关模型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开展评审考核等,明确管理的职责权限,推动项目管理规范。
三是顺畅沟通渠道,加强宣贯,促进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达成统一认知,强化电力工程审计协同效益,提升项目效率效果;通过建立定期工作汇报机制,开展阶段成果分享、答疑等,促进项目内外协同沟通,合力解决项目建设过程的“疑难杂症”,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二)加强现状调研,直面工程审计短板问题
1.明确电力工程传统化审计的相关“弱点”。
电力工程建设参与方较多、现场变动较大、建设周期长,审计难度较大,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目前电力工程全链条审计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数据准确性不高。预算与实际偏差较大,经常性出现不足或者超额的现象,对工程量和价格敏感性判断的要求较高。
二是审计滞后性明显。忽视对电力工程事前和事中的监管,片面注重事后竣工时的结算审计,工程开始前和过程中的评估体系不完善。一些工程管理部门、单位监管意识偏弱,在关键环节中,并未及时通知审计人员参加。
三是审计覆盖面不足。未实现工程全链条覆盖,只针对电力工程竣工结算环节进行审计,未能覆盖到电力工程前期、建设环节;仅仅针对工程造价审计,尚未实现对质量、进度、效益、安全、环保等多目标的科学评价。
2.聚焦电力工程全链条审计的关键“堵点”。
目前,电力施工企业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各种数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电力工程全链条审计具备了全面落实的基本条件,经过多年成长发展,电力企业的数据信息系统仍存在三个影响工程全链条审计的关键“堵点”。
一是仍然存在数据采集盲区。电力企业有关工程的信息化建设着重以服务运营为指向,以核心系统建设为主,抓关键数据,缺乏运营数据顶层设计,影响电力工程评价的关键数据尚不能完全采集。
二是仍然存在明显信息孤岛。电力工程数据相关的管理系统众多,多采用不同的技术口径与系统架构方式,造成不同系统间数据难以进行对接,形成信息孤岛,无法深入挖掘价值。
三是数据信息标准没有统一。电力工程管理系统大多采用不同的技术口径与架构方式,现有数据在格式、编码、元数据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一,无法有效进行数据整合与挖掘,难以支撑电力工程全链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3.突破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瓶颈”。
电力工程的全链条数据化审计关键在于数据,前提是数据质量与安全合规。整体来看,数据作为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瓶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集成与共享难。数据集成存在不同数据源同一数据表达不一致、更新不同步等问题。而数据共享存在安全性、隐私性难题,需保护数据不被未授权用户或组织访问和篡改,保护敏感数据隐私,防止滥用或泄露。
二是数据清洗与提升难。数据清洗与提升要对多余的数据进行筛选和清除,补充丢失的数据,纠正或删除错误数据,存在数据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与处理、数据类型不一致处理、重复数据处理、隐私与合规性处理、数据性能优化等难题。
三是数据挖掘与分析难。原始数据经过清洗、优化提升,进而分类分层形成集成数据,基于集成数据,面向应用需求,进行数据价值挖掘与分析,存在各种分析策略与方式、分析模型与算法、灵活提取与组织数据等管理与技术的难题。
(三)组织模型建设,建立多维科学评价体系
1.明确建设思路,设计模型框架。
以满足审计业务需求为前提,以实现电力工程审计全链条与重点覆盖为指向,采取上下结合、业务与技术结合方式,明确思路,设计框架。
一是明确审计需求,以业务为核心,实现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着重围绕电力工程“项目前期—项目建设—项目运行”全链条选择、设计评价指标。项目前期重点关注规划与决策科学性、手续合法性、准备充分性、资金到位情况等;项目建设重点关注实施过程科学合理、变更和签证的真实合理以及结算准确性等;项目运行着重从技术和设备先进性、经济性、适用性和安全性评价项目技术水平。
二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线联动,管理与需求并重。自上而下,系统梳理规划与决策、安全与合规、时间与进度、质量与速度、效益与成本、资金与支付等核心线条管理要点;自下而上,面向电力工程实际运营全过程需求,遵循客观、真实、合理原则,着重关注隐蔽工程、工程量与价格变动、款项拨付、效益产出等关键运作要点。通过上下联动,从管理与需求双向形成指标体系。
三是业务与技术结合。业务视角方面,根据电压等级、工程内容、投资与管理运作主体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电力工程业务类型,在评价指标设计与选择过程中需关注各类业务的侧重内容与要点。技术视角方面,电力工程管理的数据信息比较分散,需要运用新一代数智技术进行有效归集与提取。业务与技术无缝结合,才能实现电力工程全链条指标的精益化管理。
2.合理选定指标,力求贴合实际。
践行建设思路,区分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含项目前期)与项目运行两大模块,力求反映实际,系统、科学、合理筛选确定47个评价指标。
一是从决策、建设控制与价格控制上选定项目建设模块评审指标。项目建设部分着重从项目前期规划、投资与过程管理、计划进度等方面进行审计评价,抓住前期与建设的关键要点,共选定了9个核心指标,包括前期决策指标3个、建设管控指标5个、造价控制指标1个。前期决策指标聚焦对电力工程立项过程决策质量情况进行审计评价,旨在衡量决策价值与意义;建设管控指标聚焦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审计评价,涉及工期合理性、投产及时性、工程转资率、工程结算时效性等,旨在衡量项目建设过程的控制有效性与管理效能价值;造价控制指标聚焦对电力工程项目整体造价的评价审计,关注投资结余、成本控制等,旨在衡量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的合理性与工程整体价值。
二是从运行健康、技术水平与管理上选定项目运行模块评审指标。项目投产运行部分关注电力工程的常态化运行质量、项目技术与设备水准以及配套的经营管理审计评价,共选定了38个核心指标。其中,线路运行指标聚焦对电力工程中线路的健康水平进行审计评价,7个线路运行指标关注可转供线路情况、线路负载情况等;5个运行水平指标聚焦电力工程整体,开展健康水平审计评价,涉及配电线路故障停运情况、低电压户数情况、供电区域台区电压偏低等;2个运行效益指标、11个运行效率指标关注整个工程效能实现情况,涉及线损与配变轻重载、线路平均与最大负载、配变电压器台数负载、单位长度供电、户均配电容量等;8个架空网架结构指标聚焦工程空间结构设计,涉及网架形态、多单联络、老旧占比、配电自动化等;2个设备配置指标、1个智能化水平指标、2个其他指标关注设备的整体情况。
3.梳理指标审定标准,细化评审规则。
针对具体指标,从电力工程长期运作经验、设计验证的电力工程投建目标出发,建立电力工程建设模块、运行模块针对性的指标审定标准。
一是基于电力工程投建数据,定义工程建设指标标准与规则。电力工程建设模块指标着重围绕电力工程投资决策经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经验来定义评审指标标准,基于实际工程运作经验,将过往经验标准分层细化形成具体指标评审规则。比如,可研建设规模一致性评价,对比计划建设规模与实际建设规模的出入,评价可研决策质量,以上下浮动20%为基准视为最优,超范围空间翻倍扣减得分;建设工期合理性评价,技改工程以2年为底线,非技改工程以1年为底线,超期按天数扣减得分;项目投产及时性评价,以计划投产时间作为判定基准,鼓励及时投产,超期按天数扣减得分;工程结算时效性,以竣工投产时间为判定基准,结算报告时间不能超过竣工投产时间2个月,即约60天内需完成工程结算,超期按天数扣减得分;概算结余率评价,追求工程概算与实际投入的均衡,不能过多结余,如结余超过概算10%,按照超越数扣减得分。
二是基于电力台线运行数据,定义工程运行指标标准与规则。电力工程运行模块的指标标准区分为改善与目标两类。改善类标准追求投建运行后的数据比投建运行前的数据有改善,对同类改善项目进行对比排名分析,如有关线路的指标:线路平均负载率、线路过载时长、故障停运率、工单数据降低率、最大负载率≥80%线路条数占比等;有关台区的指标:台区平均负载率、台区重载时长、台区轻载时长、最大负载率≥80%配变台数占比等。目标类标准是对电力工程运行后的指标有明确的计划要求,如线路最大负载率与台区最大负载率指标最优基准是30%—80%,高于或低于该区间都会扣减得分;老旧线路占比提升、老旧配电占比提升的标准追求要≥40%,否则会翻2.5倍逐级扣减得分;消除台区低电压达成率等指标都有明确目标,按达成情况计算得分。
4.设计评审方法,完成评审闭环。
在评价方法上,设计采用了“前后对比、综合评价”来实现对电力工程项目全链条的科学化、系统化评审,完成电力工程项目评审闭环。
一是基于电力工程项目投建与运行前后的前后对比法。前后对比法适用于电力工程全链条指标评审层面的方法,针对电力工程建成投运前后电力系统改善情况或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评审分析。改善型指标是采集电力工程运行前与运行后指标数据对比,选取的是该电力工程运行前1年与运行后1年的相关参数比较,从指标反映的该电力工程项目某一侧面来展示该项目建与不建的改善性对比,如果有改善即有价值,价值大小后期根据跨项目对比分析。目标型指标是该电力工程前期可研决策时已经明确了具体目标,电力工程正式投产运行以后,采集该指标相关参数数据,并与该电力工程可研决策中的追求该指标的目标值进行对比,如果达到或超过目标的要求,即实现前期电力工程可研决策中的目的或诉求。
二是基于电力工程项目单体与区域类型的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适用于对电力工程不同类型的项目单体以及其对区域电力系统的影响进行评审,包括线路与台区两类,运用的是调指标或调权重的策略。线路类工程,线路单体评审指标选取以线路工程本身建设与健康有效运行为主体,权重上倾向于线路运行最大负载、故障停运与线损问题;线路区域评审指标选取该线路工程对区域线路的影响与效益价值为主体,权重上倾向于对区域老旧线路与区域线路最大负载率的改善、消除区域低电压与安全隐患以及对区域网络架构的优化等。台区类工程,台区单体评审指标选取以台区工程本身建设与健康有效运行为主体,权重上倾向于台区运行最大负载、故障停运与线损问题;台区区域评审指标选取该台区工程对区域整体的影响与效益价值为主体,权重上倾向消除低电压影响、区域工单降低、老旧配电占比降低、电网架构、设备配置等。
(四)强化数智赋能,实现工程审计可视化管理
解构评审指标所需参数,从14个系统中溯源提取,利用数据中间表,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结构化整理,形成评审模型数据基础。依托BI等数字化技术,实现评审结果可视化以及结果运用后的资产效率效益地图可视化,提升工程审计的效率、效果,提升电网建设质量和规范管理水平(见图1)。
1.参数化解构,字段地图绘制。
围绕评审指标体系,确定指标计算逻辑及所需参数,基于“中低压配网基建预安排项目建设运行情况明细表”,分别纳入线路和台区字段管理。
一是解构线路类电力工程及相关指标,形成线路类工程字段地图。从线路工程参数构成上看,经过对线路类电力工程具体指标计算公式的层层拆解,发现共需要113个参数字段支撑,包括山东省电力公司原有参数字段65个,新增参数字段48个。从字段取数逻辑上看,通过系统对接的参数字段66个,现有材料直接导入16个,直接计算3个,通过线下台账或统计汇总28个。从新增的参数字段主要分布上看,根据线路类评审指标分解,集中在工程的建设成效相关、工程变更相关、与具体年度相关的供电可靠性、质量与报修工单、线损、停电故障、配电自动化、线路绝缘化、老旧线路等方面。
二是解构台区类电力工程及相关指标,形成台区类工程字段地图。从台区工程参数构成上看,与线路类电力工程类似,穿透台区类电力工程具体指标,发现需要150个参数字段支撑,包括省公司原有的参数字段109个,新增参数字段41个。从字段取数逻辑上看,通过系统对接的参数字段66个,现有材料直接导入19个,直接计算6个,线下台账或统计汇总59个。从新增的参数字段主要分布上看,源自台区类评审指标分解所需,增加集中在建设中解决老旧或安全隐患相关以及与具体年度相关的类似供电量、煤改电用户新增、台区停电户数、终端电表与智能电表、意见工单与故障报修工单、三相不平衡、0.4KV架空线路绝缘化等内容。
2.多系统溯源,数据池式归集。
基于指标体系参数字段地图,完成数据多系统溯源,建立结构化池式管理关系,保证数据链路畅通、数据归集精准及时,衔接企业中台。
一是扫描所有相关性系统,从底层明确参数字段的取数链路。从评审指标体系所需参数字段出发,基于电力工程审计经验与问题清单,扫描相关信息系统,深入系统底层,整理参数字段在各个系统的分布情况,理解各系统数据管理、数据采集标准的优势,判断所取参数字段优先级,疏通取数链路,形成贴源数据集,并赋予数据字段新的管理属性,建立强关联关系。调研后发现,评审指标体系涉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电力管理系统(PMS)、配调技术支持系统、电能质量在线监测、同期线损系统、新一代配电自动化主站、营销2.0等14个业务信息化系统提取的参数字段,涉及的计算参数字段共224项。
二是建立参数数据中间表,以结构化池式方式归集管理字段。基于指标体系取数链路,以参数字段分类提取与规整为核心,构建具有同类属性的参数字段表单,梳理并建立不同参数字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不同类型评审指标参数数据中间表,实现对评审参数字段的结构化归集管理。明确不同参数字段的来龙去脉,包括但不限于准确的字段名称、收集方式、标准化格式、来源系统和数据层级并定位到具体字段路径等,形成对参数字段的精准溯源。明确不同参数字段逻辑关系,数据先后顺序、包含或被包含等结构化粘连,从整体视角出发对数据嫁接、理顺等,客观体现电力工程建设模块与运行模块现状,形成经过溯源的、结构清晰的、关联紧密的、具有分析价值的参数字段“池”。
3.可视化管理,结果动态展示。
基于参数字段中间表,运用新一代BI(商业智能)技术,动态展示、可视化管理电力工程全链条评审数据、结果以及结果运用后资产效率效益地图。
一是评审“数据+结果”图像化,开发电力工程全链条评审工具。基于新一代BI技术,面向工程全链条评审,开发形成面向专项审计的数据溯源、关系发现、场景展示、结果及报告输出等数据应用支撑工具。评审数据的智能化辅助管理,通过数据管理功能输出:审计数据在线查询、系统数据追本溯源、转换关系清晰展现、审计指标与权重、评价标准规则等,图像化、梯级式展示电力工程全链条评审数据的来龙去脉。评审结果的智能化辅助管理,基于结果管理功能输出:审计结果在线查询、基于评审指标的分析展示、基于评审模块的分析展示以及总体评审的分析展示等功能,各指标、模块评审均可综合运用柱形图、饼状图、面积图、趋势图等进行可视化、动态展示,多时间、多主体分析。
二是资产“效率+效益”地图化,拓展电力工程全链条评审功能。电力工程全链条评审通过数据技术、BI技术全面提升后,提升了评审效能,升级了评审方式,建成了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评审工具。基于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评审工具,借助数智化手段,根据地图颜色绘制了资产二维矩阵分析模型,构建了资产效率效益地图,助力电网建设投资分析,对电力工程投资的效率与效益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运用电力资产二维矩阵分析模型,科学、合理、有效搭建电力工程项目储备库建设时序框架,对电力工程项目按照使用年限、健康状态、故障次数等进行分类评价,辅助推进区域电力投资、工程建设与维修项目决策,提高电力核心资产整体运作效能,解决当前电力工程项目建设决策过程中主观性、被动性过强等问题,推进了电力资产经营价值提升。
(五)完善机制保障,助力工程智审稳步推进
1.明确评价流程,建立数字化审计应用规则。
电力工程数字化审计模型评价流程依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自动取数、与省公司指标保持一致等方式,减轻填报负担、降低人工差错率。
一是构建模型应用场景,电力工程数字化审计模型应用于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同时适用于各类生产性电力工程资产,评价内容横向涵盖多业态电力工程,纵向贯穿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具有评价类型丰富、参数多样的特点。二是建立操作指南,明确工程数字化审计模型的使用规则,具体包含线路和台区填报的指标类型、指标明细、取数规则、使用频率等,用操作指南降低沟通和培训成本,建立标准的模型使用方法,提升模型的使用效率。三是明确评价规则,按照“发起任务、取数填报、综合计算、评价考核”的工作步骤开展评价,由工作小组发起评价任务,相关部门以手工填报和系统自动取数相结合的方式参与评价。
2.完善优化机制,确保数字化模型落地用实。
根据使用反馈,优化调整电力工程数字化审计模型,秉承以提升发展质效、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持续完善模型,以求贴合项目实际、符合管理需求,真实反映电力工程项目资产的建设合理合规、运行效益效率水平。一是模型优化更新,发生系统数据迁移、管理需求变更后,在原有的模型设计思路和结构依然适用的条件下,不定期通过增减指标、变更权重、更新相关的取数逻辑等进行更新,更新后的模型更加符合电力工程数字化审计实际管理需求,以嵌入式审计加强投资全链条管理。二是指南更新发布,当模型或使用规则发生重大变动或者现有规则不再适用时,进行操作指南的整体更新,结合变更实际情况,关注变化趋势和管理侧重,进行操作指南更新与发布,确保操作手册能与时俱进。三是补充规则与制度,配合数字化审计模型与应用指南,面向全公司,补充发布电力工程项目全链条数字化审计通知、制度等,明确数字化审计的要求、目标、做法等,鼓励各方积极参与,推进工程数字化审计工作常态化开展。
3.落实考核激励,推进资产效益效率提升。
将电力工程数字化审计结果用好用实,评审与考核、整改挂钩,强化工程项目自我管理意识,提升项目质效。一是利用评审结果考核,评审与考核挂钩,通过对模型具体应用,形成电力工程台区单体、区域,线路单体、区域各类综合得分,工作小组根据综合得分对电力工程项目开展评审考核,使用排名法和阈值设置法结合的方式,划分“优秀、良好、一般、有待整改”四个区间,并据此采取不同措施。二是考核促进管理提升,通过抓取考核过程的异常数据,挖掘项目分值较低的深层原因,将电力工程的成本控制不力、工期延长、项目投产不及时、运行不良好等问题的根源揭示出来,按照项目类别、工程阶段等进行归纳总结,对共性问题全面整改、个性问题重点督办,跟踪式审计整改落实,降低项目潜在风险,提升电力工程项目的资产管理效益、运营管理能力,强化精准投资,提高投资决策水平。
三、实施成效
(一)落实全链条监督,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一是实现了电力工程过程化、全链条审计监督。通过开展全链条数字化审计,转变了传统电力工程审计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后监督”式审计模式,实现了对电力工程前期、建设、运行全链条的审计监督,提升了审计价值。基于数字化技术贯穿电力工程投资立项、勘察设计、工程造价、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实施建设、竣工验收、竣工结算全链条,实现了电力工程数据全覆盖,将关注的审计监督逻辑内化到系统工具中,实现对工程项目前期与项目建设的过程化审计监督。从工程立项开始到建成后的运营,实现了对工程建设前与建设后、建设决策目标与运营后经营效益进行系统评审,全面系统评估衡量该电力工程对区域电网形成的健康情况的影响与经营性价值贡献。
二是固化了电力工程全链条的控制性管理逻辑。构建了数据中间表“数据池”,理顺了关于电力工程全链条管理的不同系统的数据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基于数字化的内控管理刚性执行。解决不同投资时代、不同技术框架、不同用途的信息系统数据之间同一数据先后不一致的问题,通过数据贴源、数据清洗、优化提升等,明确在电力工程全链条管理中数据发生的前后关系,实现了对电力工程计划条线的有效性管控。参照工程项目的管理逻辑,按照类型、层级、归属等进行数据规整,构建形成横向类型与纵向层级之间的数据结构关系,实现了数据准确调用与规范统一,从结构上进一步增强并固化了电力工程全链条有效性管控。
三是提升了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运作效能。长期电力工程立项数据的积累,使得电力工程可研与立项决策更具针对性、目标性与时序性,大幅缩短了项目前期研究运作与决策顾虑时间,提升了项目前期的运作质量。由于全链条数据的积累与挖掘,不同类型、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用途的电力工程启动与计划过程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关键路线与人财物的配合更加协调高效,项目监督更有价值提升意义。针对电力工程交付运行实态进行的评审,聚焦于区域电网健康运行与其价值贡献,关注技术、装备、管理三层面的影响与效能,回答了项目前期决策的价值与意义,形成工程全生命周期评审闭环。
(二)优化成本效益,提升项目精益化管理水平
一是推动提高电力工程建设的成本效益。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有助于提升项目管理的精益化水平,推动时间、物料与人员等成本的优化与降低,从成本上创造效益。全链条的数字化审计理顺不同系统电力工程管理数据关系,减少了不必要、无价值的流程环节,避免了不必要摩擦,使得工程管理更加顺畅。不同系统有关电力工程数据的理顺,解决审计过程中同一数据、同类数据结构化矛盾,实现了对物料的全过程与价值链式管理,提升物料使用准确率,促进了物料回收,减少了物料浪费。全链条数字化审计监督促进了人力使用结构的优化与运转效能的提升,让协同路径更为清晰,手段更丰富,实现了对人力结构的高效化运用。
二是推动提高区域电网发展的运行效益。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不仅有助于提升电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成本效益,还有助于优化区域电网结构,提升了区域电网发展的运行效益。着重解决了区域线路结构不合理、线损大、线路故障、低电压等问题,提升了区域电网线路供电的可靠性,减少了线路方面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区域电网最大线路负载的占比,实现了区域电网线路整体运行效益的提升。优化了区域电网台区的运行效益,着重解决了区域电网配变电压过低、配变过载、配变故障等问题,提升了区域电网台区供电的可靠性,减少了台区配变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降低了区域电网台区最大负载,促进了区域分布式发电能源的消纳,实现了区域电网台区整体运行效益的提升。
三是推动提高电力工程的价值投资效益。面向区域诉求、预期进行相应电力工程投资布局,运用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分析工具,既实现了区域电网结构的优化,又能引领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单位投资电量与增供电量的全面提升。基于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数据,面向过高线损区域,定向分析聚焦,决策线路或台区电力工程投资,制定投资目标与核心指向,全面降低区域单位投资线损水平。基于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面向电网核心资产,进行电网结构优化、线路与台区改善、供电服务质量提升、优化低压并降低故障等,促进区域电网演进、迭代,维护区域电网的健康水平。
(三)提升服务质量,促进用户服务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
一是推动提升区域用户的服务质量。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从项目立项决策开始就关注区域电网可靠性的提升,项目建设中围绕质量效益,通过项目运营后评价反映项目建设带来的区域供电可靠性的提升,大幅减少了故障性停运时间。以审计监督为手段,综合关注区域电力工程立项意图与建设时序,重点关注增量需求与改善性诉求的电力工程尽早实施,致力于从总体上扩张并改善区域电网的供电效能,提升了区域电网综合电压合格水平。
二是推动促进区域分布式电源发展。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从项目立项开始关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内容与方式,通过项目运营后评审的方式予以立体衡量。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诉求,应对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电力工程全链条数字化审计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吻合式布局,提升区域分布式电源占比。
三是推动改善区域环境的友好水平。电力工程全链条审计追求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落实“工程质量”“建设速度”“工程效益”“工程安全”“环境保护”五位一体,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与电力工程效益以及区域社会价值的和谐共赢。电力工程全链条审计从电力工程项目立项决策开始,追踪区域电网能源综合损耗情况,并将其作为电力工程立项、建设与运营的关键考量目标,促进了区域电网整体损耗的减少,降低了区域电网的综合能耗水平,实现了区域电网整体价值水平的提升,高效支撑了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改善。
(作者单位:国网青岛供电公司,邮政编码:266002,电子邮箱:18669776900@163.com)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建龙.配网数字化转型助力两网融合[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23(2):10-11
[2]黄严斌.数字化技术在电力系统设计中的应用[J].模具制造, 2023, 23(10):139-141
[3]朱纯,李宾皑.电力企业工程建设领域数字化转型实践应用研究[J].电力与能源, 2023, 44(2):
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