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024-07-12王春霞
王春霞
【摘要】项目式教学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标准为中心的驱动性问题引导的教学理念。将项目式教学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在一起,既能促进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价值,也能推动学生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基于此,本文从确定项目主题、设计教学、确定合作小组、情境创设、项目实践、项目评价五个方面出发,对项目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项目式 初中地理 应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109-03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往往以教材为基础开展统一化的教学,已经很难满足当代初中生的学习实际,限制了学生的综合发展。而项目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推动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提升应用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整体化、生活化、多样化地学习地理教学[1]。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地理新课标要求,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项目式教学理念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项目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究
(一)展示学生课堂主体价值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主体价值的发挥是比较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得到落实。搭建项目式主题的时候,关注学生对主题的兴趣,选择符合学生年龄认知和学习兴趣的主题,就能从教学核心出发,调动学生的初中地理学习兴趣[2]。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培养和学生主体认知的教学目标和过程,既能让学生扮演好自己主动参与者的身份,也能促进教师扮演好自己的教育者、指导者、引导者、观察者的角色。
(二)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目前,项目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这一点不仅影响了教师对项目式学习的精确认定,还影响了学生项目式教学准备。最终,这样的项目式教学影响了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3]。从确定主题、设计教学、搭建项目小组、引导学生实践,便能在改变之前项目式教学中的不足的同时,促进学生在不同地理知识中提升项目式教学效率。搭建项目式实践,引导调动学生将地理知识内化,提升整体的应用能力。创新项目式教学,搭建游戏化的教学体系,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
(三)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结合图示、资料、问题,搭建教学情境,既能推动学生对地理理念、关系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4]。布置项目小组下的启发式任务,既能推动学生结合地理学的基本思维方法,搭建全面、系统的认识,也能促进学生学会用批判性和动态性的认识,开展项目实践和创新项目式教学,既能推动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认识方法,认识人地关系,也能促进学生认识地域系统,学会如何有效解释和预测。此外,这样的教学活动也能促进学生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中发展行动能力和品质。
二、项目式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一)选定项目主题,设计地理教学
确定项目式的主题,不仅能够推动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明确整体化的教学计划,还能促进学生考虑学校的教学基础设施和综合学习资源的高效应用[5]。设计符合学生地理认知、学习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仅能推动学生明确学习核心,还能促进学生在合适的进度中高效完成任务。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展认知出发,选定项目式的地理教学主题。接着,从初中地理中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核心素养出发,设计符合教材核心的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为例,结合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总目标,教师要选定与学生兴趣有关的项目主题,再设计核心素养下的地理教学。“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学习世界气候的基础,其教学重点包括:掌握等温线的阅读;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绘制气温曲线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确定项目化的主题为“气温”。为了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可以确定项目主题为“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在确定项目主题后,教师便需要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和过程。立足项目主题,可以确定地理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出气温和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之间的关系;2.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搜集与气温相关的资料和内容,绘制符合学生认知的气温曲线图;4.阅读了解气温变化的综合规律,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绘图能力。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可以设计符合初中学生地理认知的核心素养的教学过程:1.联系生活,关注气温与生活的关系;2.关注气温变化,运用问题启发学生;3.搭建项目小组,确定地理合作任务;4.理解气温分布,深度理解等温线图;5.结合气温实践,绘制气温曲线图表;6.展示学生成果,给予有效成果评价。
基于这些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既能推动学生确定自己项目式教学核心目标,也能促进学生后续选择合适的角度参与地理教学实践。此外,这样的教学目标和实践,能够提高学生读图、看图等综合分析能力。
(二)搭建项目小组,布置启发任务
目前,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探究自然世界的积极性和精神,这不仅会影响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地理知识,还会阻碍学生持续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项目式背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改变这些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提升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便需要结合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坚持育人为本,确定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选择好地理教材核心内容。以此为基础,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进行分析,再搭建项目式的教学小组。接着,布置启发式项目任务,为后续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中的“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为例,教师便需要结合核心教学内容,搭建项目小组,确定启发任务。“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教学重点包括:测定降水和降水量;说明降水与人类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深度关系;选择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变化规律;结合世界平均降水量图,了解世界降水分布之间的差异。在正式教学这些核心内容之前,需要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内容进行综合化解读。解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往的地理成绩、地理学习态度、地理学习方式、地理学习理念等。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方式单一等;B层次学生的基础一般、学习主动性一般、学习方式不符合时代需要;C层次学生的基础较为丰富、学习主动性较高、学习方式丰富。将这些不同基础的学生融入一个小组中,再搭建启发性的小组任务:1.基础地理知识任务:什么是降水和降水量?地区的降水量是怎样的?降水有几种形式?世界降水量的主要分布是如何思考的?2.中等地理观察任务:观察地区降水和人类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结合信息技术,绘制降水量柱状图,了解降水的变化规律;绘制世界降水量分布图;3.优秀地理实践任务:结合地区地理实践调查、线上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降水量等地理概念;结合信息化的游戏化实践活动,巩固地理知识;选择课后测试和记忆作业,引导学生应用生活化的地理知识。
完成启发性的层次性项目任务,既能推动学生在课堂前、中、后提升自己的表现力和表达能力,也能促进教师调节和引导课堂效率。此外,这样的项目式教学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还能推动学生在合适的学习环境中接受启发性的教学知识和技巧。在完成这些小组化的启发性任务时,还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参与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深度思考。如此,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交流、合作能力。
(三)创设项目情境,调动教学情绪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着导入教学内容和方式落后,与新课标教学联系不相符的教学问题。这些教学问题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落实,还能影响新课标以及新时代地理教学理念和实践的革新与发展。而结合新课标,创设项目式的教学情境,既能推动学生改善自己的初中地理学习实践,也能促进学生创新项目学习积极性。基于此,教师便需要以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总目标为基础,选择地理教材核心内容,创设趣味化的项目化教学情境,进而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积极性。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中的“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为例,教师便需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设计项目化的教学情境,进而调动学生的教学积极性。“第一节 人口与人种”的教学包括:掌握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了解人口带来的问题、影响;人种的分布及特点。以这些内容为基础,便能确定教学的主题为“人口与人种”。基于教学的主题,确定项目任务,搭建项目化的教学情境。正式学习前,可以选择“同学们知道现在世界的人口的增长情况是怎样的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理解知识。再借用课件搭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片和展示不同颜色人种的视频,引导学生调动地理学习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和地图,绘制世界和中国的人口增长状况表和人种分布图,促进学生选择合适的方式掌握知识。
(四)开展项目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很少关注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结合新课标和基础教学内容,开展项目化的教学实践,既能推动学生改变这些教学实践,也能推动学生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结合新课标课程理念中的活化课程内容和推进教学改革的教学要求,开展项目式的教学,便能推动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基于此,教师便需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内容,开展符合新时代的项目化实践,进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第四节 自然灾害”为例,教师便需要结合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开展项目化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第四节 自然灾害”的教学重点包括:分析自然灾害的内涵;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确定与地区有关的自然灾害;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分布、成因;结合图片、资料,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形成的原因;认识自然灾害频发的基本国情;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以此为基础,再结合项目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的项目实践。这些项目实践主要包括: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地理书面知识;观察和调查地区现状,掌握知识;收集线上知识内容,开展实践;整合理论和实践,完成课余知识,巩固地理知识。项目小组完成这些活动实践,引导学生确定常见的自然灾害理论知识。学生便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完成项目实践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推动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内涵和关系。此外,这样的项目实践也能促进学生理解地区自然灾害,并选择合适的方式理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五)关注项目评价,落实学习效果
基于新课标课程理念中提出的“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更需要在项目化的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优化项目评价,进而推动学生落实项目化教学的学习效果。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的“第二节 土地资源”为例,教师便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关注项目化的评价,进而落实地理知识的应用。“第二节 土地资源”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认识到我国土地资源的问题,培养国情意识。以教学目标为基础,搭建项目化的教学评价标准。结合这些核心评价标准内容,从评价理念、主题、方式出发,搭建项目化的评价语言。接着,还需要从教师、学生、家长出发,搭建项目化的评价主体,进而关注线上和线下的评价体系的搭建。这些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分布情况、地区土地资源分布情况、土地资源的现状等。这样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热爱土地的同时,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项目式教学理念下开展初中地理教学,是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比较成熟的教育改革实践。这一教学的有效落实,既能推动学生学会如何在较难知识点中搭建项目式学习思维和实践,也能推动学生提高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基于此,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与学生一起选定项目主题,设计合理化和科学化的地理教学;搭建项目小组,布置启发任务,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地理自主学习情绪;开展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关注项目评价,落实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增加记忆。
参考文献:
[1]刘玉祥.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3(22):88-90.
[2]任玉莹,郑惠元,户清丽.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地理课程制作——以“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7):4-9.
[3]魏海宁.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N].科学导报,2023-07-28(B3).
[4]王颖.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课程辅导,2023(18):87-89.
[5]陈龙生.项目式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3(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