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文化理解和认同”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2024-07-12郑晓玲
郑晓玲
【摘要】本文探讨了小学古诗教学中以“文化理解和认同”为核心的策略。通过深入挖掘古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并建立对古诗的认同感,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情感体验。文章关注如何通过古诗教学引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认同感,从而促进其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文化理解和认同,学生将更深刻地体验古诗的情感表达,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 文化理解 认同感 教学策略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三明市2023年度教育综合改革专项课题“指向‘文化理解与认同的小学阅读实践研究”研究论文,课题立项号:SMJG2023099。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6-0178-03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过于侧重学生的诗文背诵和表达技巧,却忽略了培养学生深刻的文化理解和认同的重要性。当前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对古诗的认同感。这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平衡技能培养与文化传承,确保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具备表达能力,更能够感悟和体验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一、指向“文化理解和认同”的小学古诗教学的意义
(一)启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深入挖掘古诗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通过深刻解读古诗中的历史典故、传统文化符号等元素,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这不仅是对文化的一次深度探索,更是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逐渐建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从而培养起对文化的探索欲望。
(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古诗的认同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是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通过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古诗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心,从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传承文学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注重文化理解和认同有助于传承文学精神,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深入研读古诗,学生接触传统文学的瑰宝,感受文学精神的力量。这不仅培养了对古代文学的热爱,更激发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古诗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感认同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为文学传统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小学生能够在感悟中领略传统文学的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量。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机械性背诵,缺乏深度理解
目前的古诗教学往往偏向机械性的背诵,学生过多地关注于诗歌文字的记忆,而缺乏对古诗背后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这导致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成为一种形式化的活动,难以培养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
(二)文化认同感不足,难以融入生活体验
古诗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足。课堂教学往往未能将古诗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中,使其难以建立起对文化的实际认同感。这使得古诗对学生而言更像是一种课本知识,而非能够与自身生活相结合的文化体验。
(三)缺乏情感表达,文学体验欠缺
在古诗教学中,较少关注学生的情感表达。古诗作为情感的艺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然而,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常忽视了情感层面的引导,导致学生对古诗的文学体验欠缺,无法真正深刻理解和体味其中的情感内涵。
三、指向“文化理解和认同”的小学古诗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导文化理解
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是一种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在传统的古诗学习中,学生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文字,缺乏对古代文化的实际感知。因此,组织课外活动、参观文化展览等方式成为一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文化,激发他们对古诗的浓厚兴趣。首先,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的文化体验。例如,可以组织古诗朗诵比赛、古装化妆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自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这样的活动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他们对古诗的实际理解。通过亲身参与,学生更容易将古诗融入自己的生活,形成对文化的亲近感。其次,参观文化展览是另一种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文化内涵的途径。组织学生参观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展览馆,使他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文化遗产。通过观察古代书画、器物等展品,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的体验不仅让古代文化变得具体而生动,也使学生对古诗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作用。通过合理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去了解古代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精心选择适合的文化活动,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文化体验中。
(二)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古诗中的问题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理解水平的有效途径。以苏轼的《题西林壁》为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其中蕴含的问题,并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去了解古代的历史,提高文化理解水平。首先,诗中提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描写庐山的形势多变,让人感受到观察事物时的主观性。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不同位置看庐山,景物会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这是否与我们观察事物时的角度和位置有关?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对主观观察的认知,引导他们关注观察角度对认知的影响。其次,诗中指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暗示了身处其中会受到局限的影响,难以全面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们在生活中是否也会因为所处环境而形成片面的观点?这种片面观点对我们的认知是否产生了影响?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人们认知的影响,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最后,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可引导学生思考自身是否受到局限,无法全面认知其他事物。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突破局限,获得更全面的认知?通过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反思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并激发他们主动去拓展知识边界。
通过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逐渐认识到观察事物的主观性,认识到环境对认知的局限,进而提高文化理解水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问题,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以个性化方式引导认同感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对古诗的认同感是一项关键的教学策略。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因此,通过情感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在古诗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有助于增强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例,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其中的情感表达,然后探讨如何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对这首古诗的认同感。诗中描绘了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江南秋夜景色,以及江枫渔火映愁眠的画面。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音频,甚至是模拟夜晚的氛围,让学生通过感官体验更直观地感受古诗中的情境。这种方式可以满足学生对感观刺激的需求,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接下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可以通过情感分享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对《枫桥夜泊》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给他们带来的情感,以及是否有类似的生活经历。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差异,让他们在分享中找到与诗歌相联系的情感共鸣,从而建立起对古诗的认同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启发他们对生活的思考。例如,可以通过提问学生是否曾经有过类似的夜晚经历,是否有过相似的情感体验,以引导学生将古诗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在个人经历中找到共鸣,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和认同古诗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这种亲身经历的联系不仅使学生更加投入诗歌的学习,也促使他们建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和情感认同。
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经验相关的内容,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差异,还能够使古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理解文化的魅力。
(四)结合艺术表达情感体验
在古诗教学中,结合艺术手段,如,音乐、绘画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感官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对古诗的情感体验。通过多媒体形式呈现古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还能加深情感共鸣,使古诗更加生动有趣。可以运用音乐的力量,选择与古诗情感相契合的音乐作品。通过演奏或播放音乐,营造出与古诗相符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例如,对于《登鹳雀楼》,首先,选择激昂的古乐或交响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的壮丽场景。其次,通过绘画展示,将古诗的意境呈现在画布上。教师可以邀请美术老师进行现场绘画,或者展示已有的与古诗相关的艺术作品。学生也可以参与其中,通过绘画表达对古诗的感受,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想象。这样的互动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参与到文化的体验中,加深他们对古诗的认同感。此外,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制作音乐配图或动画呈现古诗的内容。通过图像的视觉呈现,学生能够更生动地感受诗歌描绘的景象,增强对古诗的印象。例如,制作一段《出塞》的动画,将诗中的秦时明月、龙城飞将等元素呈现在屏幕上,使学生在视觉上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最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艺汇演,通过朗诵、音乐演奏、舞蹈等形式呈现古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表达方式,展示对古诗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多元艺术发展,还增强了他们对古诗的情感共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五)探索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促进情感共鸣
通过深入解析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如诗中的人物等,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情感体验,建立与古代文学人物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古诗所展现的文化背景。《赠刘景文》这首诗以深厚的文学内涵展示了苏轼对友人刘景文的赞美,同时将这种赞美巧妙地融入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之中。首先,通过深入解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意图以及古代文学人物的情感体验。诗中的“刘景文”成为一位崇高的人物形象,被赞颂为具有高尚品格和坚贞节操的朋友。这种对人物的褒扬不仅是对刘景文个人的赞美,更是对当时社会中崇德向善之风的反映。通过学生对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古代社会对于高尚品德的追求,从而建立与古代文学人物的情感共鸣。其次,诗中对初冬景物的描绘将友人的品德赞美与自然景色相融合。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成为诗中最美好的风景,表达了作者对这个时节的钟爱。通过对初冬景物的描写,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独特情感,同时也能够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来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对景物描写的感情色彩,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古诗中所传达的情感。通过对文学人物的情感共鸣,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古诗所展现的文化背景,进一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认同。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学的热爱,并在情感体验中建立对古代文学人物的情感认同。
四、结束语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以“文化理解和认同”为核心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更能够培养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个性化引导认同感以及结合艺术表达情感体验等策略,我们可以使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发挥更为深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唐雪.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21
[2]吴丽.以诗入境,素养传承——例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语文新读写,2022(13):22-24.
[3]顾春露.学古诗 品古韵——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实践[J].小学生(中旬刊),2023(2):142-144.
[4]关莉红.古诗文教学的文化取向与价值定位[J].语文建设,2018(30):25-26.
[5]孙元菁.抓住诗词教学的智趣、情趣和理趣——赏评陈智峰老师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课[J].中国教师,2020(1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