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逻辑进路
2024-07-11杨昕旖林宏彬
杨昕旖 林宏彬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就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该课程的教学之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该课程的可能性和重要性,厘清融入的基本思路和优化路径,进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战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明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这一思想的文化底蕴,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功效。
1.可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能融入“概论”课。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这表明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融入“概论”课,是因为兼收并蓄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开放包容的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耦合性。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将守正创新上升至战略高度系统推进,赋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文化生命力。这一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
2.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融入“概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2]。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挖掘“概论”课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讲好传统的中国故事、讲活优良的民族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在此基础上,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底蕴,滋养青年学生的精气神,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向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基本思路
思政课教师要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概论”课在哲学思想、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核等方面的契合之处,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哲学思想融入“概论”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思政课教师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找到二者的契合之处。一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矛盾的辩证法,讲好“概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等矛盾观点。思政课教师可将这些丰富的思想融入“概论”课教学。例如:通过纲举目张的哲学思想,讲清楚“概论”课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论。二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镜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讲好“概论”课。“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教师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道路。三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缺一不可的系统思维,讲好“概论”课。通过讲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与局部关系,讲清楚为何以党中央为军中之“帅”,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又为何要“车马炮”各展其长,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四是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谋远虑的战略思维,讲好“概论”课。通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教师对内可以分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哲学智慧,对外可以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篇。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融入“概论”课。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人本思想,与“概论”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度契合。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修身、社会稳定、国家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4]“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等,都对当代治国理政有着重要意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5],呈现出深厚的人民性底色。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求和谐思想,与“概论”课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相和谐的思想高度契合。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例如:“概论”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就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创新。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严律法思想,与“概论”课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思想高度契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的古代政治思想,与新时代以来倡导的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谋而合。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核融入“概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的中国精神的指引。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概论”课。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生生不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保卫山河、建设祖国而不懈奋斗。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杀身成仁的文天祥等为国为民的事迹备受推崇。“概论”课教师要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对青年学生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坚定学生的强国志,培养学生的报国行。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强不息精神融入“概论”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这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薪火相传的重要源泉。“概论”课教师既要回望历史,引经据典讲述先辈奋斗故事,又要感悟当下,讲好脱贫攻坚一线、科学研究试验、基层工作人员的拼搏精神,还要展望未来,勉励学生不惧困苦、不卑不亢、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思政课教师要凝练代代相传的中国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激励学生立足当下,满怀信心投入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实践路径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吃透“概论”课教材的基础上,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概论”课中的准确定位,坚持在“概论”课理论讲授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
1.抓定位: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概论”课中的重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大同社会、德法相融、伦理道德等,亦广泛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些优良传统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和指导价值。因此,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重要性。此外,思政课教师要善用典籍言辞和诗家名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谚和俗语,通过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的形式,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魅力,彰显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带给学生精神涵养和文化熏陶。
2.抓理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理论讲授。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7]。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同样要突出理论性,防止出现形式化和表面化融入的现象。以“概论”课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例,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对比,引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色,进而讲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哲理,深刻阐释生态文明思想内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人与自然的内在发展规律。
3.抓创新: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近年来,科学技术推动的创新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播发展紧密结合,给人们带来数字化的新鲜体验,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活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思政课教师要讲好“概论”课,就要以数字技术为媒介,促使其成为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概论”课的利器。
一是高校要打造数字课堂新模式。一方面,学生通过AR、VR等虚拟技术触摸“动”起来的文物、赏析“活”起来的诗词、感受“实”起来的古代风貌;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数字技术的采取、储备等功能,建设数字资源共享库,通过收集分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存储,为思政课教师引经据典、查找案例提供便利。二是高校要生产数字化文化产品。艺术生产要产生应用的价值,实现精神的对话,就不能成为异化劳动下丧失创造性的流水线产品。因此,高校要深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产业公司合作,设计与“概论”课相关的文化产品,如广播影视、线上展览、动漫等。三是高校要抓住数字技术发展的契机,通过“文化+影视”“文化+音乐”“文化+展馆”等形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将“概论”课的讲述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故宫博物院之中,以外显的方式向学生呈现生动的文化,以内涵的方式涵养学生的精神底蕴。
结语
“概论”课要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就要把握这一思想的文化底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帮助学生把握贯穿于每一章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概论”课,能够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
本文系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年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协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KT2023Z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22-05-29(1).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05.
[4]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7.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8.
[6]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新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77.
[7]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8/t20190815_394663.html.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