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学术集刊资源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4-07-11穆浴阳张建存

百花 2024年4期
关键词:资源建设图书馆

穆浴阳 张建存

摘 要:学术集刊兼具图书和期刊双重属性,其出版相对灵活,容易出现出版单位变更、定价不一致、责任者变更、重名、出版周期不稳定、书变刊等问题,这对图书馆在进行该类文献资源建设时产生了很大困扰。图书馆处理学术集刊时存在采访政策不一致、编目规则不一致、典阅制度不一致等问题,本文建议通过呼吁学术集刊加强自身规范出版、建立专项采编制度、构建专项典阅制度、建立学术集刊数字化平台等措施解决学术集刊的处理难题,从而提升学术集刊在图书馆中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学术集刊;图书馆;资源建设

学术集刊是一种独特的出版物,通常由研究机构征稿、审稿和编辑加工,采用固定的周期和频率形成期次,选择出版社合作,采用图书的形式出版。学术集刊使用ISBN号,名义上是图书,但由栏目、文章等主要元素组构而成,且固定周期连续出版,本质上属于期刊。从出版角度对学术集刊的研究较多,从图书馆角度对学术集刊的研究很少。图书馆对文献的采访、保存和服务通常是按图书、期刊、报纸、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类型来分,具有图书和期刊双重性质的学术集刊就成了处理难点,本文对此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学术集刊的出版概况

因为刊号审批非常严格,所以创办期刊十分困难,而学术集刊的创办、停办和变更,要灵活、简便得多。目前很多专业尤其是社科类的一些专业存量期刊较少,学术交流需求活跃,这使很多研究机构甚至学者个人创办学术集刊。据不完全统计,CNKI中国知网共收录学术辑刊896种,其中哲学与人文科学416种、社会科学283种、经济与管理科学106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中国集刊网收录集刊353种;《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集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22)》,评出87种核心集刊。

目前尚无关于学术集刊数量的准确统计数字,一般认为集刊总数在1000种左右。[1]截至2020年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共计2688种。集刊数量虽然没有期刊多,但学术集刊的出版规模还是相当可观的,出版也非常活跃,图书馆如何做好此类出版物的采访和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无论从文献保存和收藏角度,还是从对读者服务角度,图书馆将学术集刊按照期刊处理,确保其完整性,便于集中馆藏,对其保存和利用均更为有利。[2]期刊在页码、出版频次方面都有着严格的限制,一般采用固定的出版周期和相对固定的页码,这对图书馆采访来讲相对容易,而学术集刊在页码、出版频次上灵活性较大,在书号的选择上也相对自由,导致图书馆若按期刊采访处理难度大。[3]

二、学术集刊的出版灵活性及影响

学术集刊的出版灵活性较大,出版信息变更情况较多,给图书馆采访造成一定影响。

(一)出版单位变更

《信息系统学报》变更出版社,2016年及以前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以来为科学出版社。《励耘学刊》2017年及以前为学苑出版社,2018年以来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各社发行方式不一致,各社对学术集刊的推广力度也不一样,图书馆采购政策为由中标书商采购,出版单位变更后,所属的采购书商也可能变了,各书商的采购率不同,各出版社的交存率也不一致。以《原道》为例,经历了团结出版社、学林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东方出版社、新星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等9家出版单位,各社的交存和发行情况差别很大。

(二)定价不一致

定价不同的图书采访政策不一样,学术集刊变更定价,会导致图书馆采访数量不一致。按照国家图书馆现行的交存法规,单册码洋在100元以下的图书需要交存3册,单册码洋在100元以上的图书需要交存1册,这导致图书馆收到的图书册数也是浮动的。以《励耘学刊》为例,在学苑出版社出版时,采取的是浮动定价,如2017年第2辑(总第26辑)定价为126元,交存1册,2016年第2辑(总第24辑)交存3册。图书馆收到复本数量不同,对后续的分流、入藏和服务环节均会产生影响。

(三)责任者变更

以《中国美术研究》为例,早期为阮荣春主编,后改为吴为山、阮荣春主编,后又改为阮荣春主编,再又改为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编。责任者的变化,使学术集刊的辨识增加了难度。学术集刊不像期刊有稳定的编辑部或杂志社,主编和编委会也相对固定,采访时可以直接联系到人。学术集刊的主编往往是兼职,如果出版社不交存或不发行该图书,这时联系主编方,主编方从法律上讲没有交存义务,实操上讲不容易找到固定的负责人,因而从主编方采访的希望亦不大。

(四)重名问题

学术集刊的责任者会变化、出版单位会变化、定价会变化,书名成为相对稳定的辨识项,但书名也会出现重名现象。以《中华戏曲》为例,中国戏曲学会和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华戏曲》为学术集刊,而中国戏剧家协会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戏曲》是普通多卷图书。二者重名,学术集刊的《中华戏曲》又经常换出版单位,采购时很难区分二者是否为同一个连续出版物。再如《历史地理》,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编的《历史地理》为学术集刊,而中学教辅图书也有《历史地理》。陈劲等主编的学术集刊《创新与创业管理》和姚凤云等主编的高校教材《创新与创业管理》、王涛等编著的高校教材《创新与创业管理》均为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三本书的书名和出版社均相同,图书馆采编人员很难在采访时判断出哪个是学术集刊。

(五)出版周期不稳定

期刊具有固定的出刊日期,而学术集刊虽然每年的出版频率基本固定,但具体的出版日期却很难固定。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编的《宗教与美国社会》为例,每年出版2辑,2017年的第14辑为2017年4月出版,第15辑为2017年11月出版,而2018年的第16辑为2018年1月出版,第17辑为2018年10月出版,上半年辑和下半年辑的出版时间均不一致。图书馆采访时,很难按固定周期对其下订单。学术集刊交存的时间也无法控制,可能会导致馆藏集刊的时效性差。

(六)书变刊现象

一些学术集刊通过各种努力,获得CN号变为正式期刊,但书变刊的过程中,没有对前后历史沿革做出说明,导致图书馆无法识别二者为同一连续出版物。《中国教育科学》2018年之前各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书号出版,2018年获得CN号(国内统一刊号)和ISSN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由之前的按季度以书号出版的学术集刊改为正规的双月期刊。但在创刊号的2018年1期样刊上并没有对之前的学术集刊与现在的期刊之间的联系和沿革进行说明。图书馆图书和期刊的采编分置于不同的部门,采编人员拿到创刊号后很难将其与之前用书号出的学术集刊联系到一起,在编目时也很难进行关联,这对其完整性收藏会造成很大困难。

三、图书馆对学术集刊的资源建设困境

图书馆对图书和期刊的采访和典藏政策不同,对亦书亦刊的学术集刊的资源建设就相对困难。学术集刊没有唯一的连续出版物标识,且出版信息变更频繁,这给集刊的认定和处理带来困难,不同图书馆在著录时,出现了既有图书编目记录又有期刊编目记录的情况,很难做到同种集刊集中存藏,典阅服务也大打折扣。

(一)学术集刊和期刊的采访方式不同

以国家图书馆为例,期刊和图书的主要采访方式都是交存和购买,图书的交存主体是出版社,期刊的交存主体是期刊社(编辑部),采访方式看似相似,但对图书出版社出版的集刊,在采访过程中却面临诸多的问题。

期刊主编、出版、发行是一体的,都由期刊出版单位(编辑部或杂志社)完成。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期刊交存主体是编辑部或杂志社,期刊出版单位有法定交存义务,当交存不足或不及时时,图书馆可以直接联系期刊出版单位。期刊出版单位上面还有主办单位和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一般为出版单位的上级部门,主管单位一般为属地的新闻出版管理机构,如果期刊出版单位不履行交存义务,还可以找主办单位或主管单位沟通来解决。同时国家图书馆还采购期刊,由代理书商对接期刊出版单位的发行部门。

学术集刊主编方往往是高校、科研院所,可以编书但并没有出版发行资质,出版和发行由出版社来完成。当学术集刊出现缺交时,图书馆直接联系出版社,但出版社每年出版几百上千种图书,很难实现学术集刊的针对性交存。当前图书出版社的整体交存率略低于期刊交存率。若出版社不配合交存时,想通过主编方解决,但主编方并没有交存义务。至于发行,有些出版单位将学术集刊当做合作书来对待,不管其发行工作,由主编方定向发行给该期集刊论文作者,并不在图书市场公开发行,图书馆采购将面临无书可买的窘境。这些问题导致学术集刊很难完整采访和收藏。

(二)学术集刊和期刊的著录方式不同

根据编目规范要求,报纸、期刊、年鉴等具有连续出版物特性的文献应按连续出版物著录,学术集刊本质是期刊,是适合这一要求的。但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不少图书馆是按图书著录。在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中,各成员馆书刊编目标准不一致造成了既有图书编目记录又有期刊编目记录的重复记录情况。[4]在按期刊著录的图书馆中,也存在著录混乱的现象,根据CNMARC字段著录规范,图书和期刊要求著录的字段和子字段不同,图书使用105编码字段,而集中著录的连续出版物没有此字段,可采用记录连续出版物的编码数据的110字段,编目人员在一些字段字符位代码和子字段的使用中没有注意学术集刊是连续出版物的特殊性。

(三)学术集刊和期刊的典藏与利用方式不同

图书编目后会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上架、流通,如果学术集刊按图书处理,就会按照学科分类和出版年分散存放,读者很难集中查阅利用某种集刊,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价值的有效发挥。期刊编目后会按种类存放,国家图书馆对刊期完整的过刊,按分类排列,根据期刊装订厚度的一般要求进行下架装订,制作成合订本做永久保存。如果学术集刊按期刊处理,上节提到的出版单位变更、定价不一致、责任者变更、重名、出版周期不稳定、书变刊等问题,会对图书管理者的识别造成困扰,毕竟图书发行渠道独立,其信息变化不会通知到图书采访和管理人员,容易造成不同的集刊存放一起或同种集刊分散存放的现象出现。

四、对策研究

(一)学术集刊加强自身规范出版

学术集刊产生的历史原因是CN刊号申请难度大,但目前在中宣部的一系列学术繁荣政策指导下,学术集刊或迎来更多发展机会。[5]近年在政策的支持下,一些品质优良的学术集刊已经顺利转为CN期刊,例如《出土文献》2020年获得CN号转为正式期刊,《语言学论丛》2022年获得CN号转为正式期刊。学术集刊要加强学术期刊规范化建设,提升办刊质量,将集刊的出版周期、出版社、定价、页码、栏目、题名、编委会等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性,把握国家“支持办刊单位出台政策措施,探索编研结合模式”的政策机会,积极申请CN号转为正式期刊。同时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对学术集刊及其学术地位给予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估与认可,对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或者有重大政策支持学科等领域的办刊质量高的集刊,尽可能地批准CN刊号,利于学术发展;对办刊质量差、成熟行业期刊过剩等情况,可以探索CN刊号退出或转型机制。

(二)图书馆建立专项采编制度

目前,学术集刊的数量、目录、联系方式等信息尚不健全,需要专项系统整理,摸清家底,制作学术集刊名录。图书馆可以联系集刊研究机构(比如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集刊出版机构(比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联合调研,共同将全国现有学术集刊情况统计出来。目前交存工作稳中有升,交存率保持高位运行,图书出版社的交存方式继续保持,同时可以对照学术集刊名录,对缺藏集刊采用购买或者联系编辑部呼吁捐赠等方式获取。业内对学术集刊的编目方式要进行专项研究,建立专门的编目规范。国家图书馆可以利用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优势,牵头推动学术集刊的编目规则的确立,充分利用其自身影响力,推广学术集刊的专项编目,成员馆套录数据时能做到统一、规范,同时也提醒成员馆学术集刊专项处理的编目人员要注意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做好学术集刊的规范著录工作。

(三)构建专项典阅制度,做好读者服务

考虑到学术集刊本质是刊,可以将学术集刊放至期刊阅览室,根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分类排列,过刊下架装订成合订本,这样更利于馆藏管理,也方便读者使用,弊端就是同一阅览室采编来源复杂,需要阅览室协调的上游环节较多。此外,学术集刊也可以类似年鉴、方志一样开辟特色阅览室,专项管理,这样职责更容易划分,典阅工作更易开展。再者加大对学术集刊的推广力度,学术集刊具有学术性,受众群体较小,除了专门的科研人员一般读者很难关注到这一独特出版物的存在,可以举办学术集刊专项展览或专题宣传,向科研人员、学者、学生等读者群体宣传介绍,以提升集刊使用率和影响力。

(四)建立学术集刊数字化平台

目前交存工作正积极推动将数字出版物纳入交存[6],世界学术期刊正朝着数字化、集团化、网络化方向迈进[7]。但目前学术集刊的数据库并不多,CNKI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有一个子数据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但收录不够全面、完整,中国集刊网也存在类似问题。国家图书馆采访原则为“中文求全、外文求精”,在交存、购买、捐赠等多重方式下,国家图书馆是收藏中文图书最全的单位。相比于建立专门的采编制度和典阅制度,牵头建立学术集刊数据库不牵扯原有业务变更,更容易操作和实现,同时数据库的服务半径更大,获取方式更快捷。国家图书馆可以发挥馆藏优势,对之前的学术集刊进行回溯性数字化加工,对以后的学术集刊推动将数学出版物纳入交存,从而建立最全面、最完整的学术集刊数据库。

五、结 语

学术集刊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图书馆资源建设过程中的尴尬处境,但认可集刊的学术地位和对学科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图书馆在收集包括学术集刊在内的各种类型文献资源并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方面的作用,为社会学习和科研提供服务,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应有之义。国家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引领探索学术集刊的专项采编、典阅制度,更好地发挥学术集刊的文献作用。

(国家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刘普,蔡英辉,孙婉婷.学术集刊的终点是学术期刊吗?:关于学术集刊优势、定位与发展前景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23(12):32-39.

[2] 金梅.高校图书馆学术集刊的管理与利用[J].凯里学院学报,2012,30(5):175-176.

[3] 施雁冰.基于“以书代刊”出版物的图书馆资源建设策略探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4(1):103-105.

[4] 张羽.学术集刊著录分析及其他问题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12):51-54.

[5] 张光晗.新时期学术集刊的定位与改革方向探索[J].科技与出版,2022(12):130-136.

[6] 郝嘉树.图书馆交存工作应对图书出版市场变化的策略:以国家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3(7):101-106.

[7] 郭潇雅.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2,22(4):33-37.

猜你喜欢

资源建设图书馆
图书馆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与服务探讨
检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
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共享机制研究
飞跃图书馆
保定旅游资源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移动学习方式下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