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叙述:左右诗歌中的感知觉带来的新审美
2024-07-11韩敬源
不管你愿意还是排斥,社会发展的形态从农业化、工业化(商业化)向信息化推进,基于传统社会静态性稳固型审美特征不断向现代社会动态性流动型审美特征转变——这种转变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后现代口语诗最先暗示了这种转变并将继续引领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当下的诗歌创作如何深度介入立体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感情?这无疑是一场新的诗学革新。后现代口语诗“静悄悄地”完成了这场革新。陕西籍诗人左右的诗歌创作从浪漫主义抒情诗的形态挣脱出来后,其诗中突出的“叙述呈现”带给我极大的诗意冲击,这无疑可以作为研究的样本,并提供新的借鉴。
现代社会动态性流动型特征非常突出,信息化交织的现代生活催生出新的生活形态,诗歌抒写不断地回到情感发生的第一现场,去发掘新的生活形态下人的喜怒哀乐。诗人在和自己身体的相处中,从身体的感知觉出发,不断建立自身和世界的联系,抒发“存在”中的情感,确认“人的存在”的现代价值——左右的诗歌就如同于万籁俱寂中听取现代的生命之歌。
诗人左右有听觉障碍,按照常态情感逻辑,人被弱化“听觉”之后,通常会借助外部感化进入诗歌。左右的创作反其道而行,他天才般地回到“身体”的诗歌抒写,用口语叙述,突出身体感知,提供了独特的诗歌经验。左右诗歌中的“听觉”被命运更深地带入“心灵声音”,围绕“声音”这个主题,他留下了很多震撼我们生命的诗歌力作。伊沙编选的《新世纪诗典》,推出了左右《聋子》《差一点》《巧合》等10多首“声音系列”的杰出诗歌,它们被评价为“世界级的诗歌”,专业的诗人都表示认可。
我读到他的第一首诗歌是《聋子》,其诗如下:
声音有没有颜色如同黑暗/声音有没有味道如同酸涩/声音有没有梦想犹如三天光明声音有没有冷暖/声音有没有最初的爱声音在哪里出生的呢,请你告诉我/我想在我的耳朵里也怀孕一些声音/我想在我的意识里也制造一些声源/我想将自己出卖给一个懂得声音的精灵/请你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喧嚣的昨夜地震了,我没听见妈妈最亲近的哭泣/我最想要的答案/我想做一个能听见声音的聋子。
非常强烈的“听感”震撼着读者,从创作手法上看,左右采用了“叙述中抒情”的方式,从第一句中的色彩感到第二句的味觉感,引入对冷暖和爱的渴望,开篇就给人一种出自身体感觉的对生命状态的震撼,给“声音”塑形,突出寂静无声的世界里对“声源”的渴望,又以神来之笔导入童话精灵,落脚在“母亲”身上,听觉受阻碍之下精神挣扎的强烈痛感弥漫在诗中,生命的大诚实带来诗性的力量,唤起我们习以为常到近乎麻木的听觉的“重视”。这是经历多少次泪水和疼痛之后,才写出了这个世界内丧失听力的人们的痛。我在《后现代主义口语诗论》中提出过一个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研究模式:“诗人(抒情主体)—生活现场(情感客体)—文本(符号系统)—读者(情感受体)—生活形态(参照系统)—诗意(形成系统)—人本(效果系统)。”从这一诗歌欣赏和阅读的模型来看,左右用抒情主体的大诚实打动了情感受体的生命震撼。这种震撼出自“身体的感知觉”,读者能够调用自己的身体感知去体验诗人提供的情感经验,诗人建立起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的独特体验,读者被自身“忽视”的听觉唤起,重新加以感知和思考,引发情感的共鸣。
在“我”和世界之间,“我”被世界挡在了正常状态之外,这种阻隔让人非常恐惧。在细微处,“我想将自己出卖给一个懂得声音的精灵/请你告诉我,外面的世界是不是喧嚣的”,精准地写出被“感觉”锁住的诗人的灵魂。这种艺术表现力,与其说是诗人“创作”的精湛技艺,不如说是诗人心灵世界的高像素天然数码显影——这也正是当下诗歌创作的新生长点,让“事实”突出,强调生活形态对抒情的重要性,规避诗人主观抒情中的“脱离”,更接近于生活的真实和情感的新鲜与共鸣。没有新的生活经验提供和情感共鸣的诗歌很难走进读者的心灵并激发起审美的感受。
在诗歌文本(符号系统)这个向度上,直抒胸臆是老派写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但不等同于写诗就必须用直接抒情的表达方法。直抒胸臆的诗歌或者选择离开身体感知觉、离开生活刺激源进行意象简单组合的诗歌已经不能适应当下人们的情感形态和情感事实。左右的诗是情感走向了极致获得的效果,很多抒情诗已经无法表现当下生活而脱离生命感觉,成为自我感动的无病呻吟——建立不起当下“人”和世界的“存在”的有效联系。
左右的老派抒情诗中有好几首是纯抒情表达,我曾经也写过《为病逝的人祈祷》这样的纯抒情诗,这是情感推向极端后的瞬间喷发,从创作的经验来看,这样的诗歌生命体验的代价太大,不是常态的现代诗歌写作之道。他的另一首纯抒情诗《差一点》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同样的效果。其诗如下:
刚打开我的耳膜不久,耳朵里的声音就没了/刚打开我的声带不久,嘴巴里的声音也就没了差这么一点点,就能听到童年最美的声音了/差这么一点点,就能说出最想说的一句话了我一生下来,还没有准备把命运的喉音听清楚/还没有把壮丽的一生说完整/差一点,还把学业、事业和爱情搭进去这一生,我耳门上的瞳孔和声门上的复眼/紧紧关闭,死不瞑目。
这首诗歌和《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诗意境界和艺术效果上又形成了生命体验向度的差异。我与左右的这种“声音系列”诗歌的感触还有内在而天然的身体感知共通,即便他使用的是纯抒情的手法。听觉是身体感觉很重要的一种,是我们和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因此它总能激起我们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诗里高度的概括性来自左右对自己“命运”的整体性感知,诗歌创作必须在“人本”上达到这种整体性感知才能产生好的效果,纯抒情诗对整体性感知的要求尤其高。这是左右在“总结”自己过往岁月的心灵沉淀,因为有这种整体性的感知在其中,所以他的诗便有了“命运感”,这在诗歌境界上就是高境界。“刚打开我的耳膜不久,耳朵里的声音就没了/刚打开我的声带不久,嘴巴里的声音也就没了//差这么一点点,就能听到童年最美的声音了/差这么一点点,就能说出最想说的一句话了”,这是诗人追溯生命的起点,在生命刚开始准备认识这个世界、建立与世界的关系时出现的生命障碍。“耳膜”“耳朵”“声带”“嘴巴”这些与声音有关的身体部件纷纷出现,刺激着读者的身体感觉,听觉系统健全的我们失去了“听觉”,语言表达健全的我们失去了“表达欲”,常人能天然感受的生命感觉在左右身上都成了问题。世界、存在、联系处在一种非常态之下,唤醒读者们对感知觉的重视,引导他们更为深沉地去爱这个世界。我在讲授“基础写作”课程时,曾引导学生尝试把“声音感觉”关闭一天,具体做法是用耳塞塞住耳朵并且一整天不要说话,有个尝试的同学在随后的课上反馈说“差点就疯了”。
这种实验带来的体验会增强诗人和读者对诗歌的认知,诗歌艺术需要诗人从身体感知出发,去发现存在状态,从而抒写情感和世界。我曾在一次讲座中对学生说:“看一看现场,你们旁边的窗帘,想象自己就是被悬挂起来的窗帘,窗帘本身并不因为遮住强烈的阳光服务于发呆的我们而觉得自己有用,是因为风,撩动了它的身体,才有了诗意的发生。”你看这样是不是瞬间让司空见惯的窗帘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个就是“存在”和“联系”。左右的诗歌就是能在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诗意。
在艺术效果上,左右从身体感知出发,感知生命残缺的痛感,他在用心灵之语掰开扼住其命运喉管的那只手。“还没有准备把命运的喉音听清楚/还没有把壮丽的一生说完整”,“这一生,我耳门上的瞳孔和声门上的复眼/紧紧关闭,死不瞑目”,这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挣扎是我们的生命体验里没有的,被左右写出来之后,给我们提供了对生命的深度感知和思考。尤其是“我耳门上的瞳孔和声门上的复眼”这一句,达到了情感上的无逻辑和意象上的奇异瑰丽。
左右诗歌的价值就在于他不停地提醒我们将自己的生命与世界建立起“存在”和“联系”。他从自身的“存在状态”出发,从身体感知的残缺走向情感世界的鲜活和深邃,写出“命运感”。
左右的诗歌惊艳了读者朋友,他直面自身存在的耳疾,不隐讳、不遮蔽,这是一种“生命的大诚实”。我就是这样的,我的生命就是这样的,我就是这样地活,我就是这样地写——我和世界的存在和联系就是这样。在诗人和世界生活之间不停地建立起现代人的情感联系,这在诗歌精神中属于极为高级的存在形态,即确保诗人能写出好诗歌的高级存在形态。人的真实带来情感的及物和真实,去伪存真,把所有的修饰全部丢开,直面人生和情感,入心入骨的情感就来了。
翻开专业诗歌刊物或者综合性文学杂志,其中存在大量这类诗歌:离开了“情感源”,身体感知和生活现场被诗人(抒情主体)隐去,诗人用抒情意象结构起一些朦胧的情绪,这些情绪游离在现代生活的基本形态之外。不能说诗人没有结构诗性,但总觉得没有新鲜的生命情感足以打动人。
作为情感客体的生活现场必须被诗人重视,甚至于回到现场去感知,去叙述和呈现,才能让诗意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左右的诗歌在近年来越来越凸显出这样的特征。表现在文本(诗歌构成的符号系统)中就是对生活的叙述和再现,聚焦于现场和心灵深度的内向发掘。比如在《巧合》一诗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这种特点,原诗如下:
夜深
闲来无事
躺在床上
把废弃已久的助听器
戴上
枕头下方
楼下的男女
在我翻动身子的那一瞬
他们仿佛停止了
动
静。
诗意的鲜活必须倚仗生活的鲜活,不同时代下的生活才能构成当时时代中人的诗意,而叙述再现才能最大限度把当下生活中的“新鲜”凝练成诗意的存在。古代的中国诗人深知诗歌的这种艺术特征——画面感来源于对生活现场的精心再现。左右在本诗中再现了生命中的一瞬:失眠了,寂静无声的夜,戴上助听器,听到了身体之外世界的声音,这一次的声音来自枕头下方,楼下的男女仿佛停止了所有的动静,“我”多么希望听到,而楼下的人却拒绝这个世界的“窥听”,“我”似乎成了神一般的存在。诗人和世界的联系就在这个简单的画面上呈现出瞬间爆炸的诗意。
本诗是典型的后现代口语诗,语言是“叙述性的”。在符号系统里,后现代口语诗不在于叙事,而是用叙述语体去述情,也就是说叙述的焦点是“情”,现场以“事的片段”(当然也可以是完整的事)被带入其中——这不是文字的游戏,而是诗性精微呈现的艺术。
读者(情感受体)如果没有某种观念的预先注入,应该会对这样的诗歌心动。已有的相通的经验让人能准确复现自身类似的现场——失眠,左右戴助听器时的“新发现”共同构成了我们对诗意的提取。作者的生活形态和读者的生活形态共同构成了诗意提取的参照系统,完成了一首诗歌的创造和阅读。
在此诗中我们可以隐约读到现代生活形态的景深(楼房、助听器、失眠),又可以精准体验现代人与人存在的一种互相依存又不相往来的陌生新奇感。更为重要的是,诗人在其中展现的一种生命不足的“自在”——巧合之下的窥听与反窥听,把诗和人升华出神性的一丝意味。一首短诗能有这样的效果,已经非常高级。
左右的诗歌是建立在超级敏锐的感知觉意识上,从现场出发,深挖于心灵,在叙述中聚焦于“情”的现代派诗歌。创作、阅读、欣赏当代诗歌,只有回到情感的源头中去,回到身体、感知觉、现场、生活形态中去,才能贴近人心,才能写出人情,才能发现现代生活中的人性。左右的诗中,心灵的纯粹度很高,可能与其不困于“声色”而能跳脱其外的生命状态有关——或许就是因为上苍关闭了他的听力系统,所以又在诗歌里为其打开了明亮的诗意之窗。期待左右有更多的佳作问世,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发展提供新的范本。
作者简介:韩敬源,男,诗人,评论家。1980年出生于云南昆明,200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著有诗集《儿时同伴》《谈论命运的时候要关好门》,诗学理论著作《后现代主义口语诗论》,现执教于云南省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任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兼任丽江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