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建设研究进展

2024-07-11金孔军孙一勤徐水琴

循证护理 2024年11期
关键词:学科交叉综述人才培养

金孔军 孙一勤 徐水琴

基金项目 2019年浙江省线下一流课程,编号:342;2020年浙江省线上线下一流课程,编号:407

作者简介 金孔军,助教,硕士,E-mail:1095876128@qq.com

引用信息 金孔军,孙一勤,徐水琴.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建设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24,10(11):1957-1960.

摘要 综述当前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各类型护理学科交叉培养方式、国内外高校护理交叉人才的培养现况与当前国内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欠缺之处,为进一步加强护理学科交叉人才规范化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 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护理;综述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11.010

新医科教育注重学科交叉,其适应了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发展方向,在融合医、理、工及文等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在精准医学、数据医学及转化医学等新医学方向进行了探索。国家为进一步加快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于2020年9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1],明确提出要促进多学科联合发展,培养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另外,在政策规划方面,《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2]也提出护理人才发展队伍需要加快护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卫生健康服务深度融合,迎合卫生健康领域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态势。在学科研究趋势方面,研究显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立项类别中学科交叉的研究比例逐步增多[3]。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护理研究生是当前护理高端人才的中坚力量,进行交叉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科高阶程度,加速学科纵深发展。在当前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护理高层次人才培养发展迅速,2021年底在护理学一级学科下招收硕士研究生(含学术型和专业型)的院校约120余所、博士研究生院校28所[4]。但目前护理高端前沿发展仍然是短板,得到公众认可的创新性成果不足[5],与国外护理发展仍有差距[6]。随着生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概念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护理学科发展的广度与深度逐渐扩展,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也逐步扩大,发展前景明朗。复合式人才培养作为精准对接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保障,在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中进行前卫改革布局,为后续教育探索经验,是完善护理人才教育的重要措施。

1 国内外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现状

1.1 国外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外的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主要聚焦于信息学与工程学等领域,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集中在病人安全、症状监测和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和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健康教育和护患沟通[7]。当前已产生较为成熟培养经验,意在培养运用交叉知识和技能解决临床护理问题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其培养类型中,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信息学对护理人才进行培养,目标为掌握信息学知识和技能,学生能够开发、实施、评估和管理临床信息系统,将护理与信息相联系以解决临床问题和满足社会需求[7]。博士阶段为护理学与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培养,为培养交叉创新研究者[8]。在招生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背景要求较高,并实行多学科联合导师指导,通过研讨会、临床实习、实验室轮转和完成毕业课题等途径锻炼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并且学校设置交叉研究中心及相应奖励来促进学科交叉的成果产出[8]。

在日本,学科交叉培养采用联合办学模式,例如东京外国语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一桥大学组成联合培养联盟,共同培养复合领域的顶尖人才,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9],其在护理学学生培养方面注重信息学、数学、统计学等数据科学基础的能力锻炼,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实用性临床统计、临床流行病学、医疗人工智能程序等,在培养计划中配置了跨学科、跨专业的自由选修课,有效配置护理专业教育课、医疗与人际学习教养课[10]。

在实验室建设中,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2016年成立马龙医学中心,联合本校工程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等,旨在运用工程学促进创新研究,且在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中,注重学科交叉的深度融合,如在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医疗组织领导方向)培养中,在课程和实践培养中贯穿以循证实践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开设健康教育、项目开发、咨询和管理领域课程,课程教育贯穿管理和行政、信息技术、卫生政策、病例/人口管理知识,学生需要对医疗保健成果进行批判性分析,并对医疗保健提供系统与创新性设计[11]。

在学科的深度交叉培养中,美国威奇托州立大学在2008年就开始招收公共卫生护理方向的高级实践博士(doctor of nursing practice,DNP),其融合了公共卫生和护理的核心知识,并开设了人口和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的课程,以满足学科交叉人才的培养,并鼓励医学院教师开发在线课程,发起学科交叉合作以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案[12]。田纳西理工大学在部分课程的开发设置上,将护理学与化学工程相结合,进行跨学科、基于团队的临床沉浸和协作,以增加护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临床实际的能力[13]。在DNP的高素养培养中,学校注重开设相关课程以培养高级执业护士的领导力、信息学、统计学、卫生政策、沟通和协作、质量改进、循证实践、转化研究和健康结果等能力[14]。

1.2 国内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现状

学科交叉离不开母本学科的基础耕耘,当前护理复合人才不仅需要坚实的护理专业知识,更需要扩充和发展心理学、基础医学、社会学及公共卫生等学科。但受限于学科建设基础师资力量、科研现状、学生素养等影响,护理研究生科研创新较为困难[15]。国内部分院校有学科交叉的培养经验,如四川大学护理学科研究方向众多,有一系列复合交叉方向,搭建多学科研究团队,于2021年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如护理研究前沿与临床转化,邀请了来自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转化研究等领域知名专家授课,以“护理+”为理念,要求研究生掌握基础、临床、转化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医工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16],其中,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metrics,STEM)在国内持续领先,在科技产出、学术影响和科技条件等起示范作用[17]。导师的交叉培养素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北京大学约43.1%的专任教师具有交叉学科的背景,在学科交叉的人才基础和平台上能迎合培养需要[18],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上已有跨专业团队培养形成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慢病管理高级执业护师[19]。在学科交叉的平台建设方面,西安交通大学搭建了集理、工、医为一体的“外科梦工厂”平台,意在创造出适应临床及护理的新概念及新产品,培养出“思路开放、勇于创新、理论扎实、技术过硬、注重团队”的跨学科创新型医学人才,依赖于多学科、有深度的团队阵容及高水平项目的锻炼,为护理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改革路径[20]。

在学科交叉的深度融合方面,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已有建设经验,在护理问题中注重基础医学原理的剖析,对应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实验动物学研究手段进行解读。创建慢性病管理与机制研究的跨学科研究实验室,依托基础医学探索护理学与基础医学交叉融合的护理复杂问题研究,其研究问题也多次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层次基金支持[21]。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注重脑科学与护理问题的融合[22],其研究在心理认知、脑科学与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机制及干预研究等问题中有较为深度的研究,且已获得多项国家级基金支持,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精神卫生服务的研究体系,培养的护理人才在脑科学与心理认知方面有较深层次的研究。

2 当前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学科交叉院校较少,人才培养方案经验待完善

当前我国护理发展历史较短,在本科阶段培养重心在于强基础理论,重护理技能的人才培养,而研究生层次培养虽招生院校众多,但受限于导师研究方向与学术水平,仍然注重于本护理学科的钻研,未在学科交叉方面形成有效突破,未进行有效的学科整合。学术及专业学位研究生仍注重护理方向培养,或作为选修课程修读,实际有效的交叉较少。目前,交叉研究主要集中于综合性大学[23],受限于当前院校的交叉人才培养现况,未出现可复制与推广的人才培养经验与模式,仍然以汲取国外院校建设经验为主。部分双一流院校借助于复合的导师背景,共享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实验平台,开展部分交叉研究,取得较为前沿研究成效[20],但受限于学术成果影响力与各院校实际条件,尚未形成一定的研究趋势。且当前研究方面偏向于基础医学交叉,其他学科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展。

2.2 学科交叉培养资助较少,未进行深度整合研究

在新医科建设的大浪潮下,诸多院校提出应进行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但在实际培养中跨学科整合的成果展现较少,且交叉人才培养需要对应的高水平项目及学科建设经费支持,目前有研究指出,学科交叉方向的科研发展基金资助方式较单一[23],其对当前学科发展形成挑战。亦有研究从多学科交叉的护理团队建设入手,表明当前护理交叉人才培养需要政府层面制定政策,改变当前缺少政府、社会支持等情况,扩大应用范围,搭建信息化平台,朝信息化发展,在日常的教师培训中协同教学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地将科教融合[24]。

2.3 学生交叉锻炼机会与背景需要加强,增加高水平研究突破

目前,学科交叉多集中在综合性一流高校,大多数高校单纯依靠校内资源发展交叉学科的基础条件不足[23],而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护理学教研团队是培养优质护理人才的需要[24]。当前,护理学学生在本科阶段较为注重本学科知识的基础夯实,但随着学科层次的提升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护理类学生参加“互联网+”及创新创业大赛机会变多,其可能为护理学科带来其他学科知识冲击,为学科交叉的培养目的提供了锻炼机会。学科交叉培养注重经验锻炼与学习经历,并对实际研究问题有自己独到见解并执着于改变。在高水平的研究中,需要项目组、实验室等作为跨学科培养的载体,鼓励学生充分参加培训与交流会,如学生积极参加相应锻炼与学习,提高高水平研究的表达基础。

2.4 交叉背景学术导师缺乏,高水平项目建设支撑较少

导师水平与优秀学术带头人是当前交叉人才培养的前提与基础,但受限于专业学科限制,往往导师对其他学科涉猎较少,或者辅修其他学科经历较少[21]。部分海归学者拥有较为丰富的交叉学科经历,其招募及研究成果的实现是当前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一。而高水平项目是支撑交叉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护理学科下国家基金仍然较少,2016—2021年获批的护理类国自然基金学部累计获资助立项334项,类别中管理科学部的比例最高达61.3%(205项),青年基金的比例持续上升,反映出国家近年来注重青年学者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激励[3]。而在学科交叉中,缺少高水平锻炼将会阻碍人才的有效培养,需要依赖高水平项目为载体。目前,获批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目10项以上的学校由中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组成,形成资源积聚的“马太效应”,难以对其他院校实现扩展[3]。

3 护理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建议

3.1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纲,注重能力方向培养

有研究显示,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必须发挥多学科平台和基地的协调效应[25]。目前,国内护理交叉培养仍缺少,在课程和学制等方面需要加强建设。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等不同阶段进行培养目标、类型特点定位,例如本科生通过学科交叉增加培养交叉融合思维,锻炼知识间的结构关联能力,拓展学术视野;研究生注重跨学科思维与方法论意识,注重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6]。国外在学科交叉培养方面已积累部分经验,具有清晰的课程设置与培养体系,确保了跨专业教育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其包含认知、沉浸、临床运用3个过程,让学生能有循序过程和持续发展可能性[8]。

3.2 增强院校交叉建设条件,建立与完善科研基地建设

交叉培养依赖于众多研究平台的建设,实验室(基地)既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域[26]。目前,护理领域只有少数一流院校有展开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基础与条件[3],当前其他院校可借助跨学科导师的平台进行实验平台应用,并在实际培养中进行实验室、科研组等专业科研训练,增强交叉建设软件与硬件建设[8],并在高校实验室(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跨校、跨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深度推进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生跨学科、复合型、创新型思维的形成[26]。

3.3 注重学科交叉机会锻炼,增加学生科研项目实践

交叉型人才在培养方面更注重实践操作,其多实践利于开阔思路,增强多重工具的运用,在学科中找到闪光点并进行持续探索,而当前学科开放程度不够会限制护理向外扩展的宽度,交叉学科的壁垒不容易突破。当前的护理方向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2016—2021年获批的护理类国自然基金学部类别包含管理科学部205项(61.3%)、医学科学部119项(35.6%)、生命科学部5项(1.5%),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3],而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是申请高水平资助的关键。国外在进行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指出,科研训练应注重实际问题的发现,开展护理与其他学科的合作。例如密歇根州立大学有研究将护理、统计学和工程学等学科进行交叉,从而开发出一种用于乳腺癌病人反射疗法的原型机器人设备[27]。单纯的理论型研究会使科研方向模糊,缺少科研训练与锻炼会阻碍学生成长,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交叉学科研讨会及科研项目来实现自身水平的提升[8]。

3.4 丰富导师建设,增强双轨导师合作驱动力

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交叉型人才培养需要导师对多学科具有深度了解且有项目研究经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导师设置上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匹配导师并实行双导师制(护理学导师和工程领域导师)对学生进行共同监督和指导[28],也有部分在课题组或实验室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国内浙江大学在进行“医药+X”研究生培养时,采取主导师与1位或2位具备丰富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跨学科导师进行联合培养[29],其高水平的学科交叉经验与项目培养可以实现学生对交叉工具的充分掌握,其在未来更可能实现高质量的护理创新研究。

3.5 制定新式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多样化的成果考核

当前交叉学科的人才,在其项目研究阶段必定会有个扎根过程来深度掌握学科的交叉内涵知识,其科研的论文产出相比传统研究生培养成果会更加多样化,增强科学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励学生投入研究,相应的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可以促进学科的多样化发展[21]。通过多重改革途径有效提高代表性成果与科研业绩的匹配度,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倾向,更加突出评价业绩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在成果考核时,学校通过建立和扩宽对应专家库类型,充分吸收和采纳专家的评价意见,提升科研的高水平成果产出。

4 小结

交叉型人才培养是高水平的护理学科发展趋势之一,其高质量培养的实现离不开教育模式改革、培养目标确定、科研实践锻炼、导师团队建设与考核方式改变。当前,学科交叉型人才培养在中国发展历史较短,在少数高校里探索施行,其对院校基础建设硬件条件与导师水平、学科管理等软件条件有一定要求,当前需要进一步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经验,改变传统单一培养态势,加速护理高质量人才队伍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1)[2023-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6):801-804.

[3] 杨晨,陈瑜,王钰莹,等.2006—2021年护理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情况分析与申报对策[J].军事护理,2022,39(9):53-56.

[4] 尚少梅,王翠,董旭,等.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近20年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21,21(9):1292-1295.

[5] 周兰姝.护理学科发展现状与展望[J].军事护理,2023,40(1):1-4.

[6] 张利兵,姜安丽,张兵,等.北美地区护理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9):1435-1438.

[7] ZHOU Y,LI Z,LI Y X.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between nursing and engineering in health care:a scoping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21,117:103900.

[8] 王峥,周滢,王怡丹,等.美国护理工程学与护理信息学研究生培养机制及特征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22,19(5):414-420.

[9] 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教育组.日本五所国立大学联合办学新动向[J].世界教育信息,2000,13(5):37.

[10] 东京医科齿科大学.东京医科齿科大学护理学简介[EB/OL].(2023-04-23)[2023-05-06].https://www.tmd.ac.jp/faculties/policies/igakubu/nursing-science/.

[11]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nursing[EB/OL].(2023-04-23)[2023-05-06].https://nursing.jhu.edu/academics/programs/masters/health-systems/index.html.

[12] 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Christine E.Lynn College of Nursing.BSN to MS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overview[EB/OL].(2021-04-19)[2023-04-19].https://nursing.fau.edu/admissions/bachelor-of-science-nursing-program/freshman-direct-admit/bsn-bio-eng.php.

[13] GEIST M J,SANDERS R,HARRIS K,et al.Clinical immersion:an approach for fostering cross-disciplinary communication and innovation in nursing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J].Nurse Educator,2019,44(2):69-73.

[14] 蒋旗,金瑞华,淮盼盼,等.美国高级实践注册护士共识模型对我国专科护士培养的启示[J].护理研究,2021,35(15):2724-2728.

[15] 周英,杨芷,汪国成,等.提升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9):717-720.

[16] 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研究生教育[EB/OL].(2023-01-10)[2023-04-23].http://wcsn.scu.edu.cn/info/1108/3173.htm.

[17] 中国医学科学院.2021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暨2017—2021五年总科技量值(ASTEM)发布[EB/OL].(2022-08-04)[2023-04-23].https://www.pumc.edu.cn//yxbd/7e38aea414a44b9dbfb77fe508260172.htm.

[18] 曹雪东,暴银素,闫惠,等.一流学科建设视域下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困境与实践路径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22,19(5):410-413.

[19] 范波,钟清玲,鄢鸿雁,等.跨专业教育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态势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22,19(7):604-608.

[20] 唐湘,田文杰,杜妍莹,等.学科交叉技术创新平台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20,17(8):712-715.

[21] 唐四元.基于交叉融合的护理学学科发展思路[J].军事护理,2022,39(8):1-2.

[22] 哈尔滨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科研概况[EB/OL].(2022-09-19)[2023-04-20].https://www.hrbmu.edu.cn/hlxy/xkjs/kxyj1/kygk.htm

[23] 常凤娇,刘芳,姚洁.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医学学科交叉研究发展态势的可视化分析[J].循证护理,2023,9(11):1988-1993.

[24] 安冉,李少杰,尹永田.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护理学教研团队组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22,36(1):93-95.

[25] 汪家琦,王斌锐.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6):84-90.

[26] 苏君阳,杨旖萱,朴美景.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北京教育(高教),2023(1):44-48.

[27] WYATT G,SIKORSKII A,BUSH T R,et al.Team science of nursing,engineering,statistics,and practition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robotic reflexology device[J].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Integrative Oncology,2010,8(1):14-19.

[28]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nursing.Doctor of philosophy in nursing(ph D)[EB/OL].(2021-04-19)[2023-04-23].https://nursing.jhu.edu/academics/programs/doctoral/phd/index.html.

[29] 浙江大学医学院.关于2023年“医药+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中心博士生导师遴选工作的通知[EB/OL].(2022-08-25)[2023-04-20].http://www.cmm.zju.edu.cn/2022/0825/c38716a2610683/pagem.htm.

(收稿日期:2024-01-10;修回日期:2024-05-17)

(本文编辑薛佳)

猜你喜欢

学科交叉综述人才培养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新形式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建设探究
创新创业设计人才培养导向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大学科技社团关于学科交叉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