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坚持特色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2024-07-11杨仁树
杨仁树
摘 要:北京科技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三年两次给学校回信,充分肯定学校的办学成就,深切勉励学校要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学校融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重要论断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内容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深入辨析立德树人根本点、科技创新着力点和人才队伍关键点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关键词: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根本点;着力点;关键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集中交汇点和最佳结合点,肩负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北京科技大学三年两次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学校牢记嘱托、聚力奋进,始终站在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高度,系统思考“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立足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各项工作,积极构建互促互进的良性循环格局,持续激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紧扣立德树人根本点,强化“三位一体”协同能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师资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第一,以更宽视野系统构建“钢筋铁骨”特色育人模式。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深入实施“钢筋铁骨”育人行动,着力培养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一是以课程教学“浇根”。围绕课程教学环节中思政“盐少”“味淡”等问题,在课程建设中打造思政“厨房”、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育人“厨艺”,源源不断提供精神“营养”,切实推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学校开设“钢铁思政”大讲堂,建成全国首家“数字马院”;举全校之力打造由院士领衔的“大国钢铁”,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被《新闻联播》报道。二是以日常思政“铸魂”。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坚持“精准化、精实化、精品化”导向,努力实现思政工作由“大锅饭”向“分餐制”、由“说教式”向“启发式”、由“灌输式”向“体验式”、由“单向式”向“互动式”的转变。三是以劳动实践“锻体”。聚焦“育人实效、学做结合”问题,坚持将社会实践作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推进器”,把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教学方案,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识家国情、立报国志。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先后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被《求是》誉为实践育人的“北科大模式”。近年来,学校建成开放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展室,发起承办“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全国高校学习分享活动启动仪式,推动成立以钢铁行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为构成主体的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以更大力度迭代升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因材施教、应才培养理念,系统构建形成1.0版本—5.0版本、层层递进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关探索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1.0版本是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学校每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组建由10位院士领衔、1,600余位专任教师组成的导师队伍,为所有本科生配备导师,要求导师围绕学生生涯规划、学业辅导、创新能力等进行全方位、四年全过程指导,实现导师全面引领、团队协同育人、深化创新训练、师生密切互动、育教有机统一的目标。2.0版本是本硕、本博贯通培养。学校将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阶段的课程与研究有机结合,学制贯通统一规划、专业试点贯通发展,在保证培养质量和符合学术标准的前提下,缩短学生在校学习年限,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3.0版本是“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契机,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安排学生到生产实践一线中受锻炼、长才干,同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推动人才和技术双转移,以“订单式”育人实现“精准化”就业。学校正积极推进同百余家行业重点企业合作,力争为行业培养出千余名卓越工程人才。4.0版本是课程体系重构。通过打破传统学科、专业之间的课程体系壁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并计入学位学分。同时,学校根据市场需要和岗位需求,围绕某个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设立“微专业”,灵活搭配课程,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以人才培养的“多样性”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探索打造5.0版本——“种子工程”。着力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创新思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胸怀、国际实力,能参与全球竞争、全球比较、全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抓好科技创新着力点,强化“三位一体”牵引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坚持“四个面向”,突出“三个三”的建设思路和“减、增、放”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思路,充分发挥学校“三个第一”结合点的优势,加快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更好引领、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有组织的科技创新。聚焦“有组织”这一重点难点问题,将科研管理部门改革为三个实体机构,分别负责纵向、横向和国防项目的管理服务,统分结合、协同发力,着力在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凝练大成果上下功夫,发布学校《面向2030到2035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清单》,以清单为抓手,通过科教、产教、军民、校地四个融合,集合校内外优势力量,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全力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同时,学校聚焦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分层分类做好科研平台全流程管理工作。一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立足特色优势学科和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超前谋划布局跨学科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二是按照“目标任务实”“攻关团队实”“物理空间实”“条件保障实”“贡献成效实”标准建强省部级平台。三是与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合作,布局建设多学科交叉校企研发平台。四是根据重大任务需要,组建“实体”和“虚拟”校内新型研发机构,灵活、有效调动创新要素。近五年,学校国家级科研平台规模从10个增长至20个,一大批北科成果运用于天宫、复兴号、北斗、先进飞机、中马友谊大桥、北京2022年冬奥会滑雪大跳台等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和先进半导体、生物育种、西气东输、三星堆科技考古等重要领域。
第二,持续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水平。深刻把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提能增效需求,构建“一机构、两体系、三队伍”工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负责统筹校内科技创新成果服务地方发展的前期培育、中期协调和后期保障各项事宜,各部门协调融通、同向发力,形成建制化、体系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大力加强研究队伍、协调队伍和保障队伍建设,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抓手切实延伸至科技创新第一线。2023年是学校的开放合作年。学校全员行动、全面对接企业需求,全年签订产学研合同额达13.5亿元、同比增长50%。学校积极以“北科之有”服务“首都之需”,助力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例如:自主研发的高铁刹车片在北京实现产业化落地,彻底打破进口产品长期垄断局面,应用于“复兴号”所有车型,实现我国高铁制动材料和技术完全自主可控。
把握人才队伍关键点,强化“三位一体”支撑能力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高校是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始终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2513”战略①,按照“引育并重、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人才队伍建设思路,努力构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不断夯实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打造人才发展雁阵格局。对标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推进“高水平拔尖人才引进计划”“北科学者人才支持计划”,设立人才特区和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以才荐才”“平台引才”,形成由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构成的梯次人才队伍。近五年,学校引育全职两院院士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规模扩大近70%。此外,学校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探索“评晋聘”三位一体职称职级岗聘体系,健全完善“一宽松、三倾斜、两善待”职称评定机制,深化人事自主权和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推动形成“有劳有得、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绩效激励机制,为教师成长成才、潜心育人、埋头创新创造条件。
第二,建好青年人才发展矩阵。学校全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重点推进思想引航、发展赋能、质量培优、保障护航四项行动。一是实施思想引航行动。加强“鼎新”青年人才领航工作站(党支部)建设,通过实施“铸魂培基、师德培育、骨干培养、成长培护”四项计划,强化青年教师政治引领。二是实施发展赋能行动。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设立联合支持专项;深入实施项目导师制,健全管理制度;“一人一图”动态跟踪青年人才成长,精心辅导并协助规划最佳成长路径;细化评价标准,不同类型人才分类申报、分类评审、分类晋升。三是实施质量培优行动。完善“北科学者”人才支持计划,对取得标志性成果和突出业绩的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育。持续完善“双走”战略、项目导师制等政策,职称评审进一步向青年教师倾斜,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四是实施保障护航行动。加强青年教师服务凝聚。聚焦实验条件、住房改善、子女入学等青年人普遍关心的问题,不断盘活存量、做优质量、拓展资源,解决青年人的后顾之忧。2020年以来,学校有25位35岁以下青年教师晋升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其中11人入选“四青”人才。
面向未来,北京科技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5·29”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作用,加快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奋力谱写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北科篇章,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注释:
①到“十四五”末,北京科技大学引育全职两院院士数达两位数,汇聚50名学科领军人才、100名拔尖人才、300名优秀青年人才.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