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研三上三改”网络教研促进区域课例研修提质增效

2024-07-09朱建行尹玉华

中国学校体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球课例研修

朱建行 尹玉华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积极探索“三研三上三改”网络教研范式(图1),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深化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新兴技术为支撑,以学科教学为核心,强化落实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全员培训,深入推进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范式

“三研三上三改”区域课例研修网络教研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混合式研修模式,是课例研修的重要方式,通过对一堂课的三次研讨、三次上课、三次改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形成上好“一类课”的方法。

“三研三上三改”区域课例研修网络教研聚焦备课、观课、议课、实践、辐射等环节,成华区深入探索实施“六优”策略,不断提高网络教研实效。笔者以水平二(四年级)《篮球:传球》一课为例具体阐述“三研三上三改”区域课例研修网络教研。

一、按需定义策略:全员共商定主题

1.主题:共商主题,确立课型

每学期组织1次“三研三上三改”区域课例研修网络教研,每次活动前,针对区域体育教师在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把握、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的问题,通过问卷征集活动主题,将得票最多的主题作为研修活动的主题。2023年下期的“三研三上三改”区域课例研修网络教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60%的体育教师认为田径类课易教学,但80%的体育教师反馈学生更喜欢“三大球类”活动,体育教师有强烈的优化教学设计的意愿。那球类课型该怎么上?有没有可供参考的模式?为更好地上好球类课,区域将研修主题确定为水平二(四年级)《篮球:传球》。

2.一研:全员研修,自主设计

每名体育教师根据《篮球:传球》主题,进行课程标准、教材、学生、资源的学习研究,每人完成一份教学设计方案,上传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在备课过程中,借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教师研修”板块资源,充分发挥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体育学科社区”联通全区教师的优势,通过区域平台“学科教研”板块,用好国家平台中的优质资源。备课内容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根据研修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在全体教师完成并上传教学设计后,区教科院组织区域部分骨干教师对上传的教案进行线上遴选,选择最适合本次课例研究的教案,确定两轮上课教师。同时,全区体育教师在平台上相互学习,对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二、深度参与策略:带着思考去观课

1.一上:指定教师,示范课例

指定一名体育教师“一上”课例,线上通过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向全区体育教师直播教学过程。在主讲教师授课前,将线下现场观摩团队分成若干小组,并进行课堂记录。其中两个小组依据《篮球:传球》课堂评价维度(见表1),从教师教学能力(教学过程、教学组织、教学指导、体能练习、运动负荷)和学生学习能力(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两个方面记录课堂行为。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是否涵盖了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情:根据试讲反映的学生基本情况,如何调整教学活动;关注问题设计:分析核心问题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体现了教学重难点;关注学生的活动反馈:依据学生的课堂反馈选择哪种教学流程,如何设计课堂互动,选取哪种教学工具;关注课堂反馈评价:分析课堂评价方式、教师评价语。

另外,4个小组采取S-T观察分析,判断教师的风格和特点以及课堂的类型。S-T观察分析是一种以可视化的方式分析教学个性的教学分析方法,它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复杂行为分为两类:学生行为S(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交流展示、教学检测)和教师行为T(组织秩序、教学讲授、示范演示、点评反馈)。以15s或30s为一个计量单位,对每个采样时间间隔内的教学行为进行判断和编码,通过函数计算出T行为的占用率Rt、S行为的占用率Rs、行为转化率Ch值,绘制教学过程对应的S-T图和Rt-Ch图。

2.二研:共研课例,初见模式

观课教师深度参与观课活动,带着思考、带着观察点观课,对比自己的设计与执教者的设计,找到问题和不足。教研员在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体育学科课程社区,发起“课堂大讨论”话题,展开直播线上研讨,观课教师通过提问、留言,参与议课研讨,发表主观评课意见。

三、精准分析策略:基于证据去议课

一改:基于证据、调整优化。基于证据的教研转向是由“经验化”向“科学化”提升的系统过程,其本质是改进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效能。获取证据的目的是用证据调节下一步的行动,接纳和应用证据是促进教师反思改进、经验内化的重要步骤,能帮助不同层次的教师形成用数据透视课堂、改进教学的理念。在“三研三上三改”区域课例研修网络教研实践过程中,借助S-T观察分析报告,依据数据全方位地对教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设计、课堂学科特点、课堂环节比重、课堂节奏把脉、课堂组织效率进行分析诊断,再结合课堂评价维度进行多轮调整,将主、客观证据统一,从而促进教研的深入展开,形成高质量的学习研究过程。

《篮球:传球》课例,以真实数据支撑,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教研应用的创新融合。从“一上”呈现S-T观察数据图可以看出(图2),教学讲授时间最多704s,学生个人学习时长和组织秩序分别达485s、442s,而小组学习时长和教学检测的时长分别只有133s、202s,教师注重传球单个技术的讲解教学,采取个体练习为主。S行为时长为922s,占有率为38%;T行为时长为1478s,占有率为62%,教师成为课堂主体。

体育教研员和市区学科带头人依托数据、结合课堂评价维度引发的思考,针对“一上”过程中教师重单个技术的传授轻技能的实践运用,教学过程缺乏梯度,同时对学生的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能发展关注不够等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开展第一轮研修点评,提出了修改建议,即准备部分以“专项性准备活动+体育知识”的形式,让学生在侧身跑、后退跑等练习过程中,认识比赛场地,熟知比赛的简单规则;技能学练以“任务驱动+体能”并用语言与“放大化”的学生个例,正确引导学生习得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采用传球距离由近及远梯度上升的策略,对传球的“蹬、伸、翻、拨”四要素进行结构化学习;从多元、补偿、整合、兴趣的角度设置每节课10分钟内的体能课课练,为实战比赛奠定坚实的体能基础。

四、共享智慧策略:优化完善再实践

1.二上:聚焦一改,检验模式

第二轮主讲的骨干体育教师在听取现场教研团队、专家团队、兄弟学校的建议后,立即与本校教研团队集体研修,重构教学模式,优化教育设计,1小时后,立即进行《篮球:传球》“二上”,同样通过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向全区体育教师直播教学过程。骨干教师“二上”《篮球:传球》突破了修改建议,精准把握教材,充分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和高阶思维能力,用多元的方式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三研:再研课例,优化模式

全区体育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继续观看《篮球:传球》“二上”展示课,现场教研团队、专家团队、其他学校同步观摩、分工观察。课后进行第二轮研讨,聚焦前后两次课例的改进对比和现场生成的“证据”,从教学目标达成、问题设计、多维互动、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度研讨。从“二上”呈现的S-T观察数据图可以看出(见图3),个人学习时长降至133s、小组学习时长增至603s;教学讲授时间降至264s、教学检测时间增至618s,“二上”执教教师较“一上”教师更加注重小组合作学练,聚焦“教会、勤练、常赛”,采取技能结构化教学,通过课堂检测落实以赛促评。S行为时长为1543s、占有率为64%,T行为时长为854s、占有率为36%,属于混合型授课模式,师生交互良好。

3.二改:集体研修,改进完善

区体育学科教研中心组的教师依据“二上”的情况和“证据”再次议课,针对“二上”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问题,如,在消极防守中进行“2过1”练习,缺少对抗的真实情境,不利于学生在比赛过程中运用传球技能突破防守;教师设计的检测性比赛未与传球主题深度结合等,建议采用更加接近实战比赛的真实情境组织教学,让学生在“2过1”练习中体验不同情境下从防守队员头顶传球、击地传球、胸前传接球的区别与时机;同时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挑战难度的“2VS2”传球得分游戏和“5VS5”实战比赛,全面提升技能习得率,形成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下的体育课堂。

五、全员卷入策略:从1到N全面辐射

1.三上:基于模式,共晒课例

一方面,“二上”结束后,每个教研组充分吸取前面两节课例的优点,结合校情、学情,组织全体教师再次深度参与《篮球:传球》的交流、讨论,并带着群体智慧再去实践,集体精心打磨一节高质量的《篮球:传球》教学课例,上传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另一方面,一周后,区体育教研员在总结前两次《篮球:传球》课例的基础上,综合区体育学科教研中心组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结合自己的思考,亲自上示范课,全区体育教师线上线下观摩研讨。这堂课上,教研员通过合理策划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让每个教学内容各自独立,又相对完整,深入挖掘大单元教学的最大效益,充分诠释了结构化教学的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和运用性。

2.三改:群策群力、定型模式

课后,区教研员和学科带头人对全区各学校提供的“三上”教学课例进行评课、总结,最终形成这类课的最优方案,总结出《篮球:传球》课例应聚焦单元结构化教学设计、结构化教学实施、结构化评价三大板块,立足核心素养运动技能、体育知识、体育品德,落实“3+3+4”的成长模式:3个学练目标(知识技能、体能、经历体验)+3个课堂策略(游戏化、情境化、适切化)+4个教学环节(激情热身、学练教学、以赛促学、评价检测)[1]。

在区域整体推进过程中,1个教研员研究示范,N个学科带头人跟进实施;1个引领校牵头,N个学校深度参与,体育教师全员积极参与,形成了“1+N”立体的研究网络,最终实现全体教师的共成长。一堂课,因技术而穿越时空,促进区域体育教师全员、全过程参与构建“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全要素的教研活动,提升课堂效果,普惠全区师生。同时,区教科院将研修过程中,教师的多轮备课教案、观课报告、会议记录、研修视频、教学视频等过程性材料归类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研修示范案例。

六、夯实机制策略:高效运行优保障

1.4133运行机制

积极探索“三研三上三改”网络教研管理运行机制,构建区教育局—区教科院、技术装备中心—学校—体育教师“4”级组织网络,分工协作,整合资源,合力推进。同时,以学校教研组、区体育中心组、区域大教研为研修主体,共同构成“1”个研修共同体,开展“三研三上三改”、同课异构、反思对比“3”个研修活动,最终实现课堂、教研、教师新样态“3”个转变。

2.双线指导机制

区域从“技术支撑”和“专业指导”两条线对体育教师进行“双线”指导帮扶。“技术支撑”主要是区技术装备中心进行技术引领,建强区域智慧教育云平台,完善“体育学科社区”,借助S-T观察分析报告,精准提供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辅助教学诊断,提高课堂教学分析的精准度,帮助每名教师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个性化的教研。“教研”主要进行学术引领,从单一、片面走向多维互动的深度教研,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研修。

3.全员共研机制

区域出台《“三研三上三改”网络教研实施办法》等指导性文件,各学科每年定期组织2~3次研修活动,保障“三研三上三改”网络教研顺利开展。“三研三上三改”网络教研区域课例共研活动,由少数的点位校前期探索,然后辐射引领全部学校进行实践,让全体体育教师在不断重复卷入的过程中,拓展教研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从准确把握一节课到准确把握一类课,从被动生长走向主动参与,真正提升研修和教学能力。

4.考核激励机制

完善“三研三上三改”网络教研区域考核机制,设置网络教研空间积分,激发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每名体育教师在网络空间留言、发表意见、对话研讨、上传案例、课例都会获取相应的积分,同时,采取“自评+互评+专家评”的方式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例进行客观评价。区域对教师网络教研空间依据积分评奖,并提供奖品。

参考文献:

[1]尹玉华.“学”“思”交融习技能论“辩”通“达”析素养:《跑与游戏:快速变向跑》教案设计评析[J].中国学校体育.2022,41(01):50-51.

猜你喜欢

传球课例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水平二(三年级)《足球:脚内侧传球》教案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课例
只是“看起来很美”——由课例《蒹葭》引发的反思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
篮球“五星传球”的组织与教法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