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育乡村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措施及成效
2024-07-08陈彩燕
陈彩燕
甘肃省民乐县结合近几年的农民培育工作,在总结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以现阶段民乐县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为基础,探索研究出了一系列符合民乐县域经济的农民培育方式,为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一、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培育内容的精准性与培训的实效性
当前一些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有待提高,部分农民在生产中还严重依赖传统经验,接受现代农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要想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效,必须从提高参训农民兴趣、激发其参训积极性与主动性入手,民乐县在近年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中改变了以理论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授课、观摩、研讨及实训等多样化的方式方法,解决了参训学员积极性不高、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为高素质农民培训高效培训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一)课堂集中培训中提高理论知识储备。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提高高素质农民素养已涵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流通、服务等环节。针对民乐县农民文化层次较低、接受知识能力不足的现状,民乐县在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将三分之一的培训时间安排成课堂理论集中讲授,并通过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及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来吸引留住培训对象,使其按时参加培训,以推进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立足产业发展与农民需求,精准确定培训专业,以提高农民学习兴趣为抓手,切实增强培训效果。根据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弱、重实践、轻理论的特点,着力从提高农民学习兴趣入手,在坚持便民和有效的前提下,依据全县各镇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确定具体培训专业,采取分级分类进行培训,加强典型事例的宣讲和实践教学,将课堂讲授与案例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农民学习兴趣,进而增强培训实际效果。二是用丰富的培训内容及多样化的授课模式拓宽学员知识面和提高知识水平。为提高课堂效率,切实解决参训学员接受能力低的问题,不仅将理论授课分为多个阶段、多个地点(以15天的生产经营型培训班为例,其中开班后的两天在本地集中授课,中期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集中授课一至两天,末期到甘肃农业大学集中授课两至三天),在各个阶段专门聘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水平高、授课方式新颖的专业人才为参训学员集中讲授相关理论知识,而且将培训内容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产品期货贸易和信息技术、绿色有机循环知识等农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学习容量,在激发学习兴趣与增强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了参训学员的理论素养与综合素质,为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做好知识储备。
(二)观摩学习中开阔眼界与拓展思路。针对高素质农民培训时间较长、农民听课坐不住、到课率不高、培训效果不佳等现象,在培训中,把三分之二的培训时间用于安排学员外出,其中,将外出时间的70%安排学员参观省内外突出产业及模式先进的合作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为例,在培训期间,安排学员先后到省内外进行了观摩学习,学员在观摩了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先进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后,精神振奋、情绪高昂,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观摩学习的培训方式对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性。异地观摩学习的培训模式不仅能激发培训学员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达到了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启迪思路的培训目的。例如,参加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张得灵,培训观摩学习中受到启发,他萌发了“互联网+旅游+农业”的生产模式。他积极动员村民将自己的大棚用地通过“三变”改革的方式,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发展旅游观光、绿色采摘、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了合作社和农户销售利润最大化,成为了民乐县的领跑者,张得灵在研讨交流中感慨:“通过实地观摩考察和理论学习,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更加重要的是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提升了格局!”
(三)研讨交流中提高对知识的认知及总结能力,加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在农民培训中,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学习者在实训中进一步理解与深入探索,更需要学习者相互交流与探讨,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及巩固学习成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民乐县在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每一期培训中,要求每位学员必须撰写1500字以上的座谈交流材料,合理安排时间让培训学员进行研讨交流,让参训学员从自己平时生产经营中积累的好做法及经验、培训过程中的感悟及收获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讨中,参训学员也可以提出培训中的困惑让其他学员为自己解惑,或者也可以根据观摩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闻提出初步设想,与其他学员一起研讨交流,为自己今后的经营提供更好的想法与思路,以形成适合自己的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新生产经营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培训,在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学员不仅将所学融入了自己的生产经营中,而且在生产实践中通过一步步尝试与总结,提高了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
(四)在农民田间学校的实训中加强实践与运用最新农业技能及农业机械的能力。为将理论知识融入生产实践,以提高生产实践的实际效益,民乐县遴选部分规模较大、基础较好、运行规范的设施蔬菜种植大棚、畜牧养殖棚圈、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以此为“试验田”,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为农民提供实训场地。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教室设在田间地头,让学员种植(养殖)管理,短期内不仅轻松掌握了农业科技知识原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实践操作技能,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同时,按照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组织项目化实训教学,让培训学员参与企业管理,与企业职工共同参与企业活动,通过这样的参与、实践,深入领会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企业文化,提高参训农民的综合素质及企业管理能力。
二、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加强农民培训的规范性
培训规范化是确保培训质量的前提。民乐县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改变了以往大班额、粗放式培训,每期培训班人数不超过50人,同时,每期培训班根据培训情况与参训农民特点,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一是班主任负责制。每个班级确定两名班主任,一名班主任负责学员的日常管理,如学员报到、考勤等日常事宜;培训后整理学员档案,根据培训项目对培训档案进行各类归档。另一名班主任则是做好教师的监督服务,包括记录授课内容、是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课堂氛围等。二是组建班委会。每个班级组建本班级的班委会,并确认班委会的每位成员的职责,当好班主任的帮手,协助班主任管理好培训班,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三、创新跟踪服务模式,增强农民培训的系统性与延展性
跟踪服务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培育工作是否长期规范有效,跟踪服务的质量与效果至关重要。民乐县在每个培训班级集中培训结束后,认真总结培训班培训专业特点,结合其他地区跟踪服务模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民乐县本地特征的跟踪服务方式。
一是电话回访。通过电话回访及时了解学员种养情况、收入状况及需求意愿等,了解高素质农民关于农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及生产中的困惑及需求,随时掌握农民的近期种养规模及收入状况等,为下一步的培训做好信息分类及重点问题梳理等准备工作。二是进村入户。根据电话回访到的具体问题,适时聘请省市县专家通过入户进棚、田间地头座谈、巡回指导等方式,帮助学员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同时做好跟踪服务记录,作为以后工作参照的依据。三是建立培训班级微信群。通过微信群,工作人员不定期的向学员推送农业相关信息及生产技术,为学员以后的生产发展提供政策信息及技术支撑,也方便工作人员下发学员相关跟踪服务工作通知等。同时,也为学员间相互交流生产与技术信息提供平台。四是委托跟踪。根据培训学员所在各镇的分布及各镇的特色产业,与各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工作站及县农机局农机推广站签订跟踪服务协议书,委托其对分属各镇的培训学员进行日常的技术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学员在生产及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委托其根据每次跟踪服务情况如实登记,为进一步跟踪服务提供可靠的依据。★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