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历教育创新探索

2024-07-08李永钊曾祥虎魏慧马伟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7期
关键词:农广校高素质甘肃省

李永钊 曾祥虎 魏慧 马伟

甘肃省农广校自1981年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90年由省教委、省计委批准纳入甘肃省成人中等专业教育管理序列。多年来,甘肃省农广校沿用省市县三级办学体制,采取“农学结合、送教下乡”的教学模式,通过在乡村开设教学班方式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退伍军人开展中职学历教育。截至目前,共培养中职毕业生45839人、中专后继续教育毕业生18720人。

一、中职学历教育工作情况

(一)办学体系成熟。甘肃省农广校立足全省体系办学实际,通过加强与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衔接,将农广校纳入省教育厅直属办学范畴,为农广校单独设置信息管理窗口,业务直接归省教育厅主管,全省统一注册办证,减免了招生录取注册费用。目前,甘肃省招生校由10年前的13所发展到现在的27所,招生校最多的为庆阳市6所,定西市5所,武威市4所,特别是山丹县、民勤县、凉州区、镇原县等校已连续多年招生不断线。

(二)学生规模稳中有升。多年来甘肃省农广校中职学历教育招生呈现低位保持,2013—2018年招生规模保持在年均600人左右。甘肃省各级农广校根据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要求,主动把中职学历教育切入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形成了上级主管部门政策支持、省校统筹、市校推进、县校实施,合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的良好局面,在校生规模逐渐增加。2013—2020年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300人左右,2021年开始逐渐增加至1800人左右,2023年招生1074人,为近十年来最多的一年,在校生人数达1858人。

(三)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多年来,甘肃省农广校坚持“以产业定专业、以专业促产业”的原则,结合甘肃省六大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以及农民学习的特点开设专业和制定教学计划,其中“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连续五年开设39班次,“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开设10班次,“农村综合管理”开设9班次。在课程设置方面甘肃省农广校按照“学得会、用得上”要求,开设了“法律基础与农村法规”“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2门基础通识课;围绕六大产业和发展丝路寒旱特色农业必需的专业能力选择专业能力课;各市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尤其是围绕当地发展特色产业的需求开设产业专题课,改变了以往一本教材教到底的情况,给教学班充分的自主权,能够把所学和发展的产业结合起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践基地全面发展。目前全省已建实践基地765个,从行政区域看,实践基地数量最多的三个区域为:酒泉市最多169个,占比22%;临夏回族自治州98个,占比13%;张掖市75个,占比10%。嘉峪关市、金昌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兰州新区的所辖区县人口基数小,所建实践基地数量少。从主体单位类型看,实践基地前三为农民合作社371个,占比48.5%;农业企业216个,占比28.2%;其他类133个,占比17.4%。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初步建立合作,建设实践基地8个。从产业类型看,实践基地排名前三为种植285个,占比37.3%;畜禽养殖188个,占比24.6%;其他类94个,占比12.3%。水产养殖、乡村信息产业基地数量最少,仅为各1个。

(五)招收学员情况。

1.学员年龄结构。近五年来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共招生4150人,其中22岁及以上占96.22%,其余年龄段均不足1%。

2.学员性别结构。近五年来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招收男性2570人,占61.93%,女性1580人,占38.07%。

3.学员政治面貌。近五年来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招收的学员中,群众3402人占81.98%,党员720人占17.35%,团员28人占0.67%。

二、主要创新工作

(一)产教融合创新教学。针对农民学员居住分散,忙于农活,难于长时间集中学习等现状,甘肃省农广校按照“标准不变,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学习形式采用“就地就近,农学结合”的模式,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结合农民学习特点和当地产业发展,合理设置集中面授、现场教学、线上学习、实践辅导和岗位实践等环节。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尽可能把教学内容按农时农事安排,尽可能做到“学什么干什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积极联系隆平高科,在“甘农云”App开展线上免费教学,扩展原有网课资源,现有课程24门560学时,涵盖畜禽生产技术、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与储运等多个专业,并按照各专业需求设定必修课和选修课,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

(二)加强农民教育研究。面对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萎缩,农业职业教育难以为继的困境,甘肃省主动寻求出路谋发展,一是围绕“谁在种地,谁来种地,谁来种好地”开展调查研究。二是选取近3年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的县市区和开展农民中职学历教育的农广校,从主管部门、培育机构、参训学员(含中职学员)3个层面开展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三是对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试点开展调研,了解教学方案、环节落实、基础保障、创新教学等方面具体情况,探索现场教学、岗位实践等环节的创新模式。通过调查和课题研究,以培养高素质农民为目标,为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和实践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提升的新方式新方法。

(三)开展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提升教学试点工作。根据中央农广校“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和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做好学历教育试点工作”的要求,甘肃省农广校从全省择优选择有一定办学条件和基础、连续招生、学员积极性高的民勤、山丹、安定等10所县校开展中职学历教育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改革,促进中职教学标准化,优化教育教学供给。一是突出区域特色制定“一班一案”。指导各试点校结合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教学设计创新性、教学实施规范性、教学服务精准性制定“一班一案”教学计划,明确专业选择、培养目标、教学形式、课程选择、教学安排、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和考察考核等方面安排。二是紧贴生产实际落实重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方面,基础通识课及专业能力课按照中央农广校要求设置,产业专题课紧贴所选专业及自身实际自主确定,静宁县开设“静宁苹果生产栽培技术”,凉州区开设“玉米生产”“粮食储藏与加工”,天祝校开设“天祝县藜麦栽培技术规程”,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教学安排与农时农事、集中学习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安排方面,集中面授环节邀请省内专业学者、高校教授围绕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当前国家大政方针及专业培养要求课程进行集中授课;现场教学环节,组织学员深入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示范区、农业产业园、现代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观摩学习;线上学习环节,指导学员通过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云上智农”“甘农云”等App开展在线学习,或结合农时特点,通过学员QQ群、微信群,推送相关农业信息;实践辅导、岗位实践环节,充分与高素质农民培育跟踪服务相结合,聘请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学员生产一线,及时解决学员的实际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统一或自发开展各类生产实践活动,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考试考核方面,按照省校教学日程安排,每年考试2次。三是及时跟进加强教学管理。省校每年召开2次线上工作推进会,各试点校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试点专班,召开3次以上专题会议,跟进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环节落实落细。制定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的甘肃省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0个试点校进行绩效评价打分。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和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末位淘汰制,对后三名试点校予以更替。在省校同各试点校的共同努力下,试点校招生规模稳中有增、教学质量逐步优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社会影响持续提升。

(四)提升师资队伍能力。一是全省农广校系统通过聘请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农技推广机构专家教授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了教育培训师资库,目前参与教学的教师211人。二是每年举办全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校长能力提升研修班、骨干师资能力提升研修班,年培训全省农广校专职教师、农民田间学校负责人400人左右。三是组织全省农广校系统教学技能大赛和说课大赛、“农技之星短视频大赛”“中央农广校×乡村英才计划”数字新媒体培训等活动,遴选优秀师资参加全国能力提升培训和比赛。四是由农广校系统教职工为主努力开发特色课程,编印了《藜麦栽培技术》《香菇高效栽培技术》等本地教材,其中1项获得中央农广校资助的农民教育培训教材优秀选题三等奖,3名教材作者被纳入中央农广校教材选题库和教材编写专家库,4名优秀教师、3部优秀视听作品入选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宣介名单。

三、工作成效

(一)张掖山丹校“一训三育”模式。张掖市山丹校着力打造“一训三育”培育模式,即在抓好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突出建好基地实训育、用好师资帮扶育、优惠政策鼓励育的“三育”措施。积极发展指导农民田间学校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纳入日常工作当中,全县建成满园春农牧专业合作社等7个农民田间学校。同时运用网络、电视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在田间地头、乡间小道以及休息时间进行培训。

(二)武威市凉州区“六强”培育模式。武威市凉州区校坚持“育”字为本,探索采取“六强”培育模式。一是强学员。严格准入条件,优先选择干得好、有潜力、带动强,从事农业主导产业的学员参加中职教育。通过个人申请、镇村推荐、区级审定,建立培育对象库,储备了强大的学员培育资源。二是强师资。聘请高校、农科院所专家,“土专家”“田秀才”传技授艺,形成“项目引领攀高、基地带动示范、专家传经指导、科技助力提升”的教育格局。三是强实训。安排学员在区域产业特色突出、基础设施条件好的产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田间学校,现场培训,现场找答案、找差距。四是强观摩。组织学员赴山东、四川等地区的理念新、实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示范合作社观摩学习,全面接受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五是强宣传。通过电视、武威日报、凉州融媒、桑麻话凉州、微信群等媒体公众号对学员联农带农、兴农富农,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榜样故事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知名度和影响力,涌现出李德福、张万明、张志权等一批产业示范典型。六是强总结。认真开展质效评价工作,抓实落细教学环节,日常督促查漏补缺,完善工作有效资料,总结特色亮点,有力提升培育质效。

(三)兰州市农广校“三扶三实”培育模式。兰州市校着力打造“三扶三实”高素质农民培训品牌,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探索实践,培训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创办“兰州农广”网校,依托“云朵课堂”教育平台开展线上培训,已注册学员1800余人,发布相关培训课程280余讲,累计培训学习人数达6.17万人次,开发视频课件105个。创新探索“兰州市农广校‘12335农村远程教育模式”被评为2020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 50 个优秀典型案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员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骨干力量,涌现出了一部分先进代表,据统计有省部级劳模3名、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78名,各级农业致富带头人20多人,省市级土专家18人,17人获得农民技术职称。建成农民田间学校及实训基地49家,其中2所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田间学校。

(四)定西市陇西县“五个一”培育模式。定西市陇西县校采用“农广校+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农广校+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和“农广校+高等农业院校”等多种培训模式,积极探索总结“五个一”工作举措,即开展一个调研、制定一个方案、搭建一套载体、建立一套机制、做好一个评价。通过加强党建引领、突出产业优势、壮大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打造课程体系、提高办学水平、强化体系建设、加大典型宣介等方面,全面推动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教学能力建设。目前有46名学员领办创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11个,创建“甘味”品牌5家,注册商标11个,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6个,参加博览会、展销会等27场(次)。有13名学员分别荣获“全国百强农产品经纪人”“全省农业劳动模范”“定西市劳动模范”“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全市城乡绿化工作先进个人”“东西部协作招商大使”“陇西药都工匠”、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省高素质农民创业达人”“县领军人才”等称号,这些“新农人”已成长为引领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作者单位:甘肃省农广校)

猜你喜欢

农广校高素质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加强教学质量 提升农广校教学管理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