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酒酿馒头

2024-07-07周华诚

美食 2024年7期
关键词:酒酿桐庐臭豆腐

周华诚

01

馒头似乎哪里都有,不过金林家的馒头不太一样。看一看,饱满洁白。捏一捏,蓬松柔软。咬一咬,韧中带甜,这甜里还有一股子酒香。人家的馒头用酵母发面,他家的馒头用酒酿揉面——特别香甜,人人爱吃。桐庐的人家,逢年过节的,都要吃酒酿馒头。

我在这村子里闲逛,有人说,买酒酿馒头啊,去找全秀。全秀在马路边的厂子里——人家做了一辈子馒头,现在开起了工厂,不变的还是每天做馒头。全秀打扮得很齐整,清清爽爽。操作间里十多个工人,她男人张金林也正忙碌着,一笼笼的馒头出炉,冒着香气。

做馒头这个事,一说起来就是一辈子。金林十几岁高中毕业,先在生产队的加工厂上班。老师傅看他年轻,力气好,就教他和面。手工和面,一次要拌面粉120斤,真是个力气活。那时候,加工厂的员工,活干得多与少,工资不差一分钱,每个人都是18元,凭什么多干活,又不是傻子。于是那些年纪大、资格老的,每有重活累活,马上找个借口溜开,只有张金林傻乎乎,不怕苦不怕累,跟着师傅一起干。师傅让扛面粉就扛面粉,师傅让揉面团就揉面团。几年下来,学到了一门做馒头的好手艺。

后来加工厂解散了,张金林就靠着这手艺,开了一家馒头铺子。说是馒头铺子,其实不过就是自家的小作坊。好在他有使不完的力气,也不怕起早贪黑。俗话说,“旱年饿不死手艺人”。金林做的馒头好,附近的村民都拿着自家的小麦过来换馒头。

全秀认识金林,也是因为他的馒头。她比金林小两岁,那时还在念高中呢,上学放学,来来去去的,也要路过馒头店。有时候,她让娘支使着,也拿小麦去换馒头,一来二去也就认识做馒头的金林小师傅了。

“那时候人家是介绍的,我们俩算是自由恋爱。”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的。就好像,一个是酒酿,一个是面粉,做出来的酒酿馒头又香又甜。金林是一副好身板,什么活儿都拿得起,全秀呢,啥都不会!下地怕太阳晒,挑担担子重,水田里的蚂蟥多,她看一眼就蹦三尺高,再也不敢踏进水田半步。就这么个全秀,跟金林对上眼儿了。结婚那年他23岁,她21岁。他做馒头,她卖馒头。他力气好,她脑子好——小麦换馒头一斤麦子加工费收三毛五,人家拿来一斤六两小麦,乘以三毛五,人家要嘀咕半天算不清爽,全秀手上忙着装馒头,嘴里一下子就报出数字来,简直比现在揿计算器还快。

馒头店里,蒸蒸日上,真是一个好口彩。金林和全秀起先有七十八只蒸笼,后来增加到两百多只。蒸笼里,要用荷叶垫着。若是用布来垫着,馒头蒸出来整个底儿都被布粘掉了。荷叶垫的馒头,蒸出来且有一股荷的清香。为了这,全秀跟金林还种了一亩水田的藕,就是为了取荷叶来蒸馒头。晒蒸笼,也是一件辛苦活,来来回回洗了晒,晒了蒸,蒸了洗。作坊的烧火,也是一件大事,要用锯木屑烧火,木屑晒得越干,火越旺,馒头蒸得越“发”。

人家爱买馒头,也是要讨个口彩,“发天发地”。这里的人家,婚嫁做寿,上梁乔迁,新船下水,过年过节,祭祖走亲,都要备上这“发天发地”的酒酿馒头。譬如说吧,新屋上梁时候,木匠师傅站在高高的房顶,一边念着祝福的歌谣,一边与众人齐声喝彩,然后把点着红印子的馒头向人群抛撒。反正,这馒头与每一件人生大事密不可分。

买馒头的人家充满喜庆欢乐,做馒头的人家少不了那些辛劳。四十几年了,金林做馒头的每一个夜晚都得熬夜,每一个清晨都得早起。做馒头,先得用糯米酒酿、稀饭、麸皮加水混合,发酵七八小时,然后再用布袋滤去渣,把发酵水滤出来。发酵水中再加适当白糖和盐,和面粉拌匀揉透,饧过一段时间后,再揉、搓,掐成一段段,搓成一个个小团,摆进蒸笼,又发酵七八个小时,然后蒸熟。单是这些手续,就够人忙前忙后的了。金林白天还要出去卖馒头。他有一个小喇叭,很多年里,他骑一辆脚踏三轮车出去,用小喇叭吆喝:“卖馒头。酒酿馒头。”

他的吆喝声,十里八乡都熟悉了,认得是张金林家的馒头。他的三轮车,后来改成电动的,小喇叭也改成电声的。每天出去转一圈,馒头总是卖空。开馒头铺子的四十年里,他和全秀每天卖八千个馒头。

做了一辈子酒酿馒头,全秀和金林都觉得累,生了退意。可这门手艺,不能断,准备带一两个徒弟。后来呢,酒酿馒头评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张金林也成了杭州市级“非遗传承人”——那就接着做呗。儿子这时候也愿意接手,想干一番事业,那就干脆办了一个食品公司,专门卖酒酿馒头。现在每天要卖三万个酒酿馒头,儿子是董事长。这下可好,一家人都跟馒头“杠”上了。

过完年,金林63岁,全秀61岁。日子过起来真快,一转眼的事情。做了多少馒头,真不知道。多少人吃过他家的馒头,也不知道。不过,当年别人家结婚,用的是他家的馒头,乔迁呢,也是用的他家馒头。再往后,他儿子结婚,用的还是他家的馒头。前不久,他的孙子都满月啦,在家里摆了二十桌酒,用的还是他家馒头。

要办酒了,电话提前好几天打来,喜气洋洋的——全秀,你帮我记着,到日子我来拿五百个馒头!

全秀听了,比对方还高兴,对着电话说——放心吧!要跟你道喜啊,这回,又是什么喜事?

02

酒酿馒头是桐庐的一道传统“名产”。有多少年头说不清。有的人说,至少有一百年了。有的人说,恐怕不止吧,估摸有一千年了。

馒头的传说很多,据说,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但是,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后世萧子显在《齐书》中也有说道,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要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能就是中国古代的馒头。

馒头在北方和南方略有差异,北方称没有馅的为“馒头”,有馅的叫作“包子”。南方有馅没馅的,都统称为“馒头”。桐庐的馒头更有特色。桐庐的农家,传统里都会酿上一些甜甜的米酒,作为日常生活里的品饮之选,馒头又是饱腹的主食,需要用到发酵的酵母。善于创造的桐庐人,就把甜酒酿揉进了面粉中,起到发酵的作用。这样蒸出来的酒酿馒头,既有馒头的麦香,又有酒酿的酒香。

酒酿馒头,其实在桐庐的大街小巷都能遇到。不管是大酒店,还是在小饭店,你说要来两个酒酿馒头当主食,这愿望大半不会落空。即便是走在窄窄的小巷子里,也能闻到一股香味扑鼻而来,那是一种叫作“油沸酒酿馒头夹臭豆腐”的网红小吃。

做酒酿馒头费工夫。上次在张金林食品公司采访“馒头一家人”的故事之后,又去城南街道的仁智村探访“馒头产业”,深深感受到做酒酿馒头的辛苦——“酒酿馒头的制作,至少需要68小时。首先,把糯米做成甜酒酿,需要48小时;再用甜酒酿和麦麸皮配合,做成发酵水,需要12小时;再用发酵水和面,搓馒头,蒸馒头,这一过程还需要8小时……”

正月头,全秀和金林又忙开了。“哎呀,我们夫妻俩,做事情真是一根筋的。”全秀给我发来一段语音,“我们做馒头做了四十多年,我跟你说,两个人还没有去哪里旅游过……从年初一到年三十,没有一天休息过。”她最大的愿望,是今年夏天一定要脱出身,出去旅游几天。

一生做好一件事,不容易。

酒酿馒头,已经深深嵌入桐庐人的生活日常。酒宴的最后一道主食,通常都是一道酒酿馒头,同时端上来的还有一大盘油汪汪、红通通的红烧肉,当地人的习惯是把馒头掰开,塞进一块红烧肉,俗称“馒头夹肉”。馒头夹肉,有肉有饭,生活相当富足,夫复何求。朴素热情的待客之道,藏在这小小的饮食里。

走亲送馒头,也是情深意浓的表达方式。桐庐民间,在婚礼中,男方要向女方送聘礼,男女双方在论及礼物多少时,首先男方向女方委婉询问馒头要多少。大约这也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问法,因为通过女方所要的馒头数量,男方也能推算出聘礼的分量了。

仁智这个村庄,现在归城南街道办事处管辖,算是远近有名的“馒头村”。他们把酒酿馒头做成生意,起步很早。当其他地方的人还只是把馒头拿来自吃、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时候,仁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挑着酒酿馒头、索面与冷淘担子,走村串巷地叫卖了。

现在,仁智村的馒头产业,算是红红火火,已经有了一个馒头产业园,二十几户村民都经营着自己家的“馒头家庭工厂”。粗粗估算,大约每天有十万个酒酿馒头从仁智村出发,分送到千家万户。

“馒头产业园还可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工艺培训,目前除去部分农户自产自销外,大部分以产业园+农户模式进行经营销售。”仁智村书记、村委会主任袁烈波介绍,村两委还要发动更多的村民加入酒酿馒头生产行列,让馒头变成共富的好抓手。在村里,村民通过和馒头产业园协同,构建新的营销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户的后顾之忧,全部保价收购,统一销售,扩大规模,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现在,更多的年轻人也加入酒酿馒头的行列。在邱根良食品有限公司的直播间,“00后”主播正对着手机镜头介绍酒酿馒头,白花花、胖乎乎的馒头,不需要开“美颜”效果,在镜头下就显得很诱人,一笔笔订单也在线上产生。

“现在物流很发达,快递给力,江浙沪发货第二天就到,这对酒酿馒头来说,完全扩大了销售的半径。”张强,现在是酒酿馒头制作技艺的新生代非遗传承人,“我父亲把做馒头的技术传给我,我也希望能把馒头事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跟只顾埋头做馒头的父辈们相比,张强这样的年轻人,做馒头也有自己的想法。他用微信连接着遥远的客人,四通八达的快递则能在短短的一天内,把馒头送到江浙沪食客的餐桌。

小小一只酒酿馒头已经被年轻人玩出了新花样——借助新的技术手段,馒头也开启了线上线下的互动新渠道,一只酒酿馒头可以到达更远的远方。

03

接下来,我们在桐庐县城展开了觅食之旅——寻觅的乃是当地最著名的一道小吃,“油沸馒头夹臭豆腐”。

没有见到实物前,我很难想象油沸馒头是什么样。

一路打听着,寻到了开元街76号,这是一间紧贴马路边的小房子,墙壁上写着几个字:“路边等你——馒头夹臭豆腐”。

遗憾的是,我们上午十点多钟去的,小店门还关着。

斜对面的服装店老板娘说:“说不定什么时候开,你们下午再来看看。”

下午三点,我们再次来到开元街,惊喜发现小店已然开张。

一位大叔正在店中整理器物,锅中热油已然翻腾。“来两个油沸馒头吧。”大叔把馒头放进了油锅中,顿时,一股香味逸出。

与大叔闲聊,他说,这个油沸馒头其实早就有了,也不知道是谁人发明的,反正有人炸臭豆腐,也有人炸油墩儿。几十年了,街头巷尾总有人在做这个小吃的。你看这条开元街,窄窄的街道,就知道是条老路。现在车子多了,路都不好走。这个小店处在老街贴边,也不知道是哪个人发现了,莫名其妙就火起来了。要是碰到双休日,从早到晚都有人来买油沸馒头。就连这个店名,也是前不久网友给起的——“路边等你”。

说着话时,那两个酒酿馒头还在油锅滋滋作响。不一会儿,已经炸得馒头外面的一层皮变得金黄,变成烤面包一样松松脆脆的样子。

于是,大叔把馒头捞上锅来,在架子上晾着,等油沥干。

这时候,他又把两块臭豆腐也丢进油锅了,炸了炸,一股夹杂着臭豆腐的臭及油炸的香的特殊气息顿时飘荡起来。

“油沸馒头夹臭豆腐,吃的就是又香又臭。”大叔一边把油沸馒头的边剪开,一边把臭豆腐从锅中捞出,顺手塞进了馒头里,然后舀起半勺辣椒酱一并塞进了张开嘴的馒头中。

接过来,咬一口:香呀。真香!嚼了两三下,焦香的馒头混合着辣椒酱的鲜辣,带着臭豆腐外焦里嫩层次丰富的口感,一并在口腔中裹挟,继而冲击着味蕾的体验。果然名不虚传。

不一会儿,又见几个年轻人来到小店边,点名要好几个油沸馒头夹臭豆腐,也有夹油墩儿的。观察了一下,买这小吃的人,通常都是接过纸袋子捧在手心,站在街边就大快朵颐。

一边的服装店老板娘说,以前卖油沸馒头夹臭豆腐的摊儿都没有固定店面,只是一把大阳伞、一个煤饼炉、一口油锅,当街炸着小吃。大阳伞,可遮阳,可挡雨,油沸馒头的摊儿也就风雨无阻了。摊儿出现的地点,通常是在桥头、巷尾、学校后门、菜场边上,常与修鞋摊、修车摊、擦鞋摊为邻,是日常生活里的琐碎一景。然而,这巷子里飘飘荡荡的香气,就是这座小城的记忆,无比亲切。

这座县城正在变得日新月异,新城那边高楼越来越多,汽车也越来越多。老城老街这一边,却依然保留着许多情感和记忆。包括这油沸馒头,还是老样子——油锅里炸得金黄,捞起,剪开一道口子,塞入油沸的臭豆腐;还是老味道——口感蓬松,香里带辣,辣里带甜,让人吃得收不住嘴,吃完回味无穷。

穿越万水千山,穿越百转柔肠,人们念念不忘无法割舍的,常常不过是那烟火人间最为简单质朴的味道。小小一只酒酿馒头,一口一口嚼着,就嚼出了人生无尽的滋味。

猜你喜欢

酒酿桐庐臭豆腐
审计师驻村“治未病”桐庐“纪审联动”延伸至村 打通“最后一米”
美丽乡村(浙江桐庐)
酒酿搭配药用最养生
臭豆腐女侠诞生记
酒酿可以丰胸
香香甜甜的酒酿
酒酿王
舌尖上的校门口
女大学生卖臭豆腐贵在自强自立
桐庐县:科技编织“桐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