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双减”政策,追求学校高品质发展

2024-07-06李跃鑫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3期
关键词:双减活动学校

李跃鑫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白云路分校,始建于1960年,学校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以“爱与尊重同行”为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以“育人为本、尊重扬长、和谐发展”为实施路径,倡导师生做“最好的自己”,形成了学校核心价值理念体系。

一、落实“双减”政策中,学校的主要举措和特色工作

(一)不断学习,提高认识与站位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领导班子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渐提升的过程。通过不断学习,我们认识到严控学生作业总量,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广阔、更健康的成长空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与科学性,使学生的自主探究、社会实践更加丰富,为学生更好地发现兴趣、发展特长,提供个性化的成长平台,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的行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每个儿童健康成长做出的重大决策。

面对“三多三少”的客观存在,学校结合小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及现实情况,将育人目标表述为“有爱心”“有责任”“会学习”“会交往”,学校德育处每学期将围绕德育工作主线,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力求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深化对“两有·两会”育人目标的理解,潜移默化中将目标内化为行为。

例如,上学期全校开展了“我是白云志愿者”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低年级的小学生从倡导“课间三不”(即不伤害自己、不打扰别人、不破坏环境)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三年级结合本年级学生交往中的问题,开展了“与友同行,为同伴喝彩”活动,引导学生文明交往、友善待人;四、五年级各班依托“班级志愿服务岗”,量身定制了班级建设中的各岗位职责,引导学生自主选岗,定期评价,促进责任心提升的同时,增强了班级文化建设。

六年级学生作为学校的最高年级,在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中,相继开展了给低年级的弟弟、妹妹讲队史、教礼仪、整理班级图书等活动,承包校园“卫生责任区”、维护学校墙报等多项实践活动,学生在积极参与各种校园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友爱他人、友善交往,增强了责任意识。

近年来,学校每学期都会以年级为依托,围绕育人目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实现发展目标提供条件和机会,使学生在一次次活动中,不断地激励、引领自己做具有“两有·两会”能力的有志白云少年。

(二)课题导向,引领教师做勤思善研的有智人

1998年以来,学校持续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始终坚持以课题为导向,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教育研究的闭环。

2020年,学校申请并通过立项了中国教育学会子课题——《学做融合,开展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开展、设计劳动类体验活动为途径,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例如,课题组精心筹划了学科综合实践“红薯种植”活动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活动前,课题组的教师依托学科教学背景,多次开展了多学科联动教研,从活动中挖掘、拓展本学科综合实践内容,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教师带领学生查阅红薯种植方法,根据垄长和人数、株距等条件,引导学生计算出所需的苗数;科学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多种种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每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种植过程,为言之有序的表达做好准备;美术教师则引导学生观察苗株的形态,通过合理布局描绘出劳动的场面。

当师生带着各种设想走进真实的种植环境,深刻地感受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书本知识只有与现实生活相对接,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有的教师在活动后感叹:“这样的课题研究使得师生不再是课题研究的被动客体,而真正成了研究的主人,体验到了课题研究带给自身的专业成长。”

这次活动让我们再次理解了什么是“多学科联动”教研,引导我们从单一到多元,从只关注本学科到融入其他学科,大家集思广益,在思维和实践方法上得到拓展。

近年来,在常态教研中,学校倡导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跟进式”研究活动。即:各学科教研组以所教学生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为研究依据,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以一点穷追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跟进式”的教研,不断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英语教研组开展的“跟进式”教研,较充分地体现了研究过程。

首先,聚焦“研什么”。英语组教师结合上一学期学生期末笔测的情况,聚焦研究专题——“中年级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其次,聚焦“怎么研”。“跟进式”研究的最大魅力在于每位教师可以依托自身的专业强项进行实践,而后面的教师又是在前面教师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实践、再探索。大家的研不是孤立的,而是“链”式发展。

最后,聚焦“研的结果”。经过多次的实践,教师收获的不只是一个完美的课例,更是有效教学的规律,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提升师生的学科素养。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乐学·会学·善学”的学风,以及“乐教·会教·善教”的教风。我们认为,“乐”是基础,“会”是方法,“善”是运用,从而进入更高层级的“乐”,进而实现师生的可持续发展,做智慧型人才。

依照《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总要求,学校依托现有资源,尊重学生发展需求,努力拓展校外资源,构建了“1+3+N”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其中,“1”是学业巩固类课程,由各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担任辅导教师,依托学情,进行培优补差、答疑辅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与问题。“3”是学科拓展、体育活动、劳动教育类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由各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承担,要求依据本学期、本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拓展与补充,教学处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满足学生学足、学好的发展需求。

体育类课程由体育活动和体育小组组成。体育活动是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学生,须在校参加40分钟的体育活动,完成每天户外锻炼1小时的锻炼要求;体育兴趣小组有篮球组、足球组、花式跳绳组、健美操组、体适能组、武术组等兴趣小组构成,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自主报名参加。

劳动类课程由班主任承担,每周需安排一次班级环境清扫或班级责任区维护,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

“N”是指美育、科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等内容。由学校的艺术、科技教师及外聘资源教师担任。目前,学校设有管乐、合唱、舞蹈、京剧、儿童画、创意搭建、乐高、探秘气象、“小记者”“国学”“纸文化”“水文化”“笔文化”“读城”等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丰富多样的课程供给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也逐渐消除了家长心中的疑虑,日参与率达到90%以上。

(三)课程导向,追求学校高品质发展

近年来,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经过不断实践与提炼,逐渐梳理出了清晰的发展理念体系。与此同时,为将理念落地,学校根据实际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即我们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国人”为总目标,以扎实实施国家课程为主渠道,依托学校发展优势,开发了“纸文化”“水文化”“笔文化”“读城”等校本课程,借助“双减”政策的契机,努力构建课内、课后一体化课程,夯实课程内容,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例如,六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立体图形”这一单元时,以往更多地采用“观察+想象”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的方法对于空间感较弱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教师按照课内、课后一体化设计的总要求,借助学校“纸文化”校本课程特色,设计了“折纸中的数学”的学习方式,作为教材知识的拓展与补充,为学生学好、学会知识点打牢基础。

实践中,教师结合教材中“圆柱与圆锥平面展开图”的内容,设计了用纸制作圆柱平面展开图的数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清晰地感受到了圆柱侧面与底面的关系,从死记硬背计算公式到理解各部分图形之间的联系,为深入理解圆柱体夯实基础。

(四)精细管理,确保课程有效落地

教学方式的改变使教师感到,在“双减”政策下,教师更有条件将教学设想转变为具体实践,精致的设计只有精细的管理去实施,才能确保设计的有效性。在课后服务课程精准落地的过程中,精细化管理为其保驾护航。

首先,值班行政干部3人一组,负责每天的课后服务,全程管理。学校要求干部管理中做到“三巡视”:巡人员位置;巡班级秩序;巡课程实施。巡视后,须填写当天的《课后课程情况记录表》。其次,课程结束后,上课教师需按要求填写《教师课后服务情况记录单》。最后,值班行政要关注延时托管的学生,每天做好登记与管理,直至家长到校,“手递手”交给家长,做到无缝衔接。

二、学校管理变革成效与反思

1.“双减”政策提出“减负提质”,关键在“提质增效”

不论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变化,始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以及不断努力后的学习幸福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让我校每名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之外的非智力因素成为必备的关键素养。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和广度;对学习有兴趣,可以驱使人主动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业负责。

2.对作业设计和布置“减负提质”

从作业情况看,要减去简单、机械、重复性的作业,而要提质,就必须一边做“减法”,同时做“加法”。

从上学期的作业设计和布置看,我们现有的作业形式,仍以传统的作业形式为主,在凸显作业的综合性、学科融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方面有欠缺。

3.加强学业巩固,夯实学习基础

学业巩固类课程是课业辅导的升级,学校会通过这类课程,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学习能力。

本学期,学生除在校参加课后兴趣小组活动外,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会按照制订的计划,利用学业巩固课程时间,每天分学科、分内容,对学生进行课业(作业)辅导,答疑解惑,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根据课内学习内容,针对学生当天学习中的问题,或解答,或提问,进行学业巩固、深化。

在校完成作业,学生身边有学习伙伴,教室里有学习氛围,教师还会适时启发,具体指导,发挥学业巩固课程学习的优势。

新学期,学校特别提示教师要求每名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学生都养成了这个好习惯。集错本的目的是收集、整理个人学习中的典型错误,然后方便自己针对个别问题进行巩固和强化。

4.尽力满足发展需求,拓展学习空间

上学期的“双减”课后服务,学校结合场地、师资条件,课后服务时段,开设了体育、科技、艺术类的多个社团和兴趣小组。本学期,为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盘活校内外资源,新增乐高、科技创智造、美术、武术、体适能、探秘气象、国学精讲等课程,丰富“N”的课程供给,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双减活动学校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校推介
奇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