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研究
2024-07-06朱佳慧钟文娟帅宇曦陈敏郭嘉黄思杰
朱佳慧 钟文娟 帅宇曦 陈敏 郭嘉 黄思杰
摘要:目的 了解恩施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对村医参与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8月调查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农村地区362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分析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情况,探讨患慢性病数量、家庭关怀、抑郁症状与老年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结果 民族农村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得分均值为(140.47±15.82)分,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与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无关(P>0.05);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得分与患慢性病数量、家庭关怀得分以及抑郁得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患慢病数量、家庭关怀与抑郁症状均是老年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恩施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对村医参与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较高,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应重点关注慢性病、家庭关怀和抑郁症状等因素对其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
关键词:民族地区;老年人;乡村医生;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4.12.013
文章编号:1006-1959(2024)12-0064-04
Study on the Demand of Medical Care Combined with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Rural Elderl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mand for village docto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home care combined with medical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Enshi ethnic minority areas.Methods A convenient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362 elderly people aged 60 years and above in rural areas of Enshi City, Hubei Province from October 2020 to August 2021. The demand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with different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as analyz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s, family care,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the demand of medical care combined with home care for the elderly was explored.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combined with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in ethnic rural areas was (140.47±15.82)scores. Different socio-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not related to the elderly's demand for care services (P>0.05).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e of the elderly's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combined with home care services and the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s, family care score and depression score (P<0.05).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s, family care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we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mand for medical care combined with home car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P<0.05).Conclusion The rural elderly in Enshi ethnic areas have a high demand for village docto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home care combined with medical care services, which has not been fully me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family care and depression symptoms on their demand for village docto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home care combined with medical care services.
Key words:Ethnic areas;Elderly;Village doctor;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nursing care;Home care services requirement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1],我国大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64亿人,占比高达总人口的18.4%,我国的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此外,老龄化程度还存在着较大的城乡差异,农村老龄化问题相较于城镇来讲更为突出。近年来,大量中、青年离开农村进城工作,农村地区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进一步加速了农村老龄化趋势[2]。尤其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本身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其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也较低,养老和医疗资源不足,难以满足现有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民族农村地区的养老事业面临着更严重的问题[3,4]。
老年人机体能力随着年龄增长不断下降,患慢性病的风险上升,可能导致自理能力下降,需要家人日常陪伴或照料,对于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长久以来的养老方式主要以子女照料为主的家庭养老为主,该方式符合我国的传统观念,一直是我国老年人最理想的养老方式[5]。然而随着农村地区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受到了挑战。因此,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模式成为了发展趋势。该模式借助社区及其周围的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医疗卫生、精神慰藉等一系列服务,并依靠初级医疗卫生部门签约的家庭医生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6]。家庭医生式居家养老模式既满足了传统家庭养老带给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同时缓解了子女的经济负担,又能将“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结合起来,满足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本文通过对恩施农村老年人对村医参与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探讨老年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发展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10月-2021年8月调查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利川市辖属的10个村庄的362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在当地农村居住时间≥6个月;③认知和意识清楚。排除标准:①有认知或重大精神障碍;②听力或语言障碍;③患有重大疾病。本次调查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加。
1.2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内容包括4部分:一般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婚姻、教育水平、职业、月收入、子女数量、是否独居以及医保类型9个变量)、患慢性病情况家庭关怀以及抑郁症状。
1.2.1患慢性病数量 问卷中调查患慢性病情况时,共列举出“未患病”和14种不同类型的慢性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并在询问“您是否患有以上慢性病?”受访者以多选题方式勾选。将每个受访者患有慢性病的数量相加,计算出个体患有慢性病的数量之和。
1.2.2家庭关怀 采用Smilkstein1978年[7]编制的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评估老年人的家庭关怀状况,该量表共计5个条目,测量了家庭适应度、合作度、成长性、情感度、亲密度5个方面,每个条目包含“很少”“有时”“经常”3种选项,分别计0分、1分和2分。总分为0~10分,分数越高家庭关怀度越高,家庭功能障碍越轻。该问卷在我国已被广泛用于社区、农村的家庭关怀评估[8,9]。本研究中,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19,提示信效度良好。
1.2.3抑郁症状 采用SDS抑郁量表对抑郁症状进行测量,该量表由Zung于1965年[10]编制,包括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和抑郁性心理障碍4个维度,共计20个条目。汉化后的中文SDS抑郁量表经检验信效度良好,按照4级评分法进行评分,其中10个消极情绪条目按“1=偶无;2=有时;3=经常;4=总是”顺序评分,10个积极条目反向计分,总分共计80分。对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评定采用抑郁严重度指数,其计算公式为:抑郁严重指数 = 各条目累计分/80(总分)。抑郁严重指数范围为0.25~1.00,指数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11]。本研究中,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662,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2.4自编养老服务需求问卷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条目修改,根据预调查和对问卷条目进行信效度及合理性的分析后,编制形成乡村医生参与老年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需求问卷,问卷共计37个条目,答案采用5级评分法,1~5分分别为“不需要、不太需要、无所谓、需要和非常需要”,得分越高,服务需求越高。本文编制的问卷 Cronbach's α系数为 0.89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处理,一般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核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影响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设定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特征老年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得分情况 共调查老年人362名,其中男194名,女168名;年龄60~69岁和70~79岁的分别154名和165名;文化在初中及以上的老人有122名;260名老人职业为农民;月收入在1500元及以上的老年人有100名;未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04名,患一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最多,有116名。此外,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水平、职业、月收入、子女数量、医保类型和居住情况的老年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老年人家庭关怀、抑郁症状、患慢性病数量与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关系 民族地区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得分均值为(140.47±15.82)分,患慢性病数量均值为(1.29±1.14)分,家庭关怀得分均值为(5.47±3.22)分,抑郁症状得分均值为(0.51±0.07)分。对家庭关怀、抑郁症状、患慢性病数量以及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后发现,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分与家庭关怀得分(r=0.181,P<0.05)、抑郁症状得分(r=0.207,P<0.05)以及患慢性病数量(r=0.220,P<0.05)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家庭关怀得分与抑郁症状得分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131,P<0.05);其抑郁症状得分与患慢性病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391,P<0.05);家庭关怀得分和患慢性病数量得分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034,P>0.05)。
2.3老年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民族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和相关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家庭关怀、抑郁症状以及患慢性病数量作为自变量(自变量均作为连续变量进行处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F=13.917,P<0.000)。其中家庭关怀、抑郁症状和患慢性病数量是民族地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此外,根据标准化系数可知,在3个影响因素之间,家庭关怀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抑郁症状,最后是患慢性病数量,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恩施民族地区农村老年人对村医参与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的总体需求较高,尚未得到很好地满足,提示恩施民族农村地区的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需要进一步完善。结合调查数据和恩施民族地区的现状可知,恩施市于2010年便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年龄增长带来了对医疗和养老需求的增长。然而民族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一直以来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大部分老年人需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和家庭成员供养,且农村老年人的人均月收入不高。因此,经济水平落后不仅使得政府无力投入大量资金在养老建设中,还会制约老年人的代际支持,影响其生活质量,导致其支付意愿较低,进而基本的医疗和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3]。此外,患有慢性病的农村老年人占70%以上,有研究发现,患有慢性病,尤其是慢性共病的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有更高的需求[12]。
本研究显示,恩施民族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家庭关怀与其对村医参与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之间呈正比,这与已有研究认为家庭关怀度越低,家庭功能越差,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越高的结论相反[13]。这可能是由于居家养老模式是以家庭为载体的,家庭关怀能够显著反映老年人的家庭功能状况,良好的家庭功能可帮助家庭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提升家庭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资源的重视度和需求[14],家庭关怀度高的老年人更容易获得家人对于其养老服务需求的支持,因此其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就更高。
抑郁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15]。本研究发现,抑郁症状越严重的老年人,对于村医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越高。随着老年人机体能力下降、患病率上升,身体的病痛以及“空巢化”等带来的孤独感逐渐上升,老年人易产生消极、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对自我价值产生否定[16]。而目前我国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侧重点在于对老年人“物质养老”的满足,尤其对于农村地区的老年人来讲,缺少文化精神生活和心理慰藉,无法排解日常的情绪,其“精神养老”需求大大增加[17]。认识抑郁症状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其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家庭关怀与抑郁之间也被证实存在负相关关系,较高的家庭关怀度能够改善老年人抑郁症状[18],这与本次研究结论一致。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家庭,老年人对于家庭的归属感和依赖十分强烈,老年人在晚年如果缺少家庭成员的关怀或陪伴,家庭关怀度较低,更易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消极的情绪,更严重者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而大部分老年人由于无法解决家庭关怀度低、家庭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家庭关怀、抑郁都会通过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影响老年人对于村医参与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
总之,当地政府和基层卫生服务部门需要在充分了解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政策。要重点关注慢性病、家庭关怀以及抑郁症状等心理因素对村医参与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需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宁吉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J].中国统计,2021(5):4-5.
[2]李佳臻.人口老龄化发展现状、城乡差异特点及经济发展战略综述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23,38(11):26-28.
[3]姚虹,向运华.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实特征与需求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5(1):62-66,121.
[4]姚虹.武陵民族地区农村女性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以及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研究——以恩施市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4):80-85.
[5]罗鹤.人口老龄化挑战及其应对[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21(21):193,195.
[6]曹黎,郝佳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结合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8):162-164.
[7]Smilkstein G.The family APGAR:A proposal for a family tunction test and its use by physicians[J].The Joural of Family Practice,1978,6(6):1231-1239.
[8]周梦,梁靖,贾会英,等.家庭功能测评工具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15):22-26,46.
[9]卢灿杰,周英,潘胜茂,等.心理弹性在老年抑郁与家庭关怀度间的中介效应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35):2721-2727.
[10]Zung WW.A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J].Arch Gen Psychiatry,1965,12:63-70.
[11]彭慧,张一英,季莹,等.农村地区女性自评抑郁量表中文版的信度效度分析[J].上海医药,2013,34(14):20-23.
[12]赵超.医养结合模式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P市Z区为例[J].内江科技,2020,41(6):106-107,129.
[13]Lehto Niskala V,Jolanki O,Jylh? M.Family's role in long‐term care-A qualitative study of Finnish family members' experiences on supporting the functional ability of an older relative[J].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22,30(5):e2571-e2579.
[14]刘柯汝,武雅莉,王玉环,等.少数民族居家失能老年人家庭功能对家庭照护质量的影响:社区参与养老照护的调节作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3,40(2):85-88,103.
[15]田梦,钟文娟.社区抑郁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6,35(4):91-94.
[16]肖一尧.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1.
[17]王晓雪.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养老问题的个案介入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22.
[18]彭昳,郑利媛,张秀英,等.家庭功能与老年抑郁症状的相关性[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7):1197-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