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实践
2024-07-06吕丽
吕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积极探索议题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建议。本文将以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片段为例,探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科核心素养,通过议题式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这一探索将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推动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一、课前引导
创设生活化情境是小学阶段议题式教学实践的基础,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生活经验,但是对周边事物和日常生活内容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创设趣味性的生活化情境可以消除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陌生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对议题的参与度。
笔者在课前通过小调查活动发现,学生对“法律”一词不陌生,但也不是很明白。所以课堂伊始,笔者先结合教学内容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法律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很紧密,在讲新课前请大家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每天上学在路上是否要遵守交通规则?
2.当你受到他人伤害后要提出赔偿,依据是什么?
3.和家人一起出游看到稀有的动植物能不能带回家?
学生1:每天我走路上学,过十字路口要看红绿灯,还要看交警叔叔的交通指示。
学生2:之前我踢足球不小心砸破邻居家的窗户玻璃,爸爸说我损坏了他人财物应该赔偿,这是法律规定的。
学生3:稀有动植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能随意带回家,会受到惩罚。
教师:很好,同学们对上面的问题都有自己的判断和看法,这些都是需要遵守法律的具体实例,我们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中,也处处要遵守法律法规。现在,我们先来了解“法律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情境的设置吸引学生探讨话题,帮助他们调动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讨论过程能唤起他们对生活中法律的思考,观察生活细节,联系法律知识,为后续生活化议题的实践做好铺垫。)
二、课堂讲授
(一)创设生活情境要有趣味性、真实性和丰富性
“法律是什么”,这是一个学习范畴非常大的问题。学生初接触,教学要从小处入手,不能脱离课本内容,随意扩大教学范围,以免学生面对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生出畏难情绪。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展示了法律的内涵,规定每个人都享受一定的权利,同时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在不同阶段的权利和义务会有调整和变化。
教学中,笔者遵循“生活化”这一教学原则,结合学生生活中会接触到的事情,比如,享受受教育权——在教室里读书学习,享受人身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学生人身安全等,让学生知道法律不是束之高阁的条文,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们的日常生活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触碰底线可能会承担相应的后果。
讲到法律与纪律、道德的不同时,学生已经产生困惑:老师,法律、纪律和道德都在约束我们的行为,那么我们应该优先遵守纪律,还是遵守法律或者道德呢?
这一问题在“活动园”中有所提及。多媒体展示“活动园”中的问题: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是一样的吗?
学生生活在学校,熟知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但对违反法律的后果认识不足,或者说不清楚哪些是违反法律的行为。讨论这一问题,要将法律和学校纪律对比来看,笔者播放了三段视频资料。
视频1:当事人1因盗窃、伤人等行为违反法律被判刑;当事人2因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被责令进行附加民事赔偿。这是违反法律产生的后果。
视频2:我校校规及违反的后果。
视频3:有人不小心在路上摔倒,路过的行人有的视而不见,有的停下观望,有的上前询问情况。请问视频中的其他行人有没有帮助的责任?
通过呈现真实的案例内容,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学会区别校规与法律的不同,从而萌生个人行为受法律保护也受法律约束的意识,更深刻地理解法治观念的重要性。笔者再进行点拨:“法律和校规的约束对象有一定区别,校规是对在校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法律是对全社会的人群有强制约束力。当大家毕业后,行为不再受校规约束,但是要遵守法律。”
接着,学生针对视频3进行小组辩论,结合所学与认识说出自己的观点及依据,最后笔者进行汇总:“其他行人对摔倒的人没有法律上的救助责任,但主动帮助他人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属于道德层面的内容。”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读角”的内容——“道德与法律”加深学习,让学生脑海中对法律有了初步的框架,对道德也有了一定的认知,两者的关系在目前仍然属于不断拓展的范畴,都属于基本的社会规则,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以后的生活中既要遵守法律法规,更要提高道德水平。
(二)设计议题环节,启发学生思考
“生活与法律”部分,教材列举多部法律来说明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还是个人的家庭生活,都有法律的保驾护航,在保护人们合法权益的同时会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这部分内容笔者拟通过议题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具体议题进行讨论,学生将学会如何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如何评价信息的可信度、如何做出合理的推断。
议题式教学实践的目的之一是通过议题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议题时,教师要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选择能够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并能够促使其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议题类型。笔者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例设计议题: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买买买”的合法权益。
◎活动目的
消费是学生的日常行为,作为消费者难免会遇到合法利益被损害的情况,通过开展活动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活动过程
首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消费者权益和责任,提出具有辩证性的问题,例如:(1)消费者享有哪些权益?(2)商家在商品质量和服务方面应承担怎样的责任?(3)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发生纠纷时应该如何解决?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出发进行辩论和交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笔者通过多媒体出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与日常生活较紧密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法律条文开展学习。
其次,设计具体的案例:A同学和妈妈遇到某商场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却要求他们必须同时购买两件指定商品才能享受打折优惠,单件商品需按原价购买。请问商家的这种做法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吗?请大家帮助A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由结组辩论,输出论点:(1)商家自行规定活动机制的做法没有问题,消费者应该遵守规定并购买相应的数量或者选择不买。(2)商家的做法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学生根据各自持有的观点,说明理由并找出相应的法律条文印证。
这一过程完全模拟真实生活中的情境,可以积累学生的生活经验。结束后笔者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评估证据、推断结论来得出最终结果,提高了对法律的认知和理解,初步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最后,结合教材中“阅读角”“相关链接”的内容,学生明确法律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在法律大家庭中,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有了它们,社会发展才能有条不紊,人们的生活才能有序进行。
三、教学评价构想
议题式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形式的重点在于,前者重视学生的议题讨论过程,后者更强调结果。因此,本节课结束后,笔者根据议题式教学特点进行教学评价体系的重塑,重点评价课堂上学生对议题处理的过程表现,以下是几点思路。
首先,本次课程评价,除了评价传统的考试和作业方面,还需评价教学过程中新增的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案例分析环节。其中,小组讨论评价笔者计划在课上完成,主要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堂展示环节,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展示中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将评分纳入日常评价得分中。如在解决“我们应该优先遵守纪律,还是遵守法律或者道德呢?”这一问题时,学生对视频3中“其他行人对摔倒的人有没有帮助责任”进行讨论的过程就是很好的评价内容,笔者将对学生的具体表现进行评分,同时能考评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针对案例分析环节,笔者会相应评估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深度和分析能力,包括是否能够准确把握案例要点、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在汇总“运用法律知识维护‘买买买的合法权益”议题活动时,笔者以评分形式评价,算作学生的日常作业得分。目的是通过针对每个环节给予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及时向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
其次,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态度,根据学生情况尝试个性化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是具有国家强制力、需要人人遵守的法律,细化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体现出“法不容情”的特点。有的学生不理解并提出疑问,这反映了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的不同表现,笔者对此没有进行全盘否定,因为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考能力存在差别,所以计划针对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设计多样化的评价任务,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与教师引导能认识到法律的特点,并能自觉遵守。
最后,笔者认为过程性评价和开放性评价同样重要,要注重评价学生在议题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而非仅仅关注最终的结果。本次课程评价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问题解决能力来评价他们的学习全过程,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同时还会综合考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如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而开放性评价则是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订和评价结果的解释,评价的标准不一定是教师说了算,学生作为课堂参与者也有发言的权利,这样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目标和标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学习动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议题式教学实践,重点是把握课程的前、中、后期。前期,教师要做好情境创设的议题铺垫工作,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议题式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活力。中期,教师要做好议题的阶段性设计,要启发学生思考,并推动学生递进式学习。后期,教师要关注教学评价,全面提高评价系统的辅助作用,为议题式教学提供更好助力,也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