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探例文,引领习作

2024-07-06吴静滨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3期
关键词:例文铅笔尾巴

吴静滨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语文习作单元中设置了相对应的例文,既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又能起到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可依托例文,引领习作,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升。本文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奇妙的想象”习作教学为例,展开综合性阐述。

一、读:自读感悟

教材中提供了例文,其目的是让学生去阅读,从中学习习作的技巧,为学生习作实践打下基础。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读与感悟的机会,将学生阅读体验放在第一位。

(一)阅读例文,了解内容

阅读例文才能对例文展开进一步分析,才能有序提升学生习作水平。在“奇妙的想象”习作教学中,教师便可让学生先自主阅读《一支铅笔的梦想》《尾巴它有一只猫》两篇例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把握例文的特点。

最初走进“奇妙的想象”这一习作单元的时候,我先提出两个问题:铅笔会有怎样的梦想?猫有尾巴,那尾巴会有一只猫吗?这两个问题迅速激活了大家的兴趣。于是,有学生立刻表示:“老师!铅笔的梦想会不会是变成别的东西?”也有学生提道:“尾巴怎么会有一只猫呢?”于是,我便告诉大家:“同学们想要知道答案吗?那大家就要自己去文章里找一找了!”随后,我便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两篇文章进行阅读,并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

1.阅读《一支铅笔的梦想》,找出铅笔的梦想。

2.阅读《尾巴它有一只猫》,说说尾巴都想象了些什么。

这些要求一是为了避免大家读得不认真,二是为大家指明阅读的方向。于是,跟随这些阅读要求,学生相继阅读两篇例文。在大家积极阅读的过程中,我一边巡视,一边观察大家的阅读情况。有一位学生读着读着就开始开小差,于是我敲了敲他的桌子,问道:“你知道铅笔的梦想是什么了吗?”他连忙说:“它想变成豆角,变成丝瓜!”我接着问:“还有呢?”他吐吐舌头,说:“老师,我还没读到。”于是,我便告诉他:“那你快些读完,待会儿老师再来问你。”这样一个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也确保了大家都能够完成对例文的阅读。在看到大家阅读完之后,我便邀请不同的学生说一说例文讲了怎样的故事,借此引出“奇妙的想象”这一习作主题,使大家进一步感受例文中想象的奇妙之处,并对习作产生兴趣。

(二)把握主题,找准方向

一篇优秀的文本,通常有自己的主题方向,想象类的习作也不例外。小学生习惯想到什么写什么,如果让学生在自读中学习例文在此方面的特点,将有利于学生在习作中充分把握主题。在“奇妙的想象”单元内的例文阅读中,教师便可引领学生对其立意进行探索。

通过了解例文内容,学生已经获悉两篇课文各自呈现出怎样的想象世界。所以,在接下来的故事探索中,我提出两个问题:

1.《一支铅笔的梦想》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在《尾巴它有一只猫》中,你觉得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探索,学生首先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到对两篇例文的整体感悟上,其次可以紧抓例文的主题和方向。提出问题后,教师便可安排学生深入例文,展开探究,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感悟。比如,有学生在阅读《尾巴它有一只猫》之后,表示:“反着去想象非常有意思!”面对学生的回答,我表示:“老师也这样觉得,其实很多事物一旦反着想就会很有意思,你能想到什么吗?”学生十分自信地表示:“花朵它有一棵树!”我鼓掌,表示:“非常有意思。其他学生有什么想法吗?”于是,大家纷纷提道“嘴巴它有一个人”“尾巴它有一条狗”“翅膀它有一只鸟”等,这些都能让学生认识到习作中要有明确的方向,围绕一个主题去写。

(三)仿写练习,锻炼思维

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安排学生进行例文的阅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以读促写的优势,依托仿写练习,达到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奇妙的想象”中,教师便可聚焦例文中想象力较为丰富的部分,引领学生展开仿写练习。

在学生把握例文内容与主题后,我让学生进行初步的习作尝试,于是安排了一些简单的仿写任务:

★仿写句子(三选二):

1.我要为小鱼虾撑起阴凉的伞;伞上,还趴着大眼睛青蛙。

我要      ;    ,还     。

2.我要当一会儿小松鼠的撑竿,当一阵儿小猴子的标枪。

我要当一会儿           ,当一阵儿           。

3.猫可以有一条尾巴,为什么尾巴就不能有一只猫呢?

可以有    ,      就不能有      ?

仿写段落(二选一):

1.第三个梦想,是躲到菜园里去。……哈,多么好玩!多么开心!

2.拥有一只猫,这条尾巴真不得了……真是想不出来。

大屏幕出示以上仿写句段后,我便让学生按照要求,发挥想象,完成上面的内容。在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仿写和尝试后,我便鼓励学生:“有哪些学生写出来了,可以给大家读一读吗?”于是,一些学生就马上举起了手,我邀请他们进行分享,并在他们分享完之后给予认可和肯定。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内向的学生,虽然写完了,但是不敢举手。我便用点名的形式,让他读一读自己所仿写的内容,同样进行赏识评价,告诉他:“你做得非常好,下次一定要举手,老师肯定会先叫你回答!”通过这种针对性引领和调动的方式,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仿写本身就具有选择性,这就确保了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句段,或者自己能仿写出的句段,由此达到锻炼学生习作能力的目的。

二、思:深度思考

习作是学生内在认知与情感的外显,为确保学生能够完成这一转化,就要为大家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使学生先思而后行。

(一)问题驱动,引领思考

为引领学生在习作中展开思考,教师可设置针对性较强的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找准思考的方向,并由此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在“奇妙的想象”习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例文设置与“想象力”相关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为习作实施奠定基础。

“奇妙的想象”习作中包含两篇例文,为了发挥例文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决定将例文和习作主题结合到一起,引领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明确如何写好想象作文。于是,我先提出问题:

1.铅笔梦想着变成豆角、丝瓜、船篙等,这些都有什么特点?

2.铅笔为什么会想象自己变成了这些东西呢?变成这些东西后,又想做什么?

3.猫有尾巴,尾巴也可以有猫。尾巴是怎么想的?

4.跳蚤和尾巴的对话里,你更赞同谁呢?

在以上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再一次投入对例文的探索中,并一边思考,一边进入例文所想象的世界中。这时候,我没有打扰学生,而是开始观察。一看到有学生皱着眉头思考,貌似遇到麻烦后,我都会及时出现,予以解决。同时,我还一边巡视,一边抽查。比如,我随机抽到一位学生,便问道:“解决完这些问题了吗?想得怎么样?有没有遇到困难?”听到我的询问,这位学生表示:“铅笔想变成的东西,都跟铅笔一样又细又长!说不定铅笔就是按照自己的样子去想象的。”对此,我表达了认可。我接着提出一个新问题:“如果你是铅笔,你还会梦想着变成什么呢?”这一拓展性问题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顺利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开始以铅笔的身份展开想象,得出:“我会梦想着变成一根拐杖,可以支撑需要它的人。”通过这种问题探索的过程,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提升。

(二)习作讨论,锻炼思维

小学中段学生已经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习作讨论的机会,使大家在互动中讨论例文、讨论习作。在“奇妙的想象”习作教学中,教师可选择以小组为单位,推进习作讨论的落实,充分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将自己的所思转化为文字。

伴随着学生想象力的提升,我开始尝试引领学生对习作进行思考。于是,我将学生分组,结合例文设置了一些讨论性较强的小组话题:

1.如果你是一块橡皮,你会想象着自己变成什么呢?

2.尾巴可以有一只猫,那除了尾巴,还有什么可以有一只猫呢?

3.想象居然这么奇妙,你经常想象些什么呢?

以上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是例文的延伸,主要是基于学生对例文内容的了解,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想象。第三个问题直接指向“奇妙的想象”这一习作主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拓展。问题呈现出来后,各小组便积极互动。我在观察中发现有的小组讨论积极性较差,甚至一直低着头看书。于是,我参与到该小组中,先是让其中一人围绕“如果你是一块橡皮,你会想象着自己变成什么呢”这个话题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该生表示:“如果我是一块方方的橡皮,我的梦想是变成一张床,让大家都能有睡的地方。”在该生说完之后,我点点头,接着问小组中其他学生:“大家觉得变成床好不好?你们又想变成什么呢?”为了避免大家陷入沉默,我依然选择点名的形式。在轮完一圈之后,才让大家去讨论第二个话题。慢慢地,大家便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显然,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讨论环境,小组成员渐渐进入互动的状态中,并在话题引领下开始放飞想象,这就为学生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质疑问难,群体互动

学生在阅读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有表达疑问的机会,并基于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引领学生展开群体互动,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在“奇妙的想象”的例文思考中,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教师可就此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并有效解决问题。

基于例文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学生已然把握基本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我开启“我有问题,我来说”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我表示:“同学们,大家在阅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或者你对例文的内容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吧!”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先进行示范:“老师在一开始读完《尾巴它有一只猫》的时候,一直在想尾巴有一只猫和猫有一条尾巴的区别,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这个问题仿佛给学生开了一个口子,大家纷纷提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其中一名学生提道:“老师,尾巴真的会认为自己有一只猫吗?”显然,学生尽管知道这一篇想象例文,但还是对所想象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于是,我便将问题交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思考,并鼓励学生进行表达和互动。这时候,有学生表示:“这是想象出来的,但是我觉得尾巴就是有一只猫。”也有学生表示:“反正想象出来的都很有意思,而且猫和尾巴都是在一起的!”显然,大家虽然没能回答到重点,但都提到了“想象”,知道想象是无穷尽的,这对于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够产生积极影响。

三、达:多元表达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这意味着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生的“表达”。表达可以是语言上的互动,也可以是书面上的阐述,让学生多元表达,才能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一)语言表达,放飞想象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内在想法用语言的形式表述出来,这样教师才可以依据学生情况给予帮助。尤其在“奇妙的想象”的习作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借助语言表达的过程,放飞学生想象,助力学生提升习作能力。

在逐步依托例文激活学生想象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奇妙的想象”这一话题上之后,我开始引领学生展开习作前的准备。于是,我沿用先前分好的小组,提出问题:

1.如果让你去写一篇想象作文,你想写哪种类型?

2.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想象作文?

这两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有些难度,实际上就是在问学生想写什么作文,又想怎么写。学生一旦明晰这一问题,自然就能够顺利地将习作落到实处。于是,在先前的磨合下,各小组讨论积极性较足,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在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展开互动的基础上,大家似乎都有了自己的想法。于是,我便结合学生的层次性差异,选择不同的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发散他们的想象力,说一说自己想要写的内容。其中,有一位学生令我印象深刻。他表示自己总会想象着一觉醒来,有了跟鸟儿一样的翅膀。于是,我便适时追问:“那有了翅膀之后,你要做什么呢?”他告诉我:“我要飞得很高,去跟天上的白云聊天,问一问它们为什么可以变来变去。我还要跟着鸟儿一起飞,看看它们整天都在做什么。”这时,我发现大家都在认真地听他讲,并且跟他一同进入想象中。在他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我带头鼓掌,对他表示了认可。该学生的表现也获得了其他学生的肯定,并激活了大家在语言表达上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学生想象的“舞台”。

(二)习作表达,知行合一

无论是细探例文的过程,还是习作讨论的过程,最终还是要落到纸上,将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在“奇妙的想象”的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将所思、所想写出来,并指导学生结合例文,明确应该如何进行习作,展现自己的想象。

基于语言表达的过程,学生想象力得到激活,习作兴趣得到提升。于是,我便要求学生基于先前的表达,将其转化为文字,由此开启习作练习。当然,为了确保大家的习作内容有顺序,并且具有完整性,我还在大家提笔写之前提出两个习作前的小要求:

1.确定你的习作题目,想一想自己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找出一张纸,把想写的内容或者每个段落要写的内容简单表达出来。

通过这样一个习作前的准备,学生开始在脑海中模拟写作,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大家就不会写得乱七八糟了。当然,我也强调:“同学们写的时候,如果遇到更好的,也可以直接替换,并不一定要按照这个去写!”在给学生完成习作前的设计后,我邀请不同学生表达自己的习作想法,分享自己的习作方向,使学生在此阶段获得良好的体验。经过这样一个习作表达的过程,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充分感受到想象的奇妙,且使自身习作能力和想象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多元评价,认识自我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在例文引领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同样要给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奇妙的想象”习作完成后,教师可开启针对习作的评价活动,安排学生展开互评和自评。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我邀请不同学生上台诵读,让台下的学生在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台上的学生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由此推进多元化评价的落实。这一阶段,有一位学生写了《云的世界》,想象云彩的生活方式,提到了云都有各自的家,大家每天都要串门,今天跟这朵云玩,明天跟那朵云玩,写得非常有趣。所以,很多学生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表示:“我也想当一朵云!”之后,我还让他进行自我评价,由此使该生对自己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整个课堂呈现出良好的互动表达氛围。

综上所述,例文能够在习作中起到促进作用,引领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在表达中将习作落于实践。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除了要重视学生对例文的阅读与探究之外,更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猜你喜欢

例文铅笔尾巴
以例文引路,促妙笔生花
例文引路,读写相随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未来的桥”写作指导及例文展评
小小铅笔,大有来头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