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人物主题”习作教学探究
2024-07-06付晓英
付晓英
习作中“人物主题”习作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写作类型,需要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本文以“人物主题”为核心,对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展开研究,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便解决“人物主题”文章写作难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高年级“人物主题”习作教学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习作是学生将知识、经验重组并加以创新的过程。在开展“人物主题”习作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选择习作主题时应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便于学生理解主题;在确定习作任务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规律,从易到难;在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过程中,应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习作指导。
(二)关注核心素养发展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标志着在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将成为语文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人物主题”习作教学应顺应新课标要求,遵循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既可以在“人物主题”习作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富有人文气息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人物主题”习作的情感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可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资料,提高学生的研讨与交流能力,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过程性指导原则
过程性指导原则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的习作过程给予关注,扭转原有习作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习作成果进行统一打分的局面。教师可从学生的资料搜集、习作框架的搭建以及修改完善等环节给予支持,这样,教师既能明确学生在“人物主题”习作中的发展趋势,又能培养学生对习作的热爱。
(四)评改一致原则
评价与修改是“人物主题”习作教学的关键环节,评价为学生的习作提供方向,修改则能巩固学生的习作。针对“人物主题”习作教学,教师应不断丰富评价主体,不断创新评价方法,保证对学生的习作水平做出客观判定。
二、小学语文高年级“人物主题”习作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基础,积累“人物主题”习作技巧
阅读使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积累习作技巧的过程,教师应将“读”作为“人物主题”习作教学基础,引导学生对人物描写段落进行深入阅读,积累“人物主题”习作技巧。
第一,教师可加强对教材资源的利用。通过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的分析得知,大多数文章都包含对人物的描写,是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挖掘教材中与“人物主题”相关的文本,带领学生阅读,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的词汇、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分析教材文章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将精妙的片段积累下来,这样既能够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片段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第二,教师应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料,从而促成对比阅读。对比阅读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选择描写对象相同而描写手法不同的课外语段,引导学生对语段中的人物描写进行阅读与赏析,在不断学习中丰富学生的“人物主题”习作技巧。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狼牙山五壮士》为例,通过研读发现本篇文章“动作描写”十分突出,因此教师将本篇文章作为“动作描写”教学素材。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本篇文章进行深入阅读,并画出文章中描写人物动作的相关片段。学生认为“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动作描写十分传神。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片段,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动作的关键部分,分析武松的人物性格。学生阅读后发现,本片段中运用了多个动词,比如轮、劈、跳、丢、揪、按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将武松打虎的场景描写得活灵活现。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两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明确两篇文章在人物动作描写方面的优势。有的小组认为《狼牙山五壮士》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战士的具体动作,使文章富有层次感,详略得当;有的小组认为“武松打虎”片段描写得好。教师要求学生将本课中学习到的关于动作描写的语言积累下来,为后续习作奠定素材基础。
(二)以“观”为支撑,丰富“人物主题”习作内容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人物主题”习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过于扁平化,缺乏对人物本身的观察。因此,教师在后续“人物主题”习作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丰富“人物主题”习作内容,保证“人物主题”习作成果言之有物。
第一,教师可为学生搭建模拟场景。教师选取日常片段并将其引入“人物主题”习作教学,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场景,并利用积累的素材进行描写,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学生习作苍白无力的问题。
第二,教师可利用镜头聚焦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镜头聚焦是很多电视节目中常用的播放技巧,通过重复播放某一镜头,向观众展示精彩瞬间。比如针对体育节目:一方面,教师可利用“缓慢镜头回放”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细致观察与感受,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人物细节,并利用所学将所看到的画面进行有效呈现。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镜头特写”的方式呈现人物细节,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这样既能够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又能为刻画人物形象奠定基础。
以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少年闰土》为例,通过分析得知本篇文章“肖像描写”十分突出,教师可将本篇文章作为“肖像描写”教学素材。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对本篇文章进行深入阅读,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文章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梳理文章内容,明确不同时期闰土的具体形象。经小组讨论后得知,文章中的闰土形象共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少年时期与成年时期。少年时期的闰土: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带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成年时期的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圆脸变得灰黄,并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手也由红活圆实变得又粗又笨且开裂。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对少年和成年时期闰土的肖像描写进行深入阅读,分析肖像描写有何作用。经学生探究后得知,鲁迅先生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描写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突出了少年闰土的淳朴和天真无邪;而对成年闰土的描写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成年后闰土的迟钝和木讷。接着,教师设问:你们是否认真观察过自己的好朋友?请同学们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好朋友吧。在分享环节,有的学生对好朋友的衣着进行细节描写:“他的校服总是那么干净,仿佛能够闻到洗衣液的清香,裤子上的破洞被妈妈绣成了一朵梅花,成了校服上最精彩的点缀。”衣着描写突出好朋友的简朴品质。以“观”为支撑的“人物主题”习作成果有理有据,形神俱备。
(三)以“写”为核心,锻炼“人物主题”习作能力
读写结合已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一大共识,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顺应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搭建习作实践平台,以“写”为核心,锻炼学生的“人物主题”习作能力。
第一,教师可为学生创设“人物主题”习作实践情境。以仿写为例,教师可从学生阅读的文章中选取一段外貌描写,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呈现几幅相似的人物肖像图,引导学生模仿文本中的习作视角和方法,任意选取人物肖像图进行仿写训练。此环节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习作主题的理解和接受效率,在“人物主题”习作技巧应用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习作能力。
第二,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习作练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要求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观察,并锤炼遣词造句,以此提高人物描写的精准度。教师引导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从而提高习作成果的新颖度。此外,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习作过程的巡视,及时介入学生的习作瓶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维持学生对“人物主题”习作训练的兴趣,保证习作教学顺利推进。
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盼》为例,教师将其作为“心理描写”教学素材,锻炼学生“人物主题”习作能力。首先,教师要求学生学习文章中的生字、生词,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细致阅读,明确哪些地方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有的学生认为文章中“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十分精妙,通过这一心理活动突出“我”对雨天的盼望。然后,教师对以上心理描写的赏析进行总结,“由心理描写可以看到一个急切盼望下雨,盼望穿上新雨衣的孩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盼望的事情,盼望一次旅行,盼望快快长大……请同学们模仿文章中的心理描写,根据自己‘盼的经历进行习作练习。”有的学生分享在小学二年级时,盼望妈妈带自己去游乐园的心理活动:周六早晨的阳光总是那样明媚,我哼着小曲儿快速完成了穿衣服和洗漱环节,整装待发。此时电话响了,铃声像我的心情一样欢快,我接起电话,妈妈说:“抱歉,你先在家等我,我一会过来。”听到这话时我内心的火焰被一盆水浇灭,垂头丧气地回到卧室。不知过了多久,妈妈终于来接我了,我像一只小麻雀一样飞奔到妈妈的车上,好希望妈妈的车开快点,再快点。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既利用了所学的心理描写,也对人物的动作进行想象,在习作实践中提高了创作能力。
(四)以“评”为导向,提高“人物主题”习作水平
评价是“人物主题”习作教学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习作教学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评价不仅能够驱动学生完善习作成果,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应将“评”作为“人物主题”的习作导向,促进学生“人物主题”习作水平的提高。
第一,教师应不断创新评价形式,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综合应用于评价过程当中。学生自评能够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能够帮助学生明确相比于其他同学而言自己在“人物主题”习作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确定后续发展方向;而教师评价能够以专业的角度判定学生的“人物主题”习作能力,为教师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提供支持。
第二,在评价结束后,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对自己的习作成果进行完善与润色,此环节是促进学生习作水平不断提高的必要步骤。
以六年级上册第2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例,本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凸显鲁迅先生的优良品质,教师可以将本篇文章作为“语言描写”的教学素材。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通读文章,学习生字、生词,并重点阅读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言描写部分。其次,教师要求学生从大量的语言描写中挑选一两处进行赏析,分析语言描写反映了鲁迅先生哪种优良品质。有的学生认为文章中“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句话表面上是伯父在夸自己的记性好,但实际上则是利用幽默的语言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样的语言描写凸显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也有的学生认为文章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能够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乐观态度。随后,教师向学生发布习作任务:选取一人物对其进行语言描写。在习作成果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读纠正错别字,梳理文章层次;以小组为单位,将习作成果在组内进行轮换,完成互评;教师在尊重学生自评和互评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习作成果进行评价,要求学生根据同伴以及教师所指出的不足进行修改和润色,将润色后的结果再次在小组内进行鉴赏,在多次的修改与鉴赏中使学生的“人物主题”习作成果达到“完美”状态,提高“人物主题”习作水平。
三、总结
人物描写的普遍性造就了“人物主题”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人物主题”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主题”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与积累中提高“人物主题”的习作能力,让人物描写为学生习作作品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