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教学

2024-07-06王薇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3期
关键词:跨学科太阳方向

王薇

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教学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概念,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应用,在学习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可涉及生物学、地理、数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知识。在问题导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教师通过设计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还增加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其主要教学思想是基于学科多元化的提升,并要求教师立足该学科领域的探究与分析,同时需要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以提升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

一、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融合——共筑智慧之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与语文进行融合,是常见的跨学科教学方式。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融合,如同搭建起一座智慧之桥。在这座桥上,科学的知识与语文的韵味相互交融,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科学严谨的逻辑与语文丰富的情感相互渗透,让学生在探究科学奥秘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一课为例,围绕语文学科展开具体的教学策略和技巧,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引入阶段】利用语文故事创设情境

教师可以以一个谜语引入教学内容:“劳动英雄面孔红,天一亮来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学生通过这个谜语可以猜出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教师可以再讲述一个与太阳位置和方向有关的简短故事,如“夸父追日”等神话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故事中,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不断奔跑,最终因为疲惫和口渴而死去。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描述夸父追日的情景,如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夸父奔跑的方向等,让学生感受到故事中的场景。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夸父为什么要追太阳?他追的是太阳的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问学生:“夸父在追太阳的过程中,太阳的位置是如何变化的?这些变化如何影响夸父的方向感?”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东升西落规律,以及如何利用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方向。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事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关系的理解。在讨论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探究阶段】结合语文阅读进行科学探究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太阳的位置和方向相关的科普文章或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教师可以先从学生已经学过的古诗开始,引导学生背诵与太阳有关的古诗,如唐朝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教师通过讲解古诗中描述的不同的太阳位置,解释在一天中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移动。除了已经学过的古诗,教师也可以拓展一些没有学过的内容,如《诗经》中“日居月诸,东方自出”,李白《日出入行》中“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入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诗歌中描述了太阳在哪些时间段的位置变化?太阳的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等,帮助学生对太阳的位置变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生活中和学习中的智慧。

二、科学与数学的跨学科融合——启迪思维之光

科学与数学的融合,如同在学生心中点亮了一盏启迪思维之光。在小学阶段,科学带领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数学则教会他们逻辑与量化的思维。当这两者融合时,科学实验中的数据测量、模型构建与数学中的比例、图形、统计等知识相互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知识体系。例如,学生在观察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测量与记录,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学会了计算速度与距离,这样的融合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性,还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了科学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一课为例,可探索科学与数学的融合方式。

【教学实施】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进行记录。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每天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太阳不同的位置。

在这堂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中的方向感和角度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判断方向。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识别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如图1)。教师用自己的身体进行演示,教学生如何利用自己与太阳的位置来识别方向。在早上,面朝太阳的一面是东,背对太阳的一面是西,左手边是北,右手边是南。学生可以模仿教师,自己通过实践摸索太阳位置与方向的关系,从而牢牢记住并且运用于实践中。

【教学拓展】

除了利用身体与太阳的位置关系辨别方向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指南针,解释指南针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地球磁场的特性来确定方向。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入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知识来进行拓展教学。引入时间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太阳升起到落下再升起就是地球自转一天,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就是一年。从太阳的位置变化教学中,拓展到了数学的时间概念,让数学与科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效应。

三、科学与美术的跨学科融合——绘就创意天地

科学与美术的跨学科融合,如同将智慧与灵感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绘就一个充满创意的天地。在这种融合中,科学知识为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而美术则通过独特的视觉语言,将科学原理与现象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这种融合不仅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深入理解了科学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探索科学与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以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一课为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段的位置和方向,让他们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随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太阳是一个艺术家,它会用怎样的色彩和线条来描绘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呢?”

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用画笔描绘出太阳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和光影变化。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太阳的光芒和温暖,用线条的粗细和弯曲来表现太阳的运动轨迹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将科学知识转化为艺术表现,还需要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美术创作与科学知识相结合,创作出具有科学内涵的美术作品。例如,学生可以在作品中加入指南针、地图等元素,以表现太阳位置与方向的关系;还可以通过描绘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变化来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科学原理。

通过科学与美术融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科学知识,还能通过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驱动创新引擎

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如同为学生播撒下创新的种子,驱动着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引擎。在科学课上,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自然界的奥秘;而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电脑、网络等工具获取、处理信息。当两者融合时,学生可以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科学实验,如用电子表格记录数据、用动画模拟实验过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科技探索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一课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简单的实验,了解太阳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和光影变化。学生在操场上通过观察发现,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中午时高悬天空,傍晚则缓缓西下。接着,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太阳运动的模拟动画,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导致太阳位置变化的原理。

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学生分组合作,使用电子表格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太阳位置的数据,并通过绘制图表分析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此外,学生还可以利用绘图软件创作自己的太阳位置与方向示意图,用色彩和线条展现他们对这一科学现象的理解。

教师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在观察、记录、分析、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深入理解了“太阳的位置与方向”的科学知识,还学会了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融合教学方式为学生未来的科技探索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们体验到了科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所带来的无限可能。

五、教学反思

跨学科融合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育策略,对于小学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将不同学科知识相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提供更多实证结果、完善培训机制和教育资源等方面展开,以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

猜你喜欢

跨学科太阳方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2022年组稿方向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太阳几点睡觉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夏天的太阳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