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数单位统摄下六年级下册“数的认识”总复习设计与实施
2024-07-06童富清
童富清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的认识”包含的知识点繁多,但数之间的关联又非常密切,而计数单位是数与运算的核心概念。以“计数单位”这一核心概念统领内容和组织教学,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数的认识”的核心本质,感悟“数的认识”的整体性与一致性,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整体把握:“数的认识”总复习的核心问题
六年级“数的认识”总复习对学生来说知识容量多、跨度大,所学知识遗忘率高;对教师来说要思考如此多的概念意义如何变“薄”。主要面对如下问题:
(一)知识点的分散需要内容的结构化
整数、小数、分数、负数、百分数等,不同学段的学习在学生头脑中积累下来的知识点是分散的,缺乏清晰的知识结构。
(二)数意义的关联需要选材的结构化
“数的认识”涉及丰富的知识点,而“数”与“数”之间又存在密切的关联,教师需要甄别并运用一份结构化的复习素材。
(三)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方法的结构化
对“数的认识”的简单梳理复习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数感,将分散且密切关联的“数”进行复习更需方法的结构化。
教师抓准“数的认识”核心概念进行结构化的复习,达成复习由“厚”到“薄”的过程,把握统领“数的认识”核心概念是关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的描述:学生经历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
“数的认识”包括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认识,从数的概念的形成和数的构成来看,这三种数都是通过“计算单位”构建的,本质上是一个整体,具有一致性。而最能体现计数单位的载体是“数轴”“面积模型”,在整数和小数的认识中更多地以计数器、数轴、二维的面积模型作为支撑。而分数的认识基本以二维的面积模型,因为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可以在两个维度上进行平均自由分割。因此,“计数单位”是构建整数、小数、分数的核心和关键,它将众多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二、设计实施:“数的认识”总复习教学
笔者认为,设计“数的认识”总复习的路径可以在计数单位统摄下,感悟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数的认识”总复习路径设计与实施,如图1所示。
(一)重组内容体系,整体把握由点成体
1.从“零散知识”走向“结构呈现”
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是很强的,它是整体的、结构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往往是零散的,甚至可能存在层次不清、杂乱无序的情况。
教师可以挖掘各个零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使碎片化知识成为整体,形成知识的结构图,将零散知识结构化呈现(如图2)。
2.从“做题讲题”走向“思维生长”
总复习课有了结构化的内容呈现,学生会产生原有知识结构中不曾储备的知识内容,相当于知识点全新的生长。
【教学片段】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我们要表示这些数,不只是做这道题、讲这道题,而是要创设认知冲突进行求同。学生会发现:在表示这些数的时候,先确定一段表示多少(计数单位),再想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整理这些数,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建构就更丰富了。
(二)重构学习素材,建立关联由浅入深
数的意义比较抽象,把抽象的内容化为具象的图形,借助表象的支撑,才能更好地达成“数感”培养的目标。教师可以借助数轴和面积模型,帮助学生完成从初识关系到关系的深化。
1.巧用数轴模型,把握数的本质
数学学科的本质之一是对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我们可以借助数轴模型串联起所有的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的本质。
(1)确定数轴标准,感受计数单位的重要性
怎样把这些数关联起来?在研究这节课时,教师找到了数轴这个工具,在一条只有方向的数轴上表示一些数。
在数轴上表示这些数,学生要先确定一格表示的单位长度是多少。学生想到了一格表示1或者2(如图3),不过马上发现,20在数轴上会表示不出来,所以要选择更大的单位,可以用一格表示5或10。
这一环节,通过开放的学习任务,我们除了确定起点,还需要确定数轴标准,让学生感受计数单位的重要性。
(2)表示不同的数,体会不同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片段】组织学生讨论:回忆刚才在数轴上表示这些数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点?我们都是先确定起点,再确定一格表示的单位长度,有几个单位长度。其实就是选择了不同的计数单位,用若干个计数单位累加,整数、分数、小数都可以看成若干个计数单位的累加。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认知冲突进行求同,让学生明白从计数单位的角度去看这些数,不同的数之间就能建立起联系。
2.借助面积模型,沟通数的关联
教师可以借助二维的面积模型,将其看成一个整体,根据需要在两个维度上进行平均自由分割,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数的认识,把不同的数关联起来。
(1)精确细分,感悟整数和小数十进制关系
学生在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中,可以发现小数产生的本质需求,也可以把整数、小数进行有效的沟通,也深刻理解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了。”教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0.22。
学生在表示数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感知当一位小数不能精确表示时,继续十进均分。学生借助面积模型不断感受细分的过程,沟通了整数与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
(2)自由均分,感受分数与整数、小数的关联
在计数单位的统摄下,以面积模型为探究材料,学生对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内在关联有了更多的感悟,进一步形成数感。
3.沟通数和运算,感悟一致性
计数单位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促进对数意义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法运算的意义,感悟数与运算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1)理解数意义的一致性
我们利用“计数单位”构建数的体系,学生对数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一致性有了一定的认知理解,即数是计数单位个数的表达。
(2)感悟数运算的一致性
计数单位这个“承重墙”能让学生感受数意义与数运算的一致性,帮助学生完善数概念和数运算的认知体系,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
(三)重置教学方法,素养培育由外而内
为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调整。通过任务式驱动、板块化推进、结构化反馈等方式,教师培育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素养。
1.任务式驱动,凸显核心本质
好的学习任务能驱动学生在知识之间建立关联,提升数学能力。这节课紧抓计数单位,利用任务驱动,具体任务内容与目标如图7。
为单位,向右累计2个这样的单位。“-2”是以1为单位,向左累计2个这样的单位。教师追问:如果要给整数分类,可以怎么分?学生发现:可以以“0”为界线,把整数分成:正整数、负整数和0(如图8)。
2.板块式推进,关联思想方法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学习任务整体推进,改变做题、讲题的方式,将相关知识、思想方法关联起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目标与任务如图10。
数的基本性质,其实就是改变了数的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的个数,数的大小没有变,让学生感受不同数的性质间的内在联系。
3.结构化反馈,丰富知识体系
在反馈时,教师求同求异、求联思辨,非常有助于学生不断构建深层次的认知体系。
【教学片段】在数轴上表示数后,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
问题1:回忆刚才在数轴上表示这些数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思辨与交流,我们能达到思维求同的目的,即虽然数不同,但本质相同——选择了不同的计数单位,都是计数单位的累加。
我们立足计数单位,通过结构化反馈,沟通了不同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数感的培养。
三、课后反思:总复习课重构的收获
“数的认识”总复习一课,教师立足“计数单位”复习数的概念,以数轴和面积模型为重要载体,从“计数单位”的角度重新整理了数,帮助学生形成全面且系统的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提升数感这一核心素养。我们发现学生对复习课从抗拒到慢慢喜爱,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复习”的状况。“在数轴上表示数”这一开放的学习任务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思维冲突,极大地活跃了学生在复习课上的思维,学生的表现更为主动,课堂从沉闷走向了灵动活跃,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