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交响乐”
2024-07-06华起光
华起光
一、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也是萧红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文章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作者在文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园子中的景物,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快乐生活。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蚱”“蚌”等生字词,弄懂“倭瓜”“逛”等词语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景方法,品味童年的“我”在祖父的园子中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深入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无限思念。
3.在语言品析中感悟文章特有的诗意表达,感悟文章的诗意之美和情感之真。
4.深入感知萧红的人物形象,走进萧红清新语言背后的情感世界,明确一代才女的不幸与坚韧,培养学生乐观对待生活的价值观念。
三、教学重点
1.流畅地阅读文章,感知文章大意。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追忆。
四、教学难点
1.体会萧红文章的语言特点,初步感受文中语言的童趣化和诗意化特点。
2.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理解这段童年生活对她的重要价值和留恋之情。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一间小园子”——还原故事地点,创新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希沃白板呈现出一所田间小园,随后将这所位于呼兰河边的小园子加以实景还原,添加具体的地标、介绍以及人物,让学生明确这所园子的特殊之处,知道园子中的两位关键人物,即萧红与祖父,进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田间小园图片)。这是一所田间小园,它在东北的呼兰河旁(图片添加呼兰河),而这所看似平常的园子中,却时常传来欢声笑语,究竟是谁在园子里呢?(学生回答)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童年的萧红,一起走进《祖父的园子》。
(设计意图:以多媒体技术展现文中祖父的小园子,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园子的基础信息与文中的主要人物。)
(二)“一张资料卡”——了解作者资料,扫清字词障碍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篇作者萧红的了解,教师播放萧红的相关微课视频,让学生完成手中的“作者资料卡”。
(设计意图:借助微课视频和资料卡引导学生自主总结,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
(三)“一次挑战赛”——开展游戏教学,解决字词障碍
教师引导学生在初步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关注文中的重点字词,随后借助游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解决字词障碍,掌握重点字词。
“挑战赛”字词游戏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游戏教学的三大环节,让学生明确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字形以及词义。)
(四)一场朗诵会——品味文章之美,初步感知作者思绪
教师播放音乐《田园风光》,引导学生结合音频展开配乐朗诵,反复品味文章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布置思考题:“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萧红的童年生活,你会用什么词呢?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进而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即作者童年回忆中的快乐,引导学生找到能够体现出作者快乐心情的事件与景色。
教学预设:快乐、自由、怀念、无拘无束等。
文章内容依据有菜园中美丽的景色、祖父在地里耕作等。
(设计意图: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初步感知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为梳理文章事件以及深挖作者情感做铺垫。)
(五)一次小总结——概括课堂内容,预留课后作业
第一课时结束后教师简单进行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见到了和祖父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起的小萧红,下节课让我们深入文本,看看萧红的童年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
布置作业:
学生课下精选音乐,录制一段文章节选的配乐朗诵音频。
第二课时
(一)“一起来回顾”——展示优秀作业,落实温故知新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了祖父的菜园,也初步感受了她童年生活的快乐与欢欣。相信同学们在完成课后朗诵作业的基础上,已经品味到了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接下来,老师精选出几个作品,加以展示。请同学们在聆听过程中重温文章内容,感知文章的语言之美。
(二)“一曲交响乐”——深入文本阅读,品读文章语言
教师出示茅盾先生评价《呼兰河传》的语句,“《呼兰河传》是一首叙事诗,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随后以这三部分为线索,将下一教学环节分为“一支纪实的叙事乐曲”“一支多彩的风土乐曲”“一串凄婉的才女歌谣”三部分。
1.一支纪实的叙事乐曲:借助想象,感知诗意化表达特点
教师借助《呼兰河传》的叙事特点,引导学生定位文中描写的几件小事,品味具体的语句,感知作者诗意化的语言特点。最后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结合作者诗意化的表达特点,展开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片段示范:
祖父扛着锄头在地里耕作,
我也扛着小锄头忙着铲土;
祖父为生长的树木打理多余的枝条,
我也装模作样地修修剪剪。
(设计意图:借助事件梳理让学生感悟萧红的童年生活,随后以想象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诗意化语言的感触,激发其表达兴趣。)
2.一支多彩的风土乐曲:图文并茂,掌握文章的美丽图景
教师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感知其蕴含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美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概括具体图景,选出最喜欢的一幅风土画,并为它取一个恰当的名字。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萧红在院子中的无忧无虑和无拘无束。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完成“图景思维导图”,降低学生的完成难度。
教学预设:
文章第2自然段,这是一幅“蜂飞蝶舞图”。
文章第3自然段,这是一幅“田间嬉戏图”。
师:请同学们看一下文章第16自然段,这一幅图画中有哪些事物呢?(倭瓜、黄瓜、玉米等)如果让你绘画,你会着重画出什么景象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为了降低难度,我们可以一起来完成一幅“图景思维导图”。
祖父园子中的景物(部分):
(1)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2)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
思维导图预设见文末图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动物和植物,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作者这样的表达,是想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思想呢?”定位原文“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让学生明确,萧红不仅想描绘一幅“蜂飞蝶舞图”,一幅“田间嬉戏图”,还想绘制一幅“向往自由图”。
(设计意图:借助小组想象将语言与色彩加以统一,进而明确萧红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3.一串凄婉的才女歌谣:读写结合,深化萧红的人物形象
为了让学生明确萧红童年的自由快乐和长大后的命途多舛之间的巨大反差,教师出示课件,讲述萧红生平中不幸的经历。
随后教师出示《呼兰河传》中尾声部分作者的一段话,并且创设写作情境:请你从作者的角度,合理想象,自己是在怎样的一种心境下,或者怀揣怎样的一种心情完成这本书的呢?
多媒体内容: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
(设计意图:借助延伸阅读使萧红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让学生有感而发,进而提高写作技能。)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作为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文章,既具有诗歌的韵味,也不乏散文的从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兼顾诗意与散文的特点。教学设计将文章整合为三大部分,“叙事乐曲”“风土乐曲”和“悲情歌谣”。“叙事乐曲”的品析集中于事件概括和创意表达,让学生感悟到诗意语言的韵味与特点;“风土乐曲”着重于对学生的视觉刺激,将文章第16自然段集中绘制,让学生总结景物特点,借助思维导图降低学习难度,最后添加多彩的颜色,让学生直观感受园子中的自由与快乐;“悲情歌谣”这一板块,借读写结合强化对作者的深入理解,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进而体会快乐背后的凄婉,也能够对文中的快乐和自由有更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