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举措与提升路径
2024-07-05李松有胡小漫黄小卫李林静
李松有 胡小漫 黄小卫 李林静
[摘 要]民族高校面临民族地区民情特殊性、边境地区意识形态复杂性和国际地区环境挑战性,因而加强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文章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明确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导向,同时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举措及其成效,探索提升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民族高校;课程思政;目标;举措;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0-0100-06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见,课程思政坚持全过程育人理念,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融合,有助于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尤其是民族高校,肩负着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重任,更应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此,需要明确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导向,实施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举措和找到深化改革的实现路径。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进行探讨。
一、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与导向
广西地处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课程思政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
(一)课程思政建设以民族性、区域性和国际性为导向,凸显边疆民族院校的独特优势
课程思政要融入民族高校专业建设,就要发挥地域优势。广西民族大学着力将政治学学科打造成区域领先、民族院校同类学科前列,为边疆稳定、民族地区发展和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提供政治学方面的高端智库。一方面,打造思政与专业融合学科群,形成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党的建设等多主干学科方向,提炼课程思政教育特色,结合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特点,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同时利用对接东盟国家的地缘优势,开展以东盟政治研究为主打方向的国际政治研究,并拓展到南海局势研究,在东盟国家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与东盟国家的华人认同等方面形成重要成果,直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与东盟的交流合作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搭建思政与专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校地、校企、校校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打造中外产业创新创业基地,或者地区高校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与地方党政部门合作进行干部培训、课题研究、决策咨询等,进一步发挥民族地区优势。
(二)课程思政建设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保障,培养促进民族团结和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
我校重点打造在东南亚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高地,以集聚一批政治立场坚定、政治学理论水平高、综合素质优的政治学科研团队。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权力与职能、法律地位、干部配备等都与一般地方政府有差异,需要制定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自治法律、法规,更需要熟悉了解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的人才。作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革命老区,广西需要更多的人才。为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亟须培养能够深入研究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理论政策的政治学理论人才,同时继续推进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广西高校民族特色学科建设。广西民族大学已初步形成了本—硕—博(相关学科博士点)人才培养体系。政治学学科毕业生有不少进入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地方公务员系统,他们在各自领域脱颖而出,成为推动单位发展的骨干力量。另一方面,政治学学科立足广西,面向民族地区,面向东盟,着眼于为广西边疆稳定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培养具有扎实政治学基础的高层次人才。此外,我校还着力培养民族地区党政干部和理论宣传人才,为维护民族团结和促进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三)课程思政建设以促进学科稳固发展为基础,形成示范性强的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成果
在国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我校推动政治学学科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产出了一系列教学和科研等的标志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我校政治学学科作为广西民族院校特色学科、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一方面,推动学科与课程一体化发展, 在教学方面形成特色成果,比如打造全国择优推广思政课“翻转课堂”,申报省级以上思政课程教学奖,培育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教学改革项目,推动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另一方面, 建立留学生同修思政课制度,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国际传播;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参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机制,促进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以及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同向同行。通过邀请国内外高校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我的研究”学术演讲、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解决学科发展问题,传授学科建设经验,不仅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而且锻炼提高了师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发挥思政课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发挥民族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守住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品牌。
二、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举措与成效
我校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在课程思政改革、社会实践开展、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政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工作。
(一)推动课程思政改革,为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南
推动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效融合。一是优先使用马工程教材。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到实处,切实保证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学校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学院书记和院长为领导小组成员,带头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学院凝练了“博学笃行,养正致公”的院训,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和平时教育中教育学生恪守学术道德,秉持学术诚信精神,努力涵养正直、公正、诚信的优秀品质。三是将专业培养与人格塑造、品德培养结合起来。以获得自治区教改项目立项的“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生廉洁教育融入生活研究与实践”项目为平台,促进大学生人格塑造与品德培养融入生活,在润物无声中达到课程育人、项目育人的效果。四是多位教师获得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1位教师获首届广西本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教师“特色示范课堂”评比一等奖。4位教师获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立项,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五是组织教师队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交流会、“周末理论大讲堂”学习活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讨会、思政课实践课程辅导会、课程思政公开课教学活动等,探讨如何将思政教学目标和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同时,学院邀请校内外专家来学院开展教育教学系列讲座,包括“求是”论坛系列讲座和“特色学科建设”主题学术论坛系列活动等。六是学院领导数次深入思政课堂指导教学工作,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
(二)开展党组织建设和各类主题教育,为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载体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选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党员担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严格参照《中共广西民族大学委员会党支部达标创优考核验收清单》标准推进支部达标创优工作;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活动,落实“四个到位”,建设合格党支部。强化榜样塑造工作,2019—2020年,重点打造“‘两学一做典型支部”等国家级支部。政治学研究生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开展“学先进、学榜样,比成绩、比贡献”活动、党员亮身份活动。学院实施的“优良学风培育工程”获批广西民族大学“三全育人”品牌建设项目。学院多次组织赴百色起义纪念馆、河池东兰壮乡英雄文化园开展党团主题活动。打造“党风+”党建活动品牌,即“党风引教风,带学风,促院风”,形成党风、教风、学风和院风良性互动的循环。学院党委领导班子深入党支部讲党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党委连续几年组织全院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时刻叮嘱党员铭记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二是采取主题教育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发挥党支部在学习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党建引领,积极引导师生把握专业学习的政治方向。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带头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交流会等20次。学院本科生开展“学党史、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主题演讲比赛,形成了良好的党史学习教育氛围。全院各班级开展爱国主义主题班会50余次。全院党支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会35次、“筑梦基层报国行”2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会30次、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展览10次。
(三)开发民族红色文化资源,为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素材
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利用百色革命老区等红色资源优势,着重开展中国共产党治国经验与红色文化传承研究,以及中国边疆区域地理政治与边疆历史政治等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形成了与革命老区及边疆政治相对应的研究特色与优势。一是利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优势,以红色文化传承引领民族高校教育发展。学院党委组织全院教职工和学生代表赴桂林兴安县和百色东兰县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学院团委组织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主题团日活动;学院24支实践队伍赴广西革命老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探索红色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二是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南宁市三峰能源有限公司和垃圾填埋场等现场体验政府公共责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组织学生到广西未成年犯管教所、南宁监狱、广西第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参观,以增强学生遵纪守法和珍爱生命的意识。一些学生在参观广西未成年犯管教所并接受现场警示教育后写出了很有见地的文章,如《珍惜蓝天下的自由》《重拾青少年的敬畏之心》《散落在深夜墙角的青春》《思想政治教育对灵魂的救赎》等,发人深省。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不断锤炼品格。2019年,2017级的一名政治学研究生主持的“田野传媒”团队荣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学校奖金、广西金奖、全国铜奖。
(四)发挥新媒体的媒介作用,为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想阵地
我校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极打造课程思政建设阵地。一方面,发挥各类媒体的教育功能。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宣传工作,发表理论宣传文章多篇,参与广西电视台《凡事说理》理论大众化专题节目20多期,面向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理论宣讲上百场次。同时,学院充分认识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学院官网、易班和公众号开设党史学习教育专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专栏等,向广大学生推送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展网络法治教育。近五年,学院官网发布党建新闻累计200多条。学院还通过团委公众号、易班工作站、党支部、班级/团支部自媒体推送强化意识形态的通知、新闻和文章。另一方面,加强文件内容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对学术报告内容的审核,贯彻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学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与每一位教职工签订《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对意识形态问题“零容忍”。二是加强对网络阵地的监控,对学院新闻稿实行“谁成文谁负责”制度,并由专职辅导员、学院副书记、院长/书记逐一审核新闻内容。
(五)建立师德师风评价机制,为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支撑
1.构建相对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
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学生参与监督、教师自我约束,协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使得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在制度上有了抓手,在管理上有了规范,在行为上有了基本遵循。教师们已经自觉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不只是在三尺讲台上授课,还应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成长,在科研工作中恪守学术道德,在育人中更加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言行,从而自觉践行师德规范。
2.积极发扬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师发扬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学院发展。一是踊跃对学院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并积极参与学院建设。二是踊跃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师资培训活动。先后有16名教师参加全国各类短期培训,其中青年教师占80%。三是踊跃参与学院组织的教学公开课和教学比赛。四是踊跃参与申报各级教学改革项目。教师思考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注度大大提高,每年都有一批教师申报的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获得立项。
3.培育一批师德师风建设的先进典型
教师积极钻研教学教法,主动关心学生成长,为学生答疑解惑,不仅成为学生的学业导师,而且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学院6位教师先后获得我校学生评选的“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一些教师不仅发挥教学科研榜样作用,而且积极帮扶青年教师成长,主动担任青年教师成长的导师,不仅自己的业务很突出,而且积极关心学院青年教师的发展,在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师德师风建设有力配合了学院党风建设,也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
三、民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改革与提升路径
(一)增设高水平科研平台,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根据边疆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特点,我校从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实际出发,开展民族区域治理研究,着重开展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研究,并形成相应的研究特色与优势,打造有影响力的平台。一方面,创新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精神文化建设,在民族地区和谐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民族优秀伦理道德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团结教育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民族团结为核心的民族地区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我校拥有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高层次研究平台。另一方面,将边疆民族地区党的建设和中越、中老党内制度建设比较研究等作为研究重心,具有研究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符合党和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我校拥有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中心、东盟国家政治文化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等较多的高层次科研平台。
(二)加大引进和培育力度,壮大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团队
我校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一是加强学工队伍建设。由学院书记挂帅,由分管副书记、副院长、分团委书记和辅导员组成专职思政队伍。根据全员育人要求,形成由学院党政带头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合力协同的思政工作队伍,实现思政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学院打造了“我与祖国共成长”等品牌活动,并组建了延续这一品牌活动的思政团队。二是自主培育专家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涌现出多名在广西区内甚至区外有较大影响力的课程思政与政治学理论研究专家,分别形成以唐贤秋、杨天保、刘国彬、葛红亮等教授为方向负责人的学科团队。三是引入校外专家团队。学院外聘客座教授10人,而且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公共危机管理“八桂学者”支持,相关研究成果突出,优势明显。由厦门大学A教授领军的广西东盟政治文化研究“八桂学者”团队,聚集了一批博士,带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学者,成为东盟政治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们每年完成的关于东盟研究的咨询报告都被相关政府部门采用。由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B教授领军的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中心“八桂学者”团队,开展公共安全政策法规与制度、公共安全监测与预警两个方向的研究。该团队自成立以来,不仅产出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为学院培养了一批研究人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运用成绩突出,坚持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服务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三)实现教研相互结合,提高课程思政建设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立足于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中国—东盟地方政府合作,培养适应广西及中国—东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方面,把课程思政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相结合,结合民族地区特点,运用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问题,集中在发展问题研究上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成为自治区课程思政与政治学研究核心单位,为边疆民族地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利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将研究成果与教学相结合。我校已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广西多个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科研与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如与南宁市城市管理局共同成立“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建立“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与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此外,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同时,完善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结合学科特点,组织在校生到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聚焦民族区域自治理论与实践、广西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等主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性成果,人才培养质量高,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
(四)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方向
学院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顺应上级部门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积极通过开展党建引领、规范管理和加强考评等方式,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1.党建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通过打造“党风+”引领活动,以“党风引教风,带学风,促院风”的党建活动模式,引领教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学院党委围绕学习党章、党规、两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开展党员干部学习黄文秀先进事迹、《红色传奇》等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红色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赴百色、兴安开展爱国主题教育,重温入党誓词等;组织开展“学先进、学榜样,比成绩、比贡献”党建活动,要求党员干部亮身份,佩戴党员徽章,随时接受群众监督。学院以党建活动为引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师中开展“爱岗、敬业、奉献”主题教育。
2.以推进规范化管理为重点,推动师德师风建设
以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等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指针,根据我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加强师德教育与宣传,并以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为突破口,制定教职工听课管理制度,由领导班子带头深入课堂听课,及时引导和纠正课堂上出现的不规范的言行。同时,在班级建立信息员制度,形成师德师风建设的监督力和推动力。
3.以师德考评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以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师德师风的考评指标,每年组织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师德师风进行考评,结合教师的师德师风自评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与年度考核挂钩。这种考评机制成为师德师风建设的推动力,促使教师更加注意自己的角色身份,争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
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我校作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的高校,因地制宜地凝练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本文总结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举措及其成效,旨在为其他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启示,同时,针对面临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找到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有效路径。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松有.基于智库视角下政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改革与探索:以成立“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实地教学基地”为例[J].大学,2022(4):100-103.
[2] 王婉霞,孙珲,姜元先,等.面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思政融入研究[J].大学教育,2023(17):87-89.
[3] 卢洪浩.“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4321”育人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 2023(23):117-121.
[4] 曹蓉,奚家米,倪小勇.基于交叉融合理念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23(8):71-75.
[5] 李庆华,樊志鑫.立德树人价值导向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6):91-96.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