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2024-07-05刘洁
刘洁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分别充当不同的教育角色。家庭生活对学生思维力和学习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现代社会学生表现的很多心理、行为问题,都与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密切相关。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除了传授知识,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加友好的成长环境。在环境育人的理念下,家校该如何协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本期教育家期刊社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了几位专家和校长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主持人:吕浩
河北省衡水市第五中学
党支部书记、校长
议题一:在环境育人理念下
家庭该如何发挥育人功能?
刘强: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成长学习的榜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对未成年人实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那么,具体到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如何助力孩子成长呢?
《道德经》有言:“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也就是说,首先,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美满、有安全感的家庭环境。在此之外,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还需要合理运用教育方法,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所提出的“相机而教,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潜移默化,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等。在此,我想通过三则家庭教育的案例,来分享自己的观点。
挑担子的故事
做生意的父亲为了锻炼上初中的儿子,带着他一起挑担去十几里外的镇上赶集卖货。父亲挑200斤的重担,儿子挑20斤的小担。开始时,儿子不觉得累,但走了几里路之后,感觉越挑越沉,只能咬牙坚持。直到天亮,遇上赶集的熟人,父亲请别人替儿子挑了一程。看着一旁跟着走的儿子,父亲说:“现在的担子,父亲可以请人替你挑一程,将来,自己学习的担子、人生的担子,别人却帮不了你,需要你自己去挑。”儿子受到激励,自那以后,学习更刻苦、更勤奋,最终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评论】这是一个父亲抓住教育契机进行励志教育的故事。这位父亲很有智慧,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借助实践,让孩子在体验、感悟中成长。
刘强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党总支书记
农民系藤蔓绳的故事
熟悉黄瓜、丝瓜种植的人都知道,为了让瓜藤顺利地爬上来,结出更好的果实,需要搭瓜架、系藤蔓绳。有经验的农民,绳系得既不紧也不松。太松,瓜藤不能往上长;太紧,又会勒死瓜藤。只有不紧不松,藤蔓才能既沿着瓜架的方向向上生长,又不至于因系得过紧而影响生长。
【评论】农民系藤蔓绳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张弛有度,既不能管教得太紧,以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适得其反;也不宜管教得太松,以免孩子不听从,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国家认同教育的故事
一个孩子考研,觉得政治学科无用,不愿意备考。家长看到这种情况,告诉孩子:“为什么考研必考政治?这是因为,越是高端的人才,越需要重视政治教育。只有在心灵深处种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种子,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感,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孩子知晓了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开始努力备考。
【评论】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要从背景、顶层设计的角度入手,让受教育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认同和践行。
杨忠敏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向阳小学教育集团
齐家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议题二:学校如何突破
“传授知识的场所”的限制,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杨忠敏:海盐县向阳小学教育集团齐家小学地处传统农业乡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庭走向城市,学校陷入了“被减缩”的窘境。为改变这一现状,我校从实际出发,利用乡村自然资源促进学校品质提升,让学校充满温情。
扬优势:“自然+和谐”的育人环境
自然:体现乡土情怀的价值指向。在校园设计上,齐家小学打破边界,将乡村的自然、文化等元素融入学校设计中,体现乡村小学的特色。学校基于校园面积广、学生数量少、传统的校园建设色调单一等情况,以“田野里的小学”为主题设计了整个校园空间,打造了一个对学生友好、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校园,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感到安全、温暖、好玩。同时,学校校名因乡名而生,理念循乡情而来。学校挖掘校名的内涵,确立了“和文化”办学思想,并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为办学宗旨,追求“和而不同,和乐且孺”的境界,在和谐发展、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力求让全体学生实现个性、全面的发展。此外,学校标识的设计也融合乡村元素,处处彰显校园对学生的“生活”意义。
和谐:体现以“家”为主体的概念指向。学校以“家”的概念组织教学空间,设计了学习中心、劳育中心、体训中心、食育中心、趣玩中心、心育中心、未来中心等七大空间,将各功能区域进行有机连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生活资源。
补短板:“课程+选择”的育人样态
课程: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取相应的学习资源与机会。在课程建设上,学校要考虑学生的群体特点,让学生能够在富有成效的校本课程学习中自强、自新、自立、自理,茁壮成长。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说:“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到感官面前。”这就需要我们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开发一些贴近学生认知特点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可以触摸知识,感受学习的厚度。基于上述思考,我校开设了学科拓展课程、品德养成课程、生活自理课程、小农夫种植课程等。例如,我们在学校开拓了“小农夫种植园”“格物园”等劳动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为学生创造了实践体验的广阔空间。
选择:每个孩子都能够获取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开展育人模式探索,提高学生的选择性,是打造乡村高质量育人模式的必经之路。我校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将课程分类整合,建立了班级、年级和学校三个层次的课程序列,使全校近500名学生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以及最感兴趣的内容,将原本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兴趣活动发展成了人人必修的活动课程。
张艳平
山东省曹县第一初级中学
党支部书记、校长
张艳平:学校作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不能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还要给孩子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此,我校有以下几点做法——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我校以“四区五道”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闻道、得道、行道、悟道”的途径,践行“知道”这一校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楼的每一面墙均被建成青少年道德成长基地,以涂鸦的形式“开口说话”。例如:初一年级涂鸦文化以“生命”为主题,主要包括海洋、陆地、天空等元素;初二年级涂鸦文化以“责任担当”为主题,涵盖明礼、修慧、感恩和励志等内容;初三年级的主题则是“人生规划”,涂鸦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文化浸润不尽相同。毕业墙的“感恩”主题墙画,展示了学生在校三年来成长的每一步,让路过的每一位师生都为之动容。我校还积极设计文化井盖、绘画长廊、主题墙报、师生书法长廊、经典阅读吧、葱茏法桐园等物态人文景观,多维度展现外显与内隐之美,让一朵花、一棵树、一条路、一面墙,都能对学生成长进行美的启迪。同时,我校还创建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和支持,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我校积极为学生提供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室、体育场馆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开展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活动。我校通过开展科学实验、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加强师生互动和合作学习。我校的“五学”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研讨,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我校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主题班会、德育实践活动、校园广播站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引入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我校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史美丽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校长
议题三:家校如何携手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
史美丽: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当前,家、校、社在协同共育的过程中存在种种矛盾与误解,例如:学校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于放任与溺爱,家长则担心学校对孩子不负责任。在一些家长的意识中,老师与其进行沟通,等同于“告状”。我就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
一天,初一(七)班的班主任刘老师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起班上一位女同学近两月的变化,说她不仅为班集体做了许多好事,而且在生活中处处为别人着想,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听罢,我决定给这个孩子的家长打一个表扬电话。电话拨通后,家长明显很吃惊,疑惑于“校长怎么会给我打电话”。当我向他讲起孩子的变化并大加称赞的时候,这位父亲非但没有表现出开心,反而开始质疑:“校长,我女儿真的像你说得那么好吗?”在我给予肯定的答复后,他依然不敢相信:“校长,别说那么多好话了,干脆直接告诉我孩子在学校犯什么错误了,我能挺住。放心,我一定积极配合学校解决!”家长显然焦急万分,希望我直奔主题。“没事儿,我真的就是专门打个电话表扬你女儿的!”又寒暄了几句,我挂断了电话,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说什么好。
难道这就是教师和家长的关系吗?难道教师打电话就是要让家长紧张、让家长难堪?我们都知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少不了家长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少不了教师的指导与协同。怎样处理与家长的关系,能够直接反映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甚至是教师的职业水准。其方式,关系着教育的效果,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尽管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教师与家长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我们需要意识到,教师对家长的尊重和理解,是构建良好家校关系的关键所在。
在反思问题的基础上,我校努力推动构建家校社共育同盟。在办学实践中,我们积极开展亲子沙盘体验课,营造氛围,让家庭成员互动起来,增进感情交流;组建家委会,设立家长接待日,定期开展家长会,密切家校沟通,增进相互理解;通过推荐书目、文章、家庭教育案例等,引导家长积极学习,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在寒暑假,组织教师和家长志愿者与学生共同参与社区活动,提升社会责任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