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唱练耳与美育的创新融合

2024-07-04吴澜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创新融合视唱练耳美育

吴澜

【摘 要】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优途径,视唱练耳作为音乐教育的必修基础课程,其教学贯彻审美原则对于实施美育尤为重要。本文根据视唱练耳的学科特点,探索如何将这一在传统教学中偏重技术性训练的课程与审美教育相融合,实现“理论”“实践”“审美”有机整合的创新教学理念。

【关键词】视唱练耳;美育;创新融合

【中图分类号】J6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142—03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科的一门基础乐科,其本身具有严密的技能结构和训练逻辑,对于创作、表演、欣赏等艺术实践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工具”功效[1]。视唱练耳学科的特点是同时兼具了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需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才能掌握相关技能,从而为声乐、器乐、舞蹈等主专业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实现视唱练耳与美育的融合需要先重审学科定位,明确教学思想——以审美的音乐基础教育为核心,音乐综合素质发展为主线,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基础。[2]

一、视唱练耳学科概述

(一)视唱练耳的特点

视唱练耳包含两部分内容,即视谱即唱和听觉训练。“视唱”可细分为单声部视唱和多声部视唱,培养的是能够准确唱出乐谱中所示音高、节奏等方面的能力,并且对乐谱中的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有正确的认识;“练耳”培养的是对音乐的音高、节奏、音程、和弦等听辨能力,以及能够准确听记旋律的音乐记忆能力。

经过系统的视唱练耳训练能有效解决因读谱不正确而导致的音准和节奏问题,同时增强音乐感知能力、音乐理解能力、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审美能力,提高音乐综合素养。因此,视唱练耳教学不仅要重视技术层面的训练,更要重视更高层面的艺术审美训练,为今后在歌唱、演奏、创作、研究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3]。

(二)视唱练耳中的美育特征

视谱即唱和音乐听辨几乎涵盖了一切音乐表现要素,即便只是视唱或听辩某一个单音也具有音高、音强、音值、音色等音乐审美特征。由此可见,视唱练耳对于发展和提升审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目标往往只聚焦于“唱得准”和“听得对”,局限于重复性的纯专业技能训练。由于缺少对技能训练与音乐审美二者关系的正确认知,导致学生的音乐审美潜能未能得到有效地开发,教学效能不甚理想[4]。将音乐审美贯穿于视唱练耳教学全过程,是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纵使掌握专业技贯穿于视唱练耳教学始终,但“审美体验”是其重要的课程内核。视唱练耳在教学中的美育实施路径主要是通过视唱和听辨优质的音乐素材,使学生在视与听的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以及通过视唱和听辨具有正向思想价值和高雅艺术品位的经典音乐作品片段,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美育元素,并将其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之中。

二、视唱练耳的美育功能

视唱练耳并非脱离审美原则的纯专业技术训练,而且具有明显的审美属性,其教学过程本身也包容着一定的审美底蕴。视唱练耳中的美育功能呈现方式主要包括培养乐感和价值引导两个方面。

(一)培养乐感

乐感是音乐的灵魂,是表现音乐时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感受特征。它建立在音高、节奏准确基础之上,但又超越于音准的规范,把音响流动的标准形式提升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遵循审美原则的视唱练耳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乐感。

不少学生在视唱过程中虽然也做到了音准、节奏的基本准确,但由于在乐感方面较为欠缺使得音乐表达能力和音乐表现力不足,导致视唱整体缺乏美感。视唱需要以唱的形式表现出视唱练习曲谱面上所体现的力度、速度、强弱等。运用审美化的视唱练习方式提高对音乐元素的自我感知能力,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运用一些选自经典歌曲、乐曲片段的视唱练习曲来让学生对音乐进行二度创作,在按照谱面所示的旋律、节奏要求前提之下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音乐表达。不仅丰富和扩展了学生的个人审美体验,也培养了其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作力。

(二)价值引导

除了培养乐感,价值引导也是视唱练耳美育功能的重要体现。价值引导具体是在视唱和听辨训练过程中通过积累大量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接受到不同音乐所传递的意识形态,从产生一定的价值引导功能。选取经典、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音乐素材进行视唱和听辨训练,能够使学生建立正向的价值观,继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并不断被强化,从而对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学生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受到的价值引导和审美引导的影响存在个体化差异。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性格兴趣各异,在偏好的音乐类型和音乐风格方面也不尽相同,在进行视唱和听辨训练时学生往往会对节奏、旋律、风格更契合自身喜好的音乐作品更有学习积极性。因此,结合学生的音乐喜好来选取音乐素材用于教学,并充分挖掘音乐素材中蕴含的审美元素,能更有效地起到价值引导和价值塑造作用。

三、视唱练耳与美育的融合路径

视唱和听辨都属于综合性的技能训练,以发展“音乐知觉”为出发点在识别乐谱符号的过程中形成音高感觉、节奏感、节拍感、力度感、调性感、音色感、音乐结构感等基本的音乐判断能力。其中,高水平的视唱能力应以高水平的音乐聆听为先导,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由对识谱即唱的音乐形式、音乐类型和音乐风格的正确理解和表达来完成。与美育相融合的视唱、练耳教学不再只是关注音准、节奏的准确性,而是通过“唱”和“听”的训练形成基本的音乐思辨能力和敏锐的审美意识。

(一)运用手势动作感知音高

在视唱训练中加入一些手势动作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的体会到音高的起伏变化。比如运用著名的柯尔文手势,能帮助学生理解音级的高低关系以及调式音级的倾向性。根据柯尔文手势,把每一个手势动作固定对应一个音名,通过不同的手形及手位变化来引导学生完成音阶、模进等视唱基本练习。在完成视唱基本练习之后,视唱练习曲部分也可以鼓励学生边唱边同步做手势,通过肢体动作的配合既能提高音准的准确性,也能增加视唱练习的趣味性。以及运用柯尔文手势的组合让学生进行模唱和听记,以此锻炼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甚至还可以使用左右手分别做出不同的手势代表双声部音高,用于二声部的视唱练习。

加入手势动作的视唱练习还有助于丰富审美体验。这种直接以手势动作感知音乐的方式在提高学生音乐感知力、审美意识的效果方面往往比传统的识谱、听写更为明显。以及借助手势动作来体现不同音乐作品的速度、力度幅度变化所呈现的不同音乐形象,将旋律或刚劲有力或抒情婉转等风格各异的音乐做出形象化处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启迪了学生发挥音乐表现力、音乐想象力和培养音乐创作力。

(二)运用肢体动作感知节奏

节奏是将音乐的长短关系以及特定的强弱关系组织起来,形成时值上的相互关系,也是音乐的重要构成元素,且比音高更易于被感知。然而在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更为注重对音准的训练,对于节奏型组合模唱、听辨练习的教学方式方法上相对单一。结合肢体动作进行节奏练习既能增加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到不同节奏型的美感。通过肢体动作如拍手、敲击桌面、踏步等,将肢体动作的变化对应节奏型变化,或运用指定的肢体动作为旋律的伴奏。

运用肢体动作来感知节奏可以先从生活中常见的顺口溜、广告词以及节奏型相对简单的童谣入手,将词组或歌词中出现的节奏型结合肢体动作进行练习,以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等常见音符时值以每小节两拍或三拍为一组反复练习。然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变化出新的节奏型组合,让学生体会不同节奏型组合在一起的特点和风格。如儿歌《数鸭子》,在念儿歌的基础上加上肢体动作——以拍手表示八分音符、踏步表示十六分音符,如此通过两个简单的肢体动作就能快速掌握“二八”“前十六后八”“四个十六”节奏型,并能清晰地辨析出三个节奏型的特点。最后在熟练掌握节奏型后加上节拍的强弱规律表现,展现音乐的韵律美。

在讲授新节奏型时可选择一首包含该节奏型的乐曲,在播放乐曲时指定拍手、踏步等肢体动作跟着旋律击拍来给音乐伴奏,以此让学生能够在乐曲中掌握节奏型,加强对该节奏型的听辨敏感度。甚至鼓励学生运用该节奏型与其他节奏型自行改编成新的音乐片段,再利用沙锤、鼓、三角铁等道具配合进行音乐表演。例如厦门六中的合唱表演曲目《稻香》就创新性的将杯子作为道具来为合唱伴奏,使得音乐的节奏感和律动感更加强烈,同时也增添了合唱表演的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以肢体动作感知节奏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式击拍教学,是专业理论基础训练与审美体验的结合。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练习过程中体会到节拍、节奏和力度变化,掌握节奏型的模唱和听辨。并能获得自由发挥音乐想象力和音乐创造力的实践机会。

(三)运用经典音乐素材丰富审美体验

不论是视唱练耳中的视唱训练还是听辨训练,获得审美体验都需要有观照物的客体传导,客体信息源的强弱直接刺激主体内在的情感波动,并始终伴随着客体描绘的情境,产生主观的意象构造,进入“审美体验”的情境。因此,视唱练耳教学应把学生的生活观察和情感体验融入音乐语境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中,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并以一些经典或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为载体,通过这些音乐作品片段来感知和掌握不同的节拍、调式、调性、和声、织体。

和声音程的模唱和听辨作为视唱练耳的一大训练难点常常让学生为之困扰。尤其是超过纯四度的音程,由于音程跨度较大,往往在进行模唱和听辨时出错的几率相对更高。先把和声音程的听辨训练与学生熟悉的旋律相结合,将部分需要重点模唱和听辨的和声音程从歌曲中提取出来进行分解模唱,再充分发挥内心听觉能力想象出作为和声音程两个音同时出现的音响效果,能更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纯四度音程和纯五度音程的模唱和听辨练习,可以以选自歌剧《罗恩格林》的《婚礼进行曲》前四小节作为音乐素材,通过模唱熟悉的旋律体会和辨析纯四度和纯五度的差异。或结合广为传唱的当代流行歌曲,例如《青春修炼手册》,将其前两小节作为音乐素材进行分解模唱,帮助加深对纯四度音程、大小六度音程的听觉记忆。如此以来必然比单一地在钢琴上反复弹奏和声音程做对比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此类推,也可以利用不同音乐作品所包含不同的旋律音程组合与教学内容结合做反向练习,通过模唱提问旋律中所包含的音程度数关系和音程性质,让学生对不同度数音程的听觉反应更为敏锐。

不同形式、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都各具有审美属性,古典主义音乐给人以庄重和严谨之美,浪漫主义音乐给人以细腻和抒情之美;庄重宏伟的音乐使人产生崇高的敬仰之情;慷慨激昂的音乐催人奋进;柔美舒缓的音乐使人内心宁静……有效选取经典音乐素材与视唱练耳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相结合,在经典、熟悉的旋律中进行模唱、听辨训练不仅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也使学生在音乐语言的输入过程中丰富了审美体验,提升了音乐审美能力。

四、结语

视唱练耳是以视唱、听辨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获得音乐审美能力为目的,具有审美元素的综合性基础技能训练课程。正确的学科定位是学科发展的先决条件。

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多样化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体裁,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完成音乐的感知、分析与鉴赏是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且模唱、听辨大量经典音乐作品片段有助于丰富音乐语言和审美体验,为日后音乐想象力、音乐创作力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综上,视唱练耳教学与美育的创新融合不仅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视唱、听辨等专业技能,更在唱和听的反复练习过程中强化了音乐审美意识,提高了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愔.视唱练耳的审美底蕴[J].中国音乐,2005(1).

[2]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朱建萍.视唱练耳中的音乐美[J].艺术评论,2014(11).

[4]陆建业.论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审美原则[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地方高校音乐美育研究”(项目编号:XSP2023YSC05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融合视唱练耳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视唱练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老年类纸媒的创新融合发展策略
美育教师
“互联网+”与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融合的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