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启示

2024-07-04曾舒珩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摘 要】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为价值取向,倡导在生活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二是有利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和正确的伦理观念;三是有利于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生态道德

【中图分类号】X321;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115—03

引言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其基本含义就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强调在对人和自然统一关系中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道德情感的培养和心理健康。这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生态道德观要求我们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仁”的精华,并在实践中实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第二,我们要积极倡导科学合理、健康文明、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之成为人们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的基础;第三,在生态意识树立时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荣。

一、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一)“仁”是儒家生态道德的核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内容包括仁者爱人。仁者爱人是儒家对人与自然关系中强调的最重要的一项道德要求。儒家提出了“仁”的具体内容: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之根本;“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大学》)等伦理规范,都体现了孔子所主张的尊重人、发展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的思想。儒家认为,人类生产生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并要求对自然界实施保护管理和控制。儒家的“仁”还体现在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方面——如《礼记·经解》所言:“夫民之有土也,得土而生之者几何?其失水而竭地也必数。即人类不能过度开发利用自然中资源。

(二)“和”是和谐共生的理念

“和”是和谐共生的理念,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论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周而不比”都表明了,和谐相处与和谐共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品德。《孟子·离娄下》说:“和以得之,天下希得之”“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说:“故至诚无息、动则有声、行则有果……生而知之者,举世无双,满招损、谦受益……”;可见和与贵是地球共生的一对概念。

(三)“重义轻利”思想是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

“义利观”作为一种道德评价体系,从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仁者爱人”,在仁德观念上,儒家主张“仁为本”,强调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二,“义利兼顾”,注重义与利的统一,在道德评价上主张以义为先、以义为重。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与古代社会盛行的厚葬厚生习俗有关。在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中,厚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风俗。根据《礼记·曲礼上》记载:“葬者,所以绝亲者也。”厚葬本是一种社会风俗习惯,但却受到人们的喜爱与推崇。孔子主张以“义利观”来评价人们所追求的各种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同时,他还提出了“仁者爱人”等具有伦理价值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四)“仁者爱人”体现了和谐人际关系和正确的伦理观念

儒家认为,“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保证,它不仅是维系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也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因素。仁者爱人,即“仁者无敌”或“仁者安仁”。儒家主张以仁义为核心,以仁者爱人为基本要求(孔子);强调要使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实现相互和谐和共生共荣。这种关系模式既能充分尊重人性的尊严和自然法则中最本质的部分,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人和社会整体造成伤害,实现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统一。这种“仁者爱人”模式既能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又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共荣,为解决当今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思路。我们应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继承发扬“仁”这种优良传统,使其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其始终成为当代中国人生存、发展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五)“和而不同”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态度

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坚持“和为贵”的原则,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态道德思想。第一,坚持中庸之道,即所谓“过犹不及”。第二,不能“唯心”“唯物”。第三,在生态道德中注重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第四,主张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界的关系。第五,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式。

(六)“行己有耻,知错能改,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家园

儒家生态道德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行己有耻,知错能改”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句话中“行己有耻”“知错能改”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家园的精神支柱。“天下为公”表达了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之本在教”等观点的继承和发扬,它不仅要求人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自然环境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意识;而且要求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追求人格尊严、崇尚科学真理、有文化修养的人应该有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自然的态度和方法。

二、儒家生态道德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要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自然环境是应该有敬畏之心的,不能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去破坏自然条件而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冲突;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能过度开发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做到节约每一滴水、珍惜每一棵树;要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人类社会要以构建和谐为目标,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因此,我们需从儒家道德思想中获取力量,以此维护地球生态的平衡性。

(一)可从道德情感出发,树立正确的健康心态

我们提倡的生态道德,不是抽象的理念,而是要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首先,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自我形象。从孔夫子、孟子乃至王阳明都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在《大学》中指出:“自修之;吾不能变心以从人,亦不能移其心也。”《中庸》也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也。”这些都是对自我形象在生态道德方面的具体要求。其次,要保持心理健康。儒家提倡“仁”,所以要“仁者爱人”;强调人应当以“仁”为中心进行思维活动,从而形成一种和谐的心理关系、建设良好的人与自然相处关系。

(二)尊重自然规律,以求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说:“仁者爱人”。这都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会的稳定、实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思想。儒家主张在生产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遵循“万物一理”的原则;反对将人与事物对立起来,认为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提倡在实践中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强行发展生产、破坏生态环境。儒家生态道德思想还强调生产符合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孔子提出人们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要做到“知足常乐”;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以“无为”为原则;在生产中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由此可见:儒家生态道德思想主张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启示社会加强关注生态保护。

(三)建设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也是可持续发展行为模式的基础。儒家“仁”在生态道德观中体现为对人与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把握,它不主张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而主张“仁者寿”“仁者乐”。孔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存在着和谐相处的关系,人可以通过努力去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有利于他人幸福的事、有利自己身心健康和发展进步的事。孔子主张中,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们要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要把对“仁”的追求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最根本的动力。人不能为了满足自己一时享乐和个人私欲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或利用。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科学地加以规划、科学地加以管理和控制,使自然与人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在社会发展中,可从中汲取营养,完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达成社会资源保护、生态良性发展的目标。

(四)可树立生态意识不能急功近利,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育和实践

生态意识的树立不能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也并不是靠几个人就能完成和实现的,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社会条件。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生态意识不仅需要确立,而且应该树立一种牢固的意识。因为环境问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多方面的大问题,其绝不仅仅是技术水平所能解决的。要想把这种环境问题解决好,就必须要有一个合理有效并且能长期坚持下来的方法和手段;而这种方法和手段则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进行。当然,我们不是要排斥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态道德思想的精华,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推陈出新等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所表现出来与现代科学发展观相一致之处,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精华、并将之纳入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去。

(五)可建设“仁者为人也,非为人也”的生态伦理观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仁”的本质在于仁爱。这种仁爱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和价值性。它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尊重并关心对方的利益与需求,而不是去索取、占有和掠夺他人的财富或成果。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是一种道德观念。中国儒家学派在构建生态道德思想时,始终把“仁者”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和道德品质来追求,以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出发点,而不是要去消灭个人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冲突。通过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阐述和阐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及其基本特征:其一,儒家认为人们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其二,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友好地相处;其三,人与自然之间也应该和平相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可通过传统儒家文化内容的摄取,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利用“仁者爱人”思想,完成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的分析,建立一系列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如要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遵从这种自然法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去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不可取之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才可实现共同富裕、生态环境优美和生活富裕、生命健康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刘斌.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

[2]王欣,李志明.先秦儒家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比较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1).

[3]董前程,王慧芬.先秦儒家生态智慧及对中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3).

[4]冯留建,孙海星.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对儒家生态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毛泽东研究,2021(4).

[5]陈明海.儒家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

[6]张宏斌,黄金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0(1).

[7]张宏斌,黄金旺.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20(1).

[8]孔凡洪.儒家生态观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J].汉字文化,2019(S2).

[9]葛厚伟.传统儒家思想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J].人民论坛,2019(34).

[10]杜燕.从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看当今生态文明建设[J].法制博览,2019(8).

作者简介:曾舒珩(1989—),女,汉族,广东台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经济学、法学。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试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环境保护税如何实现立法宗旨
环境保护税立法应解决好三大问题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