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域下三江县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4-07-04刘繁荣韦玉莲黄继琴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5期
关键词:三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刘繁荣 韦玉莲 黄继琴

【摘 要】侗族服饰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开展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以广西三江县的调查为例,主要表现在:技艺人才断层现象突出、侗族服饰产业化水平较低且没能形成品牌效应以及非遗传承保护所投入的财政资金不足等问题。本文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管齐下抓好传承人的培养、抓好侗族服饰产业化与品牌化建设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服饰;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TS9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43—03

党强调“要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并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强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众所周知,侗族服饰于2014年以贵州地区为申报地被列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三江侗族服饰制作技艺则于2020年被录入自治区级保护名录。三江县隶属广西柳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是桂、湘、黔三省交界地,也是我国侗族人口分布最多的一个县,总人口约为40.6万人,当地主要居民有侗、苗、瑶、壮、汉等民族,侗族人口占总人口比值58%,约为23.55万人。三江县于2020年11月退出了贫困县序列,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近年来,三江县的经济发展势头猛,其得益于三江侗寨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旅游资源及民族风情的开发利用。勤劳的三江侗族手艺人依靠自身技艺、地方民族风情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互联网,实现了“顾家、脱贫、传艺”三统一,在传承保护侗族服饰文化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一、三江县侗族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取得的成效

(一)居民对三江侗族服饰文化的认知水平较高

课题组通过对三江县居民的问卷抽样调查发现,有52.4%的受访者认为“民族服饰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成为主流,但需要一定的引导”,有60.3%的受访者表示对侗族服饰文化较为了解,且大部分受访者均表示对侗族服饰特点或制作工艺有一定了解。这一调查从一侧面反映了三江县居民对本地侗族服饰的认知水平较高。结合实地访谈,我们发现受访者对侗族服饰文化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其主要得益于:一是利用每年一度的侗族多耶节,把侗族民俗融入旅游文化产业,打造了三江县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有力提升了侗族文化的知名度;二是三江县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该活动形势多样,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有歌舞表演和服饰大赛,不仅吸引了大批参赛者还吸引了众多居民和游客,有力地推动了侗族服饰文化的广泛宣传;三是三江县不少网红,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直播销售侗族服饰以及侗寨特色产品,有效地推动了侗族服饰、侗族文化的大众化宣传;四是三江县还积极对接广西文旅厅进行“云游广西”直播,积极承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乡村大舞台”等活动,通过直播带货、打造微信公众号等方式间接地推动了侗族服饰文化的广泛传播,这一系列举措加大了当地居民对侗族文化的认识,也让更多的外地人了解到侗族文化。

(二)侗族服饰传承和保护成效显著

近年来,三江县人民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业务培训,开设传承基点或传承站点,举办非遗文化展示活动。三江县鼓励非遗文化走进学校课堂,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相关特色课程。在有关部门的鼓励,不少非遗传承人,纷纷响应有关部门号召,深入学校传播非遗文化。据了解,三江县还特别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挖掘,致力于推动侗乡文学作品的创新发展。近年来,该县把《怀远别致》《而黎明将至》等优秀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通过打造影视精品,来推动当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宣传。

(三)以侗族服饰文化带动精准扶贫

三江县是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县,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三江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少数民族文化有效地融入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简要说来,一是三江县以侗寨文化为基本出发点,善于把侗族大歌融入脱贫攻坚战之中,注重从侗族大歌中汲取脱贫攻坚的精神力量;二是三江县积极举办粤桂扶贫协作非遗传承培训班,以及鼓励非遗传承人成立自己的工作坊,依托精湛技艺发家致富。

(四)以侗族服饰文化为依托打造旅游精品

三江县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立县、旅游富民”政策,为了保护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推动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在线上大力推广三江文化旅游活动,邀请世界各地140多个旅游商到三江侗寨和旅游景区进行考察、推介,借助三江侗寨文化,推动三江县的特色旅游发展。除此之外,三江县还对接大湾区,致力于推动三江旅游业的发展,打响“中国侗族在三江”和“千年侗寨、梦萦三江”特色旅游精品;积极与广佛地铁线合作,共同打造三江旅游品牌墙,随着双方的合作深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三江县特色旅游的知名度。

二、三江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传承人断层现象突出且传承模式单一

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制作精良,图案优美,但工序繁琐,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服饰,而三江侗族手艺人现如今仍保留着旧有手工制法,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缺乏耐心,少有沉下心来传承传统工艺的定力,这势必障碍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加之,传统侗族服饰与现代服装存在较大差异,似乎较为缺乏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元素,尤其侗族服饰在图案、点缀、银饰等方面仍沿用较为传统的样式,与现代大众审美有着鲜明的不同,因而障碍其成为大众日常穿戴的服饰。当然,保护传承侗族服饰面临的最大的难题还在于技艺人才断层。此外,传统经典的侗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口口相传、母女师承及婆媳相传等模式延续,且这种传承模式有“传内不传外”的特点,以致于一些重要的制作技艺与手法传承仍然无法为外人所道破,尤其是真正掌握侗族传统经典服饰制作技术的老一辈传承人逐渐衰微,因而破解培养优秀传承人的难题是传承保护侗族服饰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侗族服饰产业化水平较低且没能形成品牌效应

三江县围绕脱贫成果的巩固,主动探索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非遗文化以及旅游业进行联动发展的路子。近年来,三江县各地探索出了“非遗+扶贫”“非遗+旅游开发”等模式,打造“三江消费扶贫产品专柜”,一定程度上不仅帮助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有效地促进了侗族服饰文化的多样化宣传。然而,三江县在侗族服饰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上,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即侗族服饰产业化水平较低且没能形成品牌效应,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侗族服饰生产销售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效应,侗族服饰的生产经营缺乏标杆性企业,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二是侗绣的制作加工多以零散的个体门店或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坊为主,侗绣招牌处于各自命名的无序状态,凸显了当地的侗绣品牌保护意识薄弱;三是侗绣服饰的制作加工及设计停留于传统老套,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较少考虑把侗族服饰元素融入时装设计,衍生出别具魅力的创意时装,因而无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进而障碍其“走出去”,畅销于国内市场。

(三)非遗传承保护投入的财政资金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其财政支持力度尤为重要。然而,三江县曾属国家级贫困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土地贫瘠,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级财力较为困难。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三江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9亿元,财政收入4.44亿元[2],而2021年全县存量债务14.3亿元[3],由此可见财力相当吃紧。另一项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2020年度部门决算公开数据显示,财政拨款218.4万元,基本支出为171.1万元,其基本支出主要是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项目支出为47.2万元,而项目支出多为承接行政事务支出或完成事业发展目标的支出。[4]从公开文件来看,该“中心”的收入来源很单一,仅来自该县级财政拨款,没有外来补助和外来收入,而县级的财政拨款仅能维持自身的运转。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在财力上的支持力度是不足的。

三、加强侗族服饰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多管齐下抓好传承人的培养

党指出,保护好、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特别重视“培养好传承人”,让其“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5]侗族服饰文化能否传承好、保护好,很关键就在于能否破解传承人的断层难题。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强化:一是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一方面要利用好侗族的风俗节日大力推动侗族服饰文化宣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着力推动服饰文化进课堂,尤其是要组织专家编写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土教材,通过乡土教材教学活动,激发孩子对侗族服饰文化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好传承人埋下一颗颗“种子”。二是鼓励侗族刺绣世家抓好刺绣文化的传承,精心培养出色的传承人。一方面鼓励刺绣世家做好刺绣文化的代代相传,另一方面是鼓励刺绣世家依托“师徒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传承人。三是大力支持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一方面通过专项财力支持,举办多批次非遗传统工艺培训班,另一方面支持和规范有条件的传承人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或体验馆,同时大力支持侗绣协会在培养传承人上发挥其重要作用,并对传承人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的专项财政补贴。四是加大对侗绣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支持侗绣企业“走出去”,推动侗绣企业扩大生产,吸纳更多就业人口,培养更多侗绣技艺人才。五是打造侗族刺绣响亮品牌,创新侗族刺绣的工艺,把侗绣产业做强做大,增加传承人的经营或生产性收入。

(二)抓好侗族服饰产业化与品牌化建设

抓好侗族服饰产业化建设是推动侗族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举措,其缘由在于:第一,做大做强侗族服饰产业能够在经济上支撑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侗族服饰产业发展越好就越能够拉动贫困人口的就业,就越能够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乡从事侗族服饰生产制作和经营工作;第二,做大做强侗族服饰产业能够从经济效益上激励更多传承人坚定从事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工作,尤其是能够吸引更多青年加入进而有利于破解传承人后继无人的现实困境。抓好侗族服饰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应在以下方面发力:第一,加快培育侗族服饰龙头企业,树立标杆企业,以此带动侗族服饰生产和销售的规范化;第二,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侗族服饰传统工艺的转型升级,同时面向时代需求,积极探索服饰的民族元素融入现代生活的新颖设计;第三,推动校企合作,与区内知名的艺术设计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动侗族服饰的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第四,加强对侗族服饰行业的管理工作,加强对相关业从人员的培训,同时牵头注册商标,加强企业、个体户对侗族服饰商标的使用和管理,进而打响三江侗族服饰的品牌。

(三)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文化的传承是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前提的。侗族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同样离不开有力的经济条件支撑,因而着力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前提。针对三江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县财政相对较为吃紧的情况,建议从以下方面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一是要积极组织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申报,努力获取中央专项财政支持或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二是牵头成立侗族服饰文化传承和保护专项公益基金,积极吸收社会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爱心机构的公益募捐,阳光化操作,做到专款专用;三是“中心”要主动“走出去”,积极与金融投资机构洽谈合作,争取获得项目资金的支持;四是“中心”积极与区内外优质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合力”推动侗族服饰文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习近平: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N].内蒙古日报,2019—07—16.

[2]佚名.三江侗族自治县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22—07—12].http://www.sjx.gov.cn/ xxgk/fdzdgknr/ghjh/dnjh/202207/ t20220712_3095122.shtml.

[3]佚名.三江侗族自治县2022年政府举借债务情况说明[EB/ OL].[2022—03—02].http:// www.sjx.gov.cn/xxgk/fdzdgknr/ yjsgkpt/zfys/zfys2022/202203/ t20220302_3022436.shtml.

[4]佚名.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心2020年度部门决算[EB/OL].[2022—08—29].http:// www.sjx.gov.cn/xxgk/fdzdgknr/ yjsgkpt/bmjs/bmjs2020/202208/ t20220829_3126597.shtml.

[5]陈沸宇,丁志军,吴勇,等.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内蒙古篇[N].人民日报,2022—05—27.

基金项目:本文系系新一轮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资助;系百色学院青年教师成长工程资助项目;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老区精神与老少边地区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广西马克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百色学院基地的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刘繁荣,男,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非遗文化;韦玉莲,女,广西扶绥县中东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研究方向为非遗文化;黄继琴,女,广西灵山县城镇三多中心幼儿园教师,研究方向为非遗文化。

猜你喜欢

三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三江之水天上来
三江之水天上来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三江并流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