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
2024-07-04何璨
【摘要】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播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对非遗文化传播在融媒体时代的重要性、困境与策略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探索有效的传播路径。融媒体时代的多元媒介环境为非遗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但内容趋同化、传播路径单一等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本文提出了挖掘新颖内容、丰富传播路径、加强传承梯队建设以及促进跨界协同等策略,以期推动非遗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有效传播与持续发展,为弘扬民族精神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
【关键词】非遗文化;融媒体;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5-0071-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5.020
一、引言
在当下融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各种文化元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交融、碰撞。其中,非遗文化——这个承载了中华民族千年智慧和艺术精髓的传统技艺与表达,尤为引人注目。然而,如何在融媒体的大潮中为非遗文化找到一条独特的传播路径,让其在多元化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加入保护、传承非遗文化的行列,成为当代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非遗文化的概述
非遗文化,全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涵盖了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多个方面。这些非遗项目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精神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非遗文化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各地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1]。
三、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意义
(一)维系民族根脉,实现文化遗产的时代赓续
融媒体平台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让非遗文化穿越时空的隔阂,以更加鲜活、立体的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这种传播不仅唤醒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和认同,更激发了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融媒体的广泛传播和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得以重新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也日益凸显。这种文化的传承与赓续,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它为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滋养。
(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
非遗文化通过融媒体的全球传播,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向世界展示其独特魅力和价值,不仅加深了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树立了中国的文化自信形象。这种传播不仅丰富了国际文化多样性,也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广泛的尊重和更多的话语权,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2]。
(三)抢救与保护濒危非遗项目,守护人类共同文化遗产
融媒体时代为濒危非遗项目的抢救与保护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手段。借助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和影响力,我们能够迅速聚集社会关注和资源支持,为濒危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通过融媒体平台的创新展示和传播方式,我们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并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事业中来,共同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四、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现状
(一)内容趋同化明显,创新性不足
在非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内容趋同化的问题日益凸显。许多非遗项目在宣传和推广时,往往采用相似的叙述方式、展示手法和传播策略,缺乏新颖独特的创意,导致观众难以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趋同化的传播内容不仅削弱了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也降低了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同时,由于缺乏创新性,非遗文化传播难以突破传统框架,无法有效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这种传播困难限制了非遗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深入人心,亟待通过创新内容和形式来加以破解[3]。
(二)传播路径单一,资源分布不均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播仍受限于传统的传播路径,这些路径过于单一,未能充分利用多元化的融媒体平台。同时,非遗资源的分布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一些项目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而更多的非遗项目则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带。这种不均衡不仅影响了非遗文化的整体传播效果,也限制了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三)传承力量老化,代际传承断裂
目前,非遗传承的主力军普遍年事已高,而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与参与度相对较低,导致传承力量出现明显的老化趋势。更为严重的是,代际传承的链条已经出现断裂,老一辈传承人的技艺与经验难以有效传递给年轻一代。这种传承上的断层,不仅威胁着非遗文化的持续发展,也削弱了其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四)存在行业壁垒,跨界融合受阻
尽管文化、旅游、教育、传媒等行业都与非遗文化紧密相关,但各行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利益格局和运作模式,导致在跨界合作时难以形成真正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行业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阻碍了非遗文化的跨界传播。而且,在现代科技与非遗文化的融合中,一些非遗传承人对现代科技手段的认知和应用能力有限,限制了科技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此外,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尚不完善,对非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有限。
五、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策略
(一)挖掘新颖内容,树立特色非遗品牌
在融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传播需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创新和品牌的打造。为了突破传统的传播方式,我们首先要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独特之处。这意味着不仅要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背景和技艺流程,更要探寻其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以及能够引起公众共鸣的元素[4]。
在内容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尝试将非遗文化与当下流行的文化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例如,以音乐为例,我们可以邀请知名的音乐人,根据某个非遗项目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创作一首主题歌曲。这首歌曲不仅可以融入该非遗项目的传统音乐元素,还可以结合现代音乐的制作手法和流行元素,打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作品。当这首歌曲在各大音乐平台发布后,相信会吸引大量的听众关注和传唱,从而进一步提升该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为了树立具有特色的非遗品牌,我们需要对非遗项目进行精准的定位和差异化的包装。以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为例,这一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蕴含着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民族情感。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深入挖掘,我们可以提炼出“传承与创新并存,艺术与生活相融”的品牌核心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打造出具有鲜明辨识度和广泛吸引力的非遗品牌。如,在品牌的传播语上,我们可以采用“一纸一剪,传承千年”这样简洁而富有内涵的口号,既能体现剪纸艺术的历史悠久,又能凸显其独特的技艺特点。在实施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受众的参与和互动。融媒体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双向传播和受众的主动参与。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线上平台等渠道,鼓励受众分享自己的非遗体验和见解,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和交流。这不仅可以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还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元化的视角和内容。
(二)丰富传播路径,实现多元媒介覆盖
在融媒体的大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播需要打破传统框架,以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姿态融入各类媒介平台。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不仅要拓宽传播的渠道,更要确保每种渠道都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
首先,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传播力。社交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和广泛性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例如,通过创建非遗文化的官方账号,发布关于非遗项目的最新动态、传承人的故事、技艺展示等内容,吸引粉丝关注和互动。同时,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广告投放功能,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提高非遗文化的曝光率和知名度;其次,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作为新兴的媒介形式,以其直观、生动和有趣的特点,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关注。以抖音和快手为例,这两个短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活跃的社交氛围。我们可以通过精心策划和制作,发布一系列关于非遗项目的短视频。例如,可以拍摄一段关于陶瓷制作的短视频,展现传承人从选材、制坯到上釉、烧制的全过程,让用户在短时间内领略到陶瓷艺术的魅力和价值。同时,短视频平台还提供了丰富的特效和滤镜功能,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增强视频的视觉效果,使之更加生动有趣。通过配乐、字幕和剪辑等手法,可以打造出富有节奏感和张力的非遗文化短视频,吸引用户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可以借助直播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在线技艺展示[5]。例如,组织一场关于传统舞蹈的直播表演,让传承人在镜头前展示舞蹈动作和韵律,同时解答观众的疑问和分享背后的文化内涵。这种直播互动不仅能够增强观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能够为他们提供与传承人直接交流的机会,加深彼此的联系和情感纽带。此外,传统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拥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和较高的权威性。我们可以通过与电视台合作制作非遗文化专题节目、在广播中开设非遗文化专栏、在报纸上发表相关报道等方式,将非遗文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三)注入青春活力,加强传承梯队建设
为了确保非遗文化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融媒体时代的浪潮中,我们亟须注入青春力量,构建非遗文化传承的新生态。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策略和活动,激发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传承责任感,并鼓励他们以创新的方式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6]。例如,可以设立非 遗传承基地,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非遗技艺,并亲身参与其中;另外,加强传承梯队建设是非遗文化长期发展的保障。我们要建立起完善的传承机制,确保老中青三代传承人能够有序衔接。对于老一辈传承人,我们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怀,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将宝贵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要加大对中青年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力度,让他们成为非遗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通过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邀请专家授课等方式,提升中青年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此外,在注入青春活力和加强传承梯队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年轻人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非遗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因此,我们要鼓励年轻人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非遗作品。例如,可以将传统木偶戏与现代舞台设计、灯光音效等相结合,打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木偶戏剧目,这些剧目不仅保留了木偶戏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促进跨界协同,共赢文化发展未来
非遗文化的传播在融媒体时代不再局限于单一领域或渠道,而是需要跨界协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
首先,促进不同行业之间的跨界协同是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策略。文化、旅游、教育、传媒等行业都与非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加强这些行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机制。例如,文化与旅游行业的结合,可以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教育与传媒行业的合作,通过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扩大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其次,鼓励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也是关键所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为非遗文化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我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随时随地欣赏和学习非遗文化。同时,科技手段还可以帮助我们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和记录,确保其得到永久保存和传承。此外,还应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与国际交流的跨界合作。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通过加强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机构、文化机构等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将非遗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能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非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价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为了能够将这一独特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必须加强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性发展,为构建文明大国贡献重要力量。同时,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借助融媒体平台的广泛传播力和强大影响力,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在精髓,拓展传播渠道,将非遗文化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社会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其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田苗,边文海.县融参与非遗文化传播的实践——以巴东县融媒体中心为例[J].新闻前哨,2023(20):41-43.
[2]贺军.非遗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以江永女书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07):89-92.
[3]黄璀.基于内容分析的地方非遗文化新媒体传播初探——以微信公众号“文化莞家”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4(05):20-21+23.
[4]冉杨,邱子玥,陈秋然.融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与发展——以重庆市荣昌夏布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4):69-71.
[5]周高柱.融媒体时代下中国传统体育非遗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21):152-155.
[6]周雪.融媒体视域下四川非遗文化如何实现传播及创新[J].文化产业,2023(25):145-147.
作者简介:
何璨(1980.9-),女,汉族,四川珙县人,本科,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