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乐塘”育人体系,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2024-07-03王通镇
王通镇
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针对农村小学学生的客观实际,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在“厚德启智、竹润童心”的理念指导下,确立了旨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乐塘”育人体系,帮助学生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由外显到内在、由个体到群体的有效转变,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三阶六点”,确立“乐塘”育人目标和内容
在“乐塘”育人体系下,学校制定了低段、中段、高段三个阶段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并分为“文明·礼仪”“善思·好学”“爱家·爱国”三大部分六个要素,构建起“三阶六点”行为养成体系。
遵循知情意行,凸显阶段性与方向性。低年级学生处于“前习俗水平”的发展阶段,应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通过感知、效仿、操练,促进其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中年级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应通过实践、演练、感悟,加强善思好学习惯的培育;高年级学生有了初步的反省意识,应通过辨析、反思、明理,塑造他们的爱国爱家品质。
贴近实际生活,彰显本土性与实效性。“文明·礼仪”篇注重实践操练与亲子互动,重视对学生课间追逐打闹、乱扔纸屑、说脏话等不良行为的教育引导;“善思·好学”篇强调独立思考与善于学习,通过讲述勤学故事、开展国防教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家·爱国”篇注重感恩能力与自理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关心父母,并将视线由个人投向家乡与社会。
情感体验、实践分析,拓展“乐塘”教育教学途径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情境性、行动性、主动性和反思性特征,学校利用课堂的情境教学和课后的活动体验,拓展教学途径,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习得、提升和巩固。
立足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学校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元素,并将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同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道德发展规律,相继编写了“访竹”“学竹”等校本课程,将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系统化、课程化。
课后拓展,活动中巩固行为习惯。学校开展了“记住父母生日”“我是小厨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恩和孝顺父母;开展了“志愿者在行动”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举办了国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严格的训练中锻炼体格、磨炼意志。
过程激励、多元开放,构建“乐塘”评价体系
学校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把激励作为贯穿整个评价过程的灵魂,把体验作为整合知、情、行的核心,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和形式,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立足过程,目标引领与日常考查共进。开学第一天,学生在“志愿墙”上签名并写下自己的奋斗口号,确立本学期努力的方向;同时,学校定期对每个学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过关成绩进行记录、比较和分析,判断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为下一阶段行为习惯的训练提供参考。
注重激励,规范导向与和谐竞争并举。学校通过“竹苑之星”评选,树立品行模范,督促学生不断进步;同时,设置感恩分享、爱满心间、科学探究、勤学苦练、知礼学礼五个主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元开放,自主反思与外在评价结合。学校通过跟踪评价,着眼于学生个体行为习惯发展的整个过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促使教师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此外,学校还通过学生自评、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反馈。
在“乐塘”体系的引领下,学生原有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纠正,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未来,学校将继续优化育人环境,致力于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