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2024-07-03王冠峰

教育家 2024年23期
关键词:餐饮岗位育人

王冠峰

为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餐饮产业提质升级,青岛烹饪职业学校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通过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构建育人新机制、实施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对接产业建设专业、建设特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餐饮行业发展新路径,形成“以教兴产,以产哺教”产教融合发展格局,促进餐饮产业教育链、人才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多措并举,构建职业教育新样态

搭建餐饮新质生产力合作平台。学校积极引进各类资源,联络行业协会、合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参与多个产学研联盟,牵头成立胶东经济圈中职烹任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以带动餐饮专业建设和区域餐饮产业发展。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号召,学校在法国第纳尔餐饮学校建立餐饮业“鲁班工坊”——“伊尹食坊”,搭建中西餐饮技能和文化交流平台。学校入选山东省胶东菜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和鲁菜文化餐饮开发及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单位、中国烹饪协会理事单位、全国中职烹饪专业教学校际联盟理事单位,以优势特色烹饪专业对接餐饮产业,搭建合作平台,以餐饮新质生产力赋能专业和产业发展,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形成多元协同育人新机制。学校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建立起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定向招生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评价方案等,统筹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帮助学校全面把握行业各类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标准,及时了解行业内的人才需求动向。此外,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多方协同发力,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引导公众认识到职业教育技能立身的必要性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建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体系。学校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职责,科学、合理制定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完善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设计、实习实训、教学评价等全要素紧密衔接。中职阶段侧重职业基本技能以及操作规范和方法等方面的训练,高职阶段侧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以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转段升学考核评价机制,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共同制定升学考核评价方案:中职阶段学习期满后,对学生的文化课和技能课进行考核,学生考核合格后方可转入高职阶段继续学习;优化考核评价方式,实现灵活评价、科学评价、立体评价,如技能拔尖人才免试入学、将平时奖励纳入考核评估、实施学分转换等,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职业人才,提升中高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

重塑专业建设新形态。一是产业链上办专业。学校瞄准产业前沿,积极对接青岛餐饮产业发展规划,适应新的业态需要,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创建以中餐烹饪、西餐烹饪、中西面点、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专业为支撑,辐射咖啡、调酒、茶艺等培养方向的餐饮专业群。二是专业链上建基地。一方面在校内设立烹饪大师工作室和创新基地,与香格里拉大酒店、隆和福朋喜来登酒店等企业合作建设双创基地,推进面向企业真实工作项目的教学模式改革;另一方面与黄海饭店、府新大厦等企业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推行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将学校教学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进行嵌入式衔接,开展项目实训。重塑专业建设流程,推进专业内涵发展,因地制宜支持餐饮新质生产力发展。

构建“课—证—岗”紧密衔接的课程体系。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 人才培养标准对接用人标准、专业标准对接行业标准、课程标准对接岗位标准、专业教材对接技能教学点”为切入点,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打造了中餐热菜、中餐冷菜、中式面点等多个教学模块,包括120余项教学内容。行业专家、企业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参与,根据企业用人标准与岗位资格优化课程建设,将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建立“ 核心专业课程+模块化专业课程+基础专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不仅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更全面、更实用的学习体验。

创立“ 三一二双交替轮岗”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生在企业轮转实习,校企交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具体而言,每三家企业为一个组合,学生定期在三家企业之间轮转实习, 接受不同师傅的指导,同时也能接受不同酒店的差异化教学,从而拓宽知识面、巩固专业技能、提升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开辟校外企业课堂,拓展教学空间,实行开放式教学,确保学徒毕业时职业资格至少达到三级工水平。育人模式改革进一步拉近了学校和企业的距离,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人才支撑。

创新“课堂+厨房”生产性教学评价模式。学校联合企业、 行业组织共同制定了岗位群轮训和岗位达标制度。围绕学生需要掌握的岗位技能制定合理的训练方案,并依照教学顺序进行轮训,按照“ 任务—策划—实施—检验—反馈—评价” 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要的技能。根据每个轮训岗位的实训考核标准,制定教学标准、指导书、教学计划,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实训表现、岗位任务完成情况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制定岗位技能考核指标和评分细则,针对不同轮训岗位群要求对学生进行技能达标考核,形成学业质量的闭环控制。通过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学生专业测评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8%,并实现100%对口就业。

总结成果,迈向职业教育新高度

初步解决餐饮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学校突破职业教育传统办学体制机制壁垒,建立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搭建校企一体化育人平台,满足了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人才使用等方面的长期利益诉求,拉近学校和企业距离,促进产教融通,使校企合作向融合一体化发展,为区域餐饮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专业群和师资配置得到有效改善。学校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重点产业,形成专业群动态调整发展机制,促进专业群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学校将行业、企业的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建成开放共享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依托平台建设、新产品开发、成果转化、社会培训和服务等途径,实现专业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同时,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加强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双导师共同协作、优势互补,提高了学校教师的创新活力与发展动力。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三一二双交替轮岗”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工作体验”“做中学”,帮助学生提前掌握职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日后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新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

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企业达137家,成果辐射青岛、日照、临沂、威海、淄博、济南等地区。合作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日常管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交互融合;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学校教育与行业培训结合,课堂教学与企业岗位标准对接,有利于学生更快适应企业要求,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产学研深度融合背景下,合作企业数量、质量明显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及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多次在省内外相关会议上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改革专班成员先后在武汉、太仓、潍坊、日照等地作报告,广州、武汉、扬州、威海等地的院校也来校考察学习。未来,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改革成果的辐射引领作用,继续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路子、贡献经验。

猜你喜欢

餐饮岗位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可怕的餐饮外卖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制止餐饮浪费,从你我做起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在餐饮外企挥洒精彩人生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送外卖送出的“餐饮淘宝”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