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新城特色”的教育发展新格局
2024-07-03王雪
王雪
立足新发展阶段,西安市新城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加速完成了“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的“双创建”工作。面对学生学业压力过重、教师队伍活力不足、区域校际差异明显等难题,新城区是如何攻坚“双创建”工作,推动教育“换挡升级”的?新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姜勇表示,全区“一盘棋”,以作业革命为牵引、课堂变革为驱动、课程建设为契机,全方位构建具有“新城特色”的发展格局,助推教育内涵式发展。
作业革命:牵引教育深度变革
《教育家》:近年来,西安市新城区教育局将作业改革作为撬动教育减负增效提质的杠杆,全面开展作业革命。在此过程中,新城区是如何利用“小切口”撬动“大改革”的?
姜勇:作业改革是“双减”的核心之一,它不但联结每一位中小学生,深入每一个家庭,也是教学改革的最佳切入口。新城区利用“小切口”撬动“大改革”,通过“治”“理”“创”“融”等方式,强化作业育人功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治”是全区作业改革的顶层设计。新城区遵循“压总量、控时间”的原则,构建高质量校本作业体系,发挥作业的育人价值。各学校按照“一校一案”工作方案全面重构作业管理制度,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作业面批面改及时反馈制度,实行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把作业设计、批改、指导和反馈的情况纳入教师综合考评。2021年5月,新城区举行“作业革命,新城在行动”论坛活动,集中展示作业改革、作业创新等方面的探索成果。2023年4月,西安市作业管理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新城区召开。新城区持续开展系列交流研讨活动,为学校扎实推进作业研究提供新的路径和方法。
“理”是育人方式与作业改革的深度融合。新城区不断探索“自主、多元、适性”的交互作业设计,探寻更加科学合理的作业改革方向与路径。在行政牵引和教科研指导下,新城区将作业设计与实施纳入教研体系,通过专题教研、培训、论坛等方式,对全区中小学的作业管理、设计、评估、小课题研究等进行指导,推动区域教研从聚焦学科课堂教学的单一视角逐步转向“课程、教学、评价”整体性教研;组织名师团队研制作业管理专项督查方案,在全区58所中小学组织开展以查促学、以查促改、以查促研、以查促优的大督查,形成“政策—路径—指导—督查—评优—推广—共享”的作业改革模式。
“创”是全区中小学一致行动、各自开花。西光实验小学探索立体化星光作业评价模式,强化多元评价和公开性评价;后宰门小学一、二年级学期末不再进行书面考试,而是以兼具跨学科、测能力、讲合作、项目式、综合性等特征的作业设计代替常规评价;新知小学利用数字化手段,探索出科学严谨的作业管理4D模型……每所学校从校情、学情出发,基于课标要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作业创新设计与评价,形成了“一校一品”的“教学—作业—评价”一体化体系。教师在深度研究作业设计中提升了专业能力,学生在完成好玩、有趣的作业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融”是建立总结、评定、萃取和共享机制。新城区每年编印《优秀作业管理与设计案例集》,总结凝练各校优秀的作业管理和设计案例,把行动变成共识。《我眼中的作业革命》征文集收录了学校聚焦作业改革的智慧和感悟,全区用行动诠释“双减”赋予作业研究的时代新意。每所学校都成为作业改革体系中闪光的一环,他们合力构筑起新城区作业信息化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实现跨校区、跨集团、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深耕课堂:推动教学提质增效
《教育家》:为推动“双减”进一步发挥实效,西安市新城区深耕课堂变革,努力将“课堂”变“学堂”,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城区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推动“新城好课堂”行动落地见效?
姜勇:“双减”背景下,新城区进一步践行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新评价,深耕“新城好课堂”,加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聚焦高效课堂,新城区大力开展“减负提质·精耕课堂”等系列活动,发挥1161名品牌教师关键力量,精心打造“新城好课堂”,并通过选树典型等方式,不断提升各校(园)办学品质和课堂教学质量。2020年至今,区教育局主办四届“新城好课堂”教学评优活动,策划举行八届“新城新韵”、六届“新城金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为全体教师提供自我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落实新型人才观。
“新城好课堂”评优活动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全过程的组织和实施、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四方面内容。参赛教师根据要求抽签定课,完成教学设计,呈现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答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仔细品读教材,融入新课标、新思想、新方法,以落实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探索素养导向课堂教学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新城好课堂”。通过举办“新城好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区教育局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思考、总结,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与提升新城教育教研工作。
近三年来,在“新城好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609名教师荣获区级教学能手称号。全区教育教学工作提质增效,印发《新城区中小学常规管理细则》,促进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开展常态化听评课活动,向课堂要质量,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要求班子成员不定期深入学校,蹲点课堂、开展调研,确保教育管理者精准服务教育教学。
课程建设:创新开发地域资源
《教育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如何把握地域文化,创造性地开发地方与校本课程资源?
姜勇:新城区地处西安市核心区域,有着丰富的地域自然风貌、区域经济、优势科技,以及革命文物、遗址、纪念场馆、博物馆、风俗文化、传统艺术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各学校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的育人价值,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促使学生认识家乡、丰富体验、开阔视野、增强综合素质。课程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实施:
发扬书法文化。文化的融入,不是简单的叠加或灌输,应是自然融合、相互促进。以西安碑林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是我国的国粹,更是西安地域文化的代表。新城区中小学以“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为目标,将书写教学融入地方与校本课程。目前,全区已共建60多个书法社团,通过开设书法欣赏课、举办书画展等,因地制宜打造书写教育特色,引领学生感受书法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开设诵读课程。西安市是13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地域资源广博。各学校根据校情开设独具特色的经典诵读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汉唐诗赋文化魅力。如:新知小学的生肖读书年活动课程、后宰门小学经典悦读活动课程、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文化交流集市经典诵读活动课程等。此外,区教育局通过“集团名校+”等方式辐射带动,实现诵读课程全覆盖,让学生饱览古今、传承经典,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达成“行更知”的文化育人目标。
传承地域特色。少年儿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陕西秦腔、西安鼓乐、关中皮影、汉唐服饰、周秦礼仪、凤翔泥塑等都是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皆可成为学校打造特色课程的重要资源。比如,西一路小学依托秦腔博物馆、秦腔大舞台等场馆,打造高品质“秦音秦韵”课程体系。学校从美术和音乐两大领域拓展学生对秦腔艺术的认识,推出了“有腔调”的作业。美术组教师以秦腔元素为主线,引导学生用丰富的题材、多样的形式,展示秦腔特色,发挥个人艺术才华。音乐组教师设计“有腔调”的暑假作业,从学校铃声——著名板胡演奏家冉飞的《秦腔牌子曲》入手,通过暑期“云课堂”分年级指导学生了解戏曲曲牌、板胡的音色特点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乐器演奏经典片段。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借助秦腔艺术传承基地、非遗传承研学基地的优势,与易俗社文化街区联动,开展中国秦腔博物馆参观学习、寻访“我的街区我的城”等主题活动,不断拓宽育人渠道,实现校地共建、家校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