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实践视域下学习任务的设计和实施

2024-07-03吉临荣

教育家 2024年23期
关键词:光灯亮度学科

吉临荣

学科实践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是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突破口。《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物理学科实践主要是实验探究和跨学科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经历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一线物理教师在学科实践过程中,需精心选择实践主题,构建真实学习场景,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围绕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通过有效的表现性评价,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下面以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第14章“欧姆定律”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调光灯”为例,阐述物理学科实践的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策略。

以“主题—情境—任务”为流程设计学习任务

选择实践性学习主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当深入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紧密结合教材的结构特点,精心选择实践主题,聚焦学生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调光灯”作为主线“包裹”全章学习内容,是因为在新课标中,“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理解欧姆定律”属于核心知识;“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是关键能力。

创设系列化真实情境

新课标倡导情境化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目的地围绕实践主题创设生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使所学知识情境化。如围绕“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调光灯”的实践主题,可以构建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主情境:随着冬季的来临,放学后天色已晚,班主任回到办公室打开台灯,却发现灯光过于刺眼。针对这个问题,请学生为班主任设计和制作一个亮度可调的台灯,让这盏灯充满“温度”。为了将这一主情境具象化,可再将其分解为如下三个子情境——

子情境1:班主任办公室内,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间段的光照强度不同。

子情境2:班主任办公室内,全天光照强度随着时间不断变化。

子情境3:班主任回到办公室,在黑暗中寻找开关比较困难。

通过这些子情境的串联,形成聚焦主情境的系列化真实情境线,可以让实践主题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吸引学生一步步地探索和发现。

衍生进阶式驱动任务

学科实践的核心要素是任务,而任务根植于情境。由以上系列化的子情境衍生出的驱动任务如下——

任务1:设计一个分档调光灯(1.0)。

任务2:设计一个无极调光灯(2.0)。

任务3:设计一个智能调光灯(3.0)。

情境的系列化,也催生了任务的进阶性。任务1和2是调光灯的两种典型调光方式,任务3则是对调光灯功能的优化升级,冠以1.0、2.0、3.0,可激发学生挑战任务的热情。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必要时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设置完成任务的“支架”(即下设子任务),如任务2可设置“设计一个能连续调节亮度的调光灯”和“设计一个能安全、连续调节亮度的调光灯”两个“支架”。

以“问题—活动—评价”为路径实施学习任务

将任务转换为导学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为使学科实践更具思维性和操作性,需要把任务分解为问题,实现问题导学。本节课的导学问题设计如下——

问题1:怎样让灯的亮度暗些?

问题2:你能画出有高、中、低三个档位的调光灯电路图吗?

问题3:如果想要灯的亮度连续变化,需要设计无数个档位吗?你能画出连续调节亮度的调光灯电路图吗?

问题4:为了避免烧坏小灯泡,调光灯需要有哪些安全保护措施?

问题5:你还想让调光灯具有哪些附加功能?

问题的主体是教师,根据学情也可进行追问(即下设子问题)。如在问题3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先画出电路图,再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闭合开关,缓慢移动滑片后,发现灯泡熄灭;反向移动滑片,灯泡还是不发光。在学生为此感到困惑时,教师可追问:灯泡为什么会熄灭?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问题4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串联的金属膜保护电阻存在发烫现象,于是主动提出了“如何避免电阻过热?”这一实际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可采用降低电源电压的方法,减少电阻发热的同时实现能源的节约;有的学生课后在网络上寻求解决方案,购买了额定电流较大的水泥电阻解决了问题。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学习理念,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形成了真能力。

设计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学科实践的核心在于活动的实施,它是确保任务顺利完成的基石。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依据任务和问题设计活动,并向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实践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设计、制作、调查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的活动设计如下——

活动1:在电路中串联一只电阻,观察灯泡亮度变化。

活动2:利用三只电阻和三个开关,设计一个有高、中、低三个档位的调光灯电路图。

活动3:利用滑动变阻器,设计一个能连续调节亮度的调光灯电路图并连接电路,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过程。

活动4:小组讨论,设计能安全、连续调节亮度的调光灯电路图。

活动5:选择最佳方案,小组合理分工,制作一个牢固、美观的模拟调光灯并进行展示与评价,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思路。

表现评价助成果优化

学科实践倡导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既包括活动过程的评价,可促进学生的学、改进教师的教;也包括活动结果的评价,可促进成果的优化。以本节课学生制作的调光灯为例,评价内容可从基本要求、工艺水平、制作成本、新颖性和独创性、展示效果等维度进行;评价标准可以细化为不同的水平等级,如在基本要求维度上,能调节亮度得1分,能连续调节亮度得2分,能安全连续调节亮度则得3分;评价方式包括小组自评、他组评价等,还可以借助AI智慧平台,迅速整合自评和他评结果形成综合评价,从而选出最佳作品。

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的两个关键

实践资源的生活化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里的“米”指的就是实践资源,它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基础。新课标鼓励学生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做实验,苏科版新教材中的“活动”栏目也明确指出要“利用简易的器材和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观察、实验”。由此可见,实践资源的生活化是完成实践任务的保障,这也为一线教师指明了开发实践资源应该遵循的方向和途径。同时,实践资源的生活化也决定着实践成果的多样性,如在制作调光灯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色纸对灯罩进行美化装饰,使产品具有鲜明的个性。

实践操作的思维化

学科实践需要让学生“动”起来,从“坐着学”走向“做中学”。学习方式的实践化不是让学生“依方抓药”,而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设计、探究循证、实践创新、迁移应用,提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学科实践任务时,应当聚焦于学生的思维冲突点,凸显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例如,在活动4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了串联保护电阻、电流表监控、电压表监控、变阻器上加限位器等开放性方案;而在活动5中,学生采用“三线接法”实现了调光灯从正常发光到熄灭,解决了“调光灯不能完全熄灭”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声控、光控以及调亮度、调颜色、调色温等创新性思路;课后,学生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制作出了“子母”调光灯、红绿蓝三色调色灯等创新产品。这种浸润式的跨学科实践的课尾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强烈欲望,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学科实践不仅是一种学科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育人方式。我们要从哲学的角度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科学习走向深度的学科实践,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生根、生长,推动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光灯亮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亮度调色多面手
LED补光灯
“超学科”来啦
亮度一样吗?
荧光渗透检测中使用LED黑光灯出现异常原因及应对措施
基于斩波调制的LED亮度控制
人生的亮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