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行难合一,学科实践之路漫漫

2024-07-03曹霁

教育家 2024年23期
关键词:新课标学科探究

曹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学科实践是对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深化,是推动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路径,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实现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有机融合,教师们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为做而做“走过场”

提起学科实践,教师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理解——有的认为学科实践就是“上活动课”,用探究活动贯穿课堂教学;有的认为学科实践是教学活动或课程的创新,将其简单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学习活动或校本课程;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关注到这一概念,对其内涵、意义、实施路径都不甚了解……究竟什么是学科实践?教师又该如何开展学科实践?不少教师对此尚存困惑。

“除了公开课、比赛课等需要用精心设计的实践探究活动来‘装点门面,日常上课时,其实我很少会专门组织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探究活动,大部分课时主要还是以讲授、练习为主,毕竟还要赶教学进度,要出教学成绩。”来自福建龙岩的赖老师表示,自己此前并未专门关注过“学科实践”这一概念,对其尚无深入理解。她直言,由于高中教学压力大、课时紧张,加之应试的评价导向尚未被完全扭转,身边很少有教师能够常态化开展学科实践,大部分教师还是“主抓学科成绩”。

和赖老师一样,来自深圳的高中物理教师刘震认为,当前落实学科实践最大的挑战就是实践活动与课时的矛盾,或者说,是实践活动与其成效之间的矛盾。“平时,很少有教师能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一来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往往不高,课堂没有那么多时间留给他们自由发挥;二来真正对物理学科特别感兴趣、愿意动脑去设计的学生比较少,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的指令行事,这样一来实践活动就变成了教师说、学生照做的‘走过场。”他认为,这与实践部分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有一定关系。“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体现和评价,目前还缺少科学的量化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不强或者无法形成准确的自我认识。”刘震说。

在学科实践这一概念被提出后,也有一些教师热衷于探索新教学模式却“不得法”。目前任教小学三年级数学的天津教师王佳是学校的青年骨干,今年承担了关于学科实践的课题。在调查研究中,她发现,包括她自己在内的许多教师都缺少对学科课程中实践活动部分的统筹,“基本都是在备课的时候才开始设计这节课要做什么样的探究活动,缺少与实践教学相匹配的明确的教育目标,活动方式也比较‘老套”。除此之外,在听课时,她发现有的教师为了凸显“新理念”,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加入一些实践探究的元素,概念引入要探究,规律理解要探究,结论巩固还要探究,课堂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们从兴致勃勃到意兴阑珊,实践成效并不如预期那般好。

学科与实践“两张皮”

其实,不少教师在备课时都有意识地设计了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但这些实践活动不一定都是真正的“学科实践”。虽然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情绪高涨、乐在其中,但如果实践过后他们没能留下学科性的知识技能或内容理解,那么也就意味着学科实践的失败。

山东滨州的初中物理教师张振明对此深有感触:“有的学生做实验就是‘看个热闹,热闹过后对相关规律或概念还是一头雾水,也不明白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知识能应用到哪些领域,教师还得再用一节课来重新讲授相关知识。”张振明认为,要确保学科实践达到理想的成效,教师首先要理解学科实践的内涵,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其次需要具有极强的课堂把控能力和课程领导力,用有限的时间开展有效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巩固、深化学科知识,同时将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这对于教师而言属于高阶能力,大多数教师还是遵照教材或教参给学生演示实验,再对着交上来的空白任务单唉声叹气。”张振明无奈道。

如何让实践活动“雁过留痕”,让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浙江杭州的历史教师赵仲波最近正困惑于此——新课标鼓励“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对于历史学科而言,课程内容繁杂、覆盖面广,而实践路径和学习时间有限,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围绕学科进行持续、深入、连贯的学习?又该如何检测实践活动是否真正发挥实效?之所以产生这些困惑,是因为此前他曾经历过一次“失败尝试”。上学期,赵仲波组织学生围绕课本上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内容编排了一部历史剧,想借此帮助学生理清近代史脉络,深化理解。为方便学生们学习、排练,他每周都把两节课合在一起上。起初,他让学生们自己根据课本和补充材料撰写剧本,结果收上来一看,学生们写的台词乱七八糟,有些内容甚至违背了基本史实和逻辑,于是他自己撰写了一个剧本,让学生们认领想要扮演的角色之后去背台词。排练时,学生们纪律很差,经常凑在一起聊天、打闹,赵仲波每隔几分钟就得整顿一下纪律。三周后,学生们呈现了一出与赵仲波的预想“差之千里”的演出,本次活动就此“稀里糊涂”地结束了。在随后关于近代史这一大单元的知识检测中,学生们的答卷错误百出。虽然知道不能“以成绩论英雄”,但赵仲波难掩心中的失落,自嘲道:“费时又费力,最后一问三不知,简直实践了个‘寂寞。”

支持不足“难落地”

在围绕学科实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少教师感到“有心无力”,这种“无力感”大多与支持不足有关——

一方面是理念引领、专门指导等“柔性”支持不足。云南省昌宁县第一示范小学的语文教师禹艳芬直言:“虽然一直在按照新课改、新课标的要求去探索实践,但其实并不了解这些先进的理念是从哪里来、要落到哪里去,只能自己领悟、慢慢摸索,因此可能对学科实践的理解比较浅。”来自山西吕梁的魏老师则表示,在日常教研活动中,学科组的教师们很少会专门围绕“学科实践”进行探讨。“其实新课标发布后,也有不少教师关注到了这个新概念,然而对于应该如何理解和执行学科实践,还需要指导,例如,哪些是需要实践探究的有价值的真问题,用什么方法或路径设计和开展实践活动,等等。”魏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来自重庆市的小学美术教师胡亮的困惑则与教材有关:“新课标提到了要以大单元、大概念的理念来开展学科教学,要把零散的小任务整合为大的任务群,这意味着教师要用新理念对原来的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加工,那么教师设计学科实践任务是要立足教材内容,还是要立足任务群教学呢?”这些关于学科实践的问题,教师们亟需专业化的指导与支持。

另一方面是制度、空间等方面的“硬性”支持不足。来自陕西汉中的小学教师陈亮就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时碰了壁。本学期初,陈亮在给学生上科学课时讲到了油菜花,学生们围绕问题“油菜花有几片花瓣”争论了起来。恰逢汉中市上百万亩油菜花陆续开放,陈亮决定带着学生到学校周围的油菜花田实地考察,开展项目化学习。然而,当他将自己的计划上报学校后,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最终没有批准。陈亮表示,教师把学生带出校园需要层层向上报备审批,一套流程下来短则几天、长则几周。“教育的契机往往稍纵即逝,今天学生们还在兴头上,想研究、想探索,过几天可能就不感兴趣了。而且外出实践时不出事还好,一出事就会对学校和教师‘追责,越是有想法、想干事的教师,担的风险往往也越大。”陈亮认为,这种制度上的限制让教师放不开手脚,很难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个性化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科实践的落地。魏老师也表示,在“传统办学”的学校里,学生不仅走不出校门学习,甚至连学校里的功能室大多时候也都是大门紧闭。“如果学习空间是封闭的,那么学习资源的开发就会受限,最终学科实践也就只能是教师的‘纸上谈兵。”

总而言之,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的转型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还需进一步提升教育内涵发展水平,为学科实践的扎实落地提供全方位支持。

猜你喜欢

新课标学科探究
【学科新书导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