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滨州市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24-07-03杨硕赵相龙

农业知识 2024年6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乡村振兴

杨硕 赵相龙

作者简介:杨 硕,硕士研究生,滨州职业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助教,研究方向: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赵相龙,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摘 要: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业旅游的发展成为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活力,还有助于实现生态宜居和提升精神文明。本文选取滨州市的两区、四县、一县级市和三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滨州市当前农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旨在为推动滨州市农业旅游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旅游;对策研究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华北平原东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黄河贯穿而过。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滨州市丰富的地貌资源,包括小清河、邹平南部山脉、麻大湖湿地、无棣滩涂等。截至目前,滨州市已建成9家4A级景区、38家3A级景区,其中大多数是农业旅游目的地。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独特的乡村文化和秀美的田园风光,共同构成了滨州市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优势。

1 滨州市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1.1 政府高度重视,坚持科学规划

滨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旅游的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并不断提高引领水平。2021年,滨州充分整合沿黄农业旅游资源,编制了《临海文化旅游规划》和《黄河南海文旅规划》,进一步丰富了“黄河入海”旅游目的地品牌,推动了滨州市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撑。滨州市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以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为主的五大优势产业,打造了包括西纸坊村、魏集古村落在内的精品旅游村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游意愿也愈发旺盛,这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1.2 深入挖掘资源,积极创新模式

滨州市农业旅游开始探讨新的发展模式,旅游新业态正在不断出现。依托现有资源打造了一批农业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形成了以沉浸体验、游览观光、文化感悟为主的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以果蔬采摘为主的沉浸体验式农业旅游模式,主要代表有阳信鸭梨园、沾化冬枣园、无棣海产品养殖加工产业基地等。这些项目将传统的“农、林、牧、渔、养”融入特色旅游项目,形成科普研学、采摘种植、餐饮娱乐为一体的模式,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休闲度假环境。二是以观赏自然风光为主的模式,围绕麻大湖湿地公园、秦皇河湿地公园、无棣滨海滩涂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的环境氛围。三是以感悟地方文化为主的美丽乡愁模式,体验滨州特色吕剧、柳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品味独特的文化魅力。

2 发展农业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营销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效应

滨州市相比周边城市影响力较低,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农业旅游主要吸纳本地游客居多,外来游客数量有限。加之目前滨州市农业旅游的宣传营销缺乏系统体系,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投入资金不足,过分依赖于传统媒介,因此传播能力有限,对外知名度不高;另一方面市场定位模糊,受众群体不明确,难以吸引游客前往,更无法形成口碑效应。即使滨州市当地物产丰富,“阳信鸭梨”“沾化冬枣”在省内外都具有一定知名度,但是品牌效应却不高,也很难带动当地农业旅游业发展壮大。

2.2 农业旅游产品同质化较高,缺乏当地特色

目前,滨州市农业旅游目的地中,最鲜明的特征是农村特色,尤其是不同村容村貌下呈现出来的特点。然而,呈现出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状态。相似的仿古建筑、相似的布局,无法体现独特的人文、自然和环境特色。很显然,这些同质化的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和特色,对农村和农业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盲目模仿已经成功的其他农业旅游目的地,不能因地制宜突出当地的乡村特色[1-2]。这种固定化的旅游模式对游客很难产生持续吸引力,大同小异的旅游活动更无法满足游客对于高品质、高品位活动的追求。同质化的旅游景区加上形式单一的旅游活动没有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游客体验性不高,重游意愿也很低。

2.3 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模式不科学

滨州市农业旅游地处乡土,但在食住行游购娱方面,并不比城市旅游要求低。无论是在旅游设施还是卫生环境方面,应当具备一定水准,但目前实际情况与游客要求仍存在差距。一方面,滨州市农业旅游通常以各村镇为主体,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因此部分景区项目缺乏相应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另一方面,这些农业旅游经营者大多为当地农户,普遍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景区运营水平低。政府对这些农业旅游景区监管力度不够,对农业旅游的运营企业、项目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景区管理模式不科学,阻碍了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2.4 缺乏专业人才,服务水平不高

滨州市农业旅游目的地大多远离市区甚至比较偏僻,专业人才相对匮乏,因此服务的质量和规范程度不高。经过调查,滨州当地农业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多为当地村民,普遍存在受教育水平低、服务意识欠缺、综合素质不高的状况。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旅游服务中会出现问题。在滨州市农业旅游景区周围,服务人员粗鲁待客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会因人手不足而降低用人标准,临时性的“导游”和“讲解员”严重影响游客体验。总之,当前的农业旅游市场亟待规范,从业人员专业性有待提高。

3 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营造品牌效应,提升自身知名度

旅游产业实际上是一种“注意力”产业,拥有高知名度、高口碑、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3]。因此,滨州市农业旅游需要在旅游资源建设、服务水平上做文章,多在景点特色、文化属性上动脑筋,把旅游产品的品牌打造起来,全面展现滨州的文化精髓,进一步提高滨州市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大宣传推介,尤其是新媒体的营销媒介,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线上线下多渠道充分结合,营造更加有趣的推广活动,如各类文化节、商品展览活动等,让滨州的农业旅游产品走出去。

3.2 深挖文化内涵,探索多样化旅游创新模式

滨州市农业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要打造特色鲜明的农业旅游目的地就要深挖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借助文化升华旅游体验内容深度,通过旅游活动传播文化衍生发展,将农业旅游目的地打造成为有感染力、有获得感的实体空间[4]。充分发挥“山—滩—河—古村落”的组合资源优势,增强相关产业的联动效应。这就需要政府牵头企业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以点带面,深入挖掘滨州当地丰富文化内涵,比如“孙子文化”“黄河生态文化”“老渤海纪念精神”等,讲好滨州故事,依托文旅融合载体为旅游项目赋能,为游客注入新鲜体验。

3.3 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农业旅游发展环境

农业旅游的本质在于让游客感受农村魅力的同时获得优质体验,所以要在尽可能保持农村风貌的同时保障游客基本需求。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职能,严格规范食宿、交通服务标准,明确相关从业者的责任与义务,规范农业旅游市场有序、健康运转。同时,将发展农业旅游融入到环境保护,将基础设施建设融入到新农村改造,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在发展农业旅游的同时关注周边民众的生活幸福感。此外,在农业旅游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政府应加强与当地企业的联系,共同制定相关管理条例,加强对景区的日常监管和维护,尽快建立起农业旅游服务标准和评级制度,引导农业旅游科学、持续发展。

3.4 加强职业教育,优化旅游人才梯队

高质量的服务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服务意识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招贤纳士引进外地优秀旅游管理人才,注入新鲜血液让农业旅游的发展充分释放活力;另一方面,培养本土人才,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鼓励当地高校与景区点对点帮扶,成立校企合作订单班,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双向融合,提升整体农业旅游服务水平。

4 结论

农业旅游的深入发展不仅是农村地区脱贫致富、美好生活的重要力量,也为广大城市居民打开了广阔的消费和休闲大门。滨州市农村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特色鲜明的物产资源,农业旅游市场前景巨大。但目前农业旅游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要想快速“破局”实现行业稳定、长远的发展,需要立足实际情况科学布局规划,找准自身定位塑造自身品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讲好新时代滨州故事。在管理运营中建立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农业旅游经营市场,提高滨州市农业旅游接待水平。同时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为行业发展注入新鲜力量,开创农业旅游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詹伟鹏,蔡晨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福建平潭青观顶村为例 [J].农学学报,2023,13 (03):107-112.

[2] 郄晓于,喻晓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与特色农业融合发展研究——以新疆喀什地区为例 [J].中国商论,2023,(07):38-40.

[3] 刘沛林,叶芳羽,刘瑞瑞,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与战略路径 [J].旅游导刊,2023,7 (03):1-22.

[4] 沈昕,葛惠芳.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以徽州卖花渔村为例[J/OL].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3):89-96.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