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地区宽体金线蛭亲蛭培育与苗种繁育技术
2024-07-03李项岳高兆明刘帅时兴杰
李项岳 高兆明 刘帅 时兴杰
作者简介:李项岳,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研究、指导与推广工作,研究方向:水产健康养殖、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及水产品质量安全。
摘 要:宽体金线蛭是养殖最为广泛的特种水产药用动物之一,养殖效益显著,近年来在鲁北地区推广已近千亩,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地域环境的亲蛭培育与苗种繁育技术。本文基于工作实践和深入调查,对宽体金线蛭亲蛭培育和苗种繁育技术及养殖效益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探讨,旨在为养殖者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鲁北地区;宽体金线蛭;亲蛭培育;苗种繁育
宽体金线蛭,俗称蚂蟥或水蛭,在我国分布广泛。其干燥全体可入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是养殖最为广泛的特种水产药用动物之一。自2020年起,滨州市从外地引进宽体金线蛭并进行本土培育,目前全市养殖面积已近千亩。亲蛭培育和苗种繁育是宽体金线蛭养殖产量增加和质量提升的关键,对扩大养殖规模、促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亲蛭的引种
1.1 亲蛭的选择
亲蛭宜选择单体重20~30g,体相健壮,体节明显,体表色泽鲜艳、黏液分泌较多,触动后可快速蜷缩成团、活力较好的一冬龄成蛭。
1.2 引种季节
4月上中旬,平均水温10℃~15℃时进行亲蛭引进,此时温度适宜,运输成活率高,且不影响水蛭生长活力。
2 亲蛭的培育
2.1 建设日光温室
建设钢结构种蛭繁育日光温室,东西长40~50m,南北跨度10~15m,上覆无滴塑膜及可卷放的稻草苫,以便于温室保温。在温室大棚内建土埂,宽度为1.2~1.5m,深度为0.4~0.5m,作为亲蛭培育池。相邻土埂之间相隔1~1.2m,土埂底部和四周设置防逃网,其中四周防逃网高1~1.5m,防逃网边缘延伸出0.2m防逃边。
2.2 亲蛭池进水准备
为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菌,引种前10天用100g/m3的生石灰浆液对亲蛭池进行全池泼洒。消毒后,投入经过发酵腐熟的牛粪有机肥进行肥水,投入量为0.2~0.25kg/m3水体,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待水色转为健康的黄褐色或黄绿色,水质肥爽,pH降为7左右时,即可引入亲蛭。
2.3 创造适宜生态环境
宽体金线蛭取食以摄取螺蛳、河蚌等软体动物的血液为主,可按照100g/m3的放养密度一次性放养螺蛳进行饵料自然繁殖,建立亲蛭培育池塘养殖生态体系。
2.4 入池前亲蛭处理
亲蛭入池前应先用20g/m3的高锰酸钾化溶液浸洗15分钟进行体表消毒。引种时,运输容器与亲蛭池温差应小于3℃。为防止亲蛭发生应激反应,可先打开引种运输容器盖,使池水徐徐灌入容器,稍停片刻,待容器内的水温与池水温度接近后再缓慢倒入亲蛭池。
放养时可根据亲蛭池边的产卵平台面积大小计算放养量,每平方米产卵平台放养亲蛭1.5kg(以20g/条计,约75条)。为避免亲蛭间相互挤压,减少机械损伤,每亩温室大棚养殖种蛭宜控制在300~400kg范围内。
2.5 亲蛭投喂
为促进亲蛭成熟、提高产卵率,应定时定点投喂补充充足、营养的饵料。一般情况下,亲蛭入池1~2天后即可开始投喂,每隔5d补充投喂鲜活螺蛳饵料一次。投喂量应根据池内螺蛳自然繁殖数量和水面上浮的螺壳数量来确定。
根据宽体金线蛭生物习性和养殖经验,投喂宜选在夜间。饵料投喂前应进行清洗和消毒,投喂地点可选在水深30cm以下底质平实、淤泥较少的池边。
2.6 水质调节
为保持亲蛭池水质,需每7天冲水1次、更换约1/3的池水,每天应及时清理料台残饵和螺壳,确保水体溶氧量保持3mg/L以上,透明度20~30cm。
3 产卵孵化
3.1 产卵基质
亲蛭产卵、孵化的基质应为质地松软、透气性好、腐殖质丰富的泥层。本研究以土壤基料、鱼塘底泥、牛粪、青草(或玉米秸秆)、河砂按照2∶2∶2∶3∶1的混合比例制作产卵基质。
制作过程如下:土壤基料和鱼塘底泥去除碎石、结块、塑料垃圾物等杂质,晒干至含水率≤20%后均匀粉碎,青草(或玉米秸秆)粉碎成长度≤2cm,河沙冲洗干净后晒干过筛至粒径≤0.5mm。将处理后土壤基料、鱼塘底泥、青草(或玉米秸秆)、河沙与牛粪均匀混合后堆成圆堆,进行发酵腐熟处理。发酵处理时间为25~30天,基质含水率宜为30%~40%,总孔隙度50%~70%,pH宜为7左右,过高时可用0.01%~1%(重量比)的醋酸,过低时可用0.01%~0.5%的磷酸氢二铵作为缓冲剂进行酸碱调节。
3.2 产卵
种蛭亲体交配后爬入土埂产卵基质土层,应视产卵基质土层干湿情况不定期洒水,保持设定的湿度产卵基质湿润。通常情况下,温室内培育1个月,至5月初即可收获卵茧。亲蛭将卵茧产于产卵基质中,卵茧呈卵圆形,离地面5cm左右。根据生产经验,1冬龄成蛭可产卵茧1~2次,每次产卵茧2~3粒。在种蛭产卵茧期间,定期检查温室大棚是否有破损,防止漏雨和棚内温度剧烈变化而使亲蛭应激,同时应保持产卵平台环境安静,防止种蛭受惊,造成空茧。
3.3 采茧
将土埂产卵基质的土层翻开后人工收集卵茧。采取卵茧过程中应注意轻拿轻放,避免破坏卵茧。采集的茧卵迅速放入侧壁带有空气孔保温箱中,保温箱底放一层厚度为2~3cm的保湿产卵基质材料,茧卵放在保湿土层上,再在茧卵苫盖麻布后覆盖一层约2cm厚度的产卵基质后放入孵化池中,保持温度20℃~30℃、湿度40%~50%进行孵化育苗。
3.4 幼蛭初孵
幼蛭初孵2~3天内,靠自身卵黄维持生活,3天后可自由采食螺蛳、河蚌等的血及汁液。暂养期间一般可按照每千条水蛭投放20kg的饲料进行投喂,15天后幼蛭长到体长1.5cm以上时即可分池饲养。
4 繁殖期管理
为加强亲蛭培育和苗种繁殖期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
4.1 做好养殖记录
每天早、晚巡池,观察亲蛭的摄食和活动情况,做好养殖记录以分析和总结提升产卵率和孵化率,防逃设施损坏时应及时修补。为保持池内卫生清洁,池面的螺壳和残饵等漂浮物应每日清理,之后再投入新的饵料。
4.2 注意控温和调湿护理
产卵基质的温度、湿度对亲蛭卵茧孵化和仔蛭发育有较大影响,要做好产卵平台的控温和调湿护理,平台土层温度宜保持为20℃~30℃,相对湿度保持在30%~40%,土层太硬时应及时调湿疏松。平时可覆盖一层草席或水草,当基质表层失水干燥时,应及时使用喷壶等喷水加湿。
4.3 保持环境安静
要保持产卵场环境安静,避免在岸边走动和震动,尽量少搅动池水和翻动岸边木板。在孵化期间,尽量不要在产卵平台上走动,避免踩破卵茧。
4.4 预防病害
要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周期以7~10天为宜,每立方米水体可用生石灰10g或漂白粉1g全池干撒。此外,可结合养殖水体实际情况定期施用符合渔用投入品标准的水质改良剂、改底剂及微生态制剂等进行水质调控,保持水质健康。发病水蛭要及时隔离治疗,以免相互传染。发现水蛇、老鼠、水蜈蚣等天敌,应及时杀灭或清除。
5 养殖效益分析
5.1 产值分析
根据生产统计,亲蛭产卵平台平均收获卵茧200kg/亩,单枚卵茧重约1.8g。经孵化、暂养后平均收获半月蛭苗336kg/亩,以0.12g/尾计,平均每尾亲蛭可收获蛭苗56尾。按照当地半月蛭苗均价0.20元/尾的市场行情计算,总产值可达52万元/亩。
5.2 成本分析
育苗期间,饵料成本约20万元,消毒剂、水质调节剂等投入品使用成本1.0万元,水、电及人工费约3万元,温室及育苗设施建设维护费6万元,亲蛭减重损失约1.5万元,成本总计约31.5万元/亩。
5.3 利润分析
经核算,鲁北地区温室宽体金线蛭苗种繁育净利润可达20万元/亩以上,当地宽体金线蛭成品养殖平均利润的6.0万元/亩,高出约14万余元,苗种繁育的经济效益更为显著。
6 小结
在鲁北地区,开展宽体金线蛭的温室亲蛭培育和苗种繁育项目虽然高投入,但也高收益。为进一步提升养殖效益并降低潜在风险,建议养殖者重视并实施以下策略。首先,加强亲本筛选与管理,以提升产卵率和卵茧品质。其次,优化养殖环境,确保孵化率和幼蛭成活率的提升。同时,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饵料来源,以控制养殖成本。此外,紧密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品种结构。最后,积极寻求与其他养殖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宽体金线蛭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