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核心素养,优化寓言教学
2024-07-02胡洁
胡洁
寓言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向读者揭示了深邃的道理和宝贵的教训,字里行间常饱含鲜明的讽刺意味与劝诫精神。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众多寓言故事供学生学习,这充分彰显了寓言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新课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要紧扣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目标对寓言教学进行优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
一、比较阅读,促进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强调的是通过多样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深入体验中逐步培养敏锐的语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深刻领会语言文字的特性与运用法则,更要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并形成个性化的语言经验。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寓言故事是以文言文这一古典文体形式展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地将文言文版本与白话文版本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进行对比阅读。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他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寓言故事的表达形式,更有助于他们深入挖掘和理解寓言故事的深层含义,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文言文版本与白话文版本,直观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注释独立阅读文言文,深入理解每句话的深层含义。接着,教师安排学生两两配对,一人朗读文言文,另一人同步朗读对应的白话文,进一步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领略文言文的独特韵味。
二、联系生活,培养思维能力
寓言故事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寓言蕴含的深层寓意,精心设置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性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进行反思:“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遇到不懂的问题向不同的人请教,是不是也曾得到过截然不同的解释?”一个学生随即分享了他的经历:“有一次,我想购买一本数学课外辅导书,于是问了班上的几个同学。有的同学说这本书很简单,有的同学却觉得非常难。”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是怎么做的呢?”该生回答:“我购买了这本书,发现其中的大部分题目都不难,只有少部分题目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接着,教师提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这个故事和《小马过河》有哪些相似之处呢?”该生回答:“我认为它们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小马和我都是通过亲身实践最后找到答案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马过河》的寓意。学生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结论:“《小马过河》告诉我们,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遇事要动脑思考,自己去尝试。”
三、鉴赏感悟,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细心品味和欣赏寓言故事中的优美词句,不仅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让他们在感受语言之美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例如,二年级下册《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讲述的是牧羊人两次丢失羊后修补羊圈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愿意虚心接受批评并付诸行动去改正。为了帮助学生领悟寓言故事中的哲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我感悟,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进行表达。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进而提升审美能力。
又如,在三年级下册《鹿角和鹿腿》一文中,有很多优美生动的词句,如“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饱含感情的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的语言之美,深入体会句子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还能引导他们发现并欣赏语言的独特魅力。
四、领悟寓意,传承中华文化
在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探索其中包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把这些哲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后,我鼓励学生去思考生活中是否有遇到过像故事中的陶罐或铁罐一样个性鲜明的人物,并邀请他们分享自己从这篇课文中得到的感受和启发。学生踊跃参与,纷纷回忆并讲述自己或周围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学会赞赏他人的优点,同时也要勇于面对并且努力改善自己的不足。
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活跃度。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寓言教学中,教师要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石,充分挖掘寓言故事中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思维拓展和审美创造活动,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