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学习的方法与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24-07-01林毅媛
林毅媛
摘 要 《木兰诗》作为学习乐府诗的“样本”,为培养学生多样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提供了机会。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文中的互文例句,使其了解互文的相关知识和运用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诵读《木兰诗》,以让他们体会声调高低对人物情绪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概括木兰的形象,锻炼他们的概括能力。此外,也可引导学生进行乐府诗的专题学习,以深化他们对乐府诗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 《木兰诗》 乐府诗 互文 声调
文章旨在探究《木兰诗》的学术价值,并以其为基础,培养学生系统而多元的乐府诗学习方法与能力。通过对乐府诗核心要素的深入解析,激发学生对文学的深刻兴趣,提升其文学鉴赏水平和创作技巧。
一、引导学生学习“互文”手法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聚焦于文中的互文例句,以使他们深入了解互文相关知识和运用方式。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乐府诗的修辞手法,同时能够提升他们在文学分析方面的能力。
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又称为“互辞”或“互言”,在文学创作中通过交织前文和后文的内容、词汇、意象等元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修辞效果。其核心在于前文和后文之间的词语或语意存在相互联系和呼应,从而使整个文本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意蕴和引人入胜的效果。
互文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其应用不仅局限于特定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等文体都可以充分展示互文的艺术性和复杂性。通过学习《木兰诗》中的互文运用,我们能够深刻领悟古代文学中的修辞技巧,加深对诗歌表现力和情感深度的理解。在“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一句中,四个市场的描述形成了互文,表现了木兰操办军备物资急切而井然有序。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将军”和“壮士”、“百战”和“十年”互文见义,突显了将士们的英勇和战争的残酷。
在“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互文通过“开我东阁门”与“坐我西阁床”以及“脱我战时袍”与“著我旧时裳”之间的巧妙联系,表现了木兰在战场与家之间的角色转换。此外,“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互文则写出了木兰恢复女装时的喜悦与动作,通过前文与后文的巧妙呼应,使诗歌表现出更为细腻和丰富的情感层次。
总体而言,通过对《木兰诗》中互文运用的深入剖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拓宽自己的文学鉴赏视野。
二、体会声调高低对人物情绪的影响
朗读《木兰诗》时,声调的变化在反映情感波动、描绘不同人物形象和情节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在描写木兰告别家人、夜晚宿营在黄河边的部分,建议采用缓慢的节奏,以突出木兰内心的愁绪和分离之痛。这样的处理方式有助于更好地传达木兰的情感体验和离别的伤感。
另一方面,在描绘木兰的军旅征程和将士的英勇时,建议使用较快的节奏,以突显紧张的氛围和战斗的激烈。通过调整声调和节奏,能够更生动地传达文本中的情感、情绪和人物形象,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木兰军旅生涯中的波澜和挑战。
这一教学方法强调在朗读《木兰诗》时,灵活运用声调和节奏,以精准地反映诗中情感的起伏变化,并生动地突显出不同情境下的人物形象。该方法侧重于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声调来表达诗中的情感和情绪。在表达愁绪浓厚的部分,如离别的情节中,建议采用缓慢的声调,以传递内心的愁绪和痛苦;而在描述壮士英勇和战斗的部分,应使用较快的声调,以凸显紧张和战斗氛围。
这一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不同的节奏,有助于更好地反映诗中的情感和情景。在《木兰诗》中,通过选择适当的节奏,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木兰的离别之苦和壮士的英勇,从而提升朗读的表现力。通过声调和节奏的巧妙运用,学生能够更生动地传达《木兰诗》中的情感,使听众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故事情节。这一教学方法通过声调和节奏的运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古代诗歌中的情感和情境,提高了他们的朗读表现力和文学理解能力。
三、提供机会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这一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为学生提供概括木兰形象的机会,通过分析木兰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在锻炼这一技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角色,而且还能培养对于文学角色塑造的敏感性。
学生可以运用“天生丽质”这一概括性词汇,虽然诗中并未直接描述木兰的容貌,但“天生丽质”这一词汇可以用来概括她内在的品质和魅力。她成功地扮男装混入军队,这体现了她不仅具备智慧和勇气,也拥有一种超越性别的魅力和气质。同样,采用“巾帼须眉”来描绘木兰也是恰当的,因为她身着男装出现在军队中,不仅表现出她的勇敢坚决,还展现了强烈的男子气概。通过这样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学生能够准确捕捉木兰的形象。
“蕙心兰质”也是一个恰当的概括性词汇。尽管诗中未直接描述木兰的品德,但她替父从军这一行为所展现出的无私和勇敢,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内心。这种内心的纯净和高尚,与“蕙心兰质”所表达的纯洁、高雅的特质相契合。同样,“英姿飒爽”可用来概括木兰在军队中的形象,她以男装示人,勇敢坚决地投身战场,展现出一种威武豪迈、英气逼人的气概,与这一词语的含义相符。
这一教学方法不仅仅在于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注重引导学生将这一技能运用于文学角色的深入分析中,培养他们文学分析技能。概括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角色,还能够使他们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在教学方法中,通过给出一些具体的概括性词汇,如“天生丽质”“巾帼须眉”“蕙心兰质”“英姿飒爽”,并提供相应的依据,有助于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概括性词汇,并通过文本中的具体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角色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学生将更为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除了锻炼概括能力,这一教学方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角色塑造的敏感性。通过概括和深入分析,学生将开始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和行为来刻画角色的,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这一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文学分析中培养概括能力,深入理解角色,提高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水平。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文学作品角色塑造的机会,使他们更全面地欣赏文学之美。
四、组织学生进行乐府诗专题学习
指导学生专题学习乐府诗,以深化他们对乐府诗的了解。这涉及对乐府诗的历史背景、流派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的研究,旨在使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乐府诗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乐府诗起源于汉代,最初与乐府官署有关,主要用于正式场合的音乐伴奏和歌唱,如朝会、宴会、游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乐府诗的定义逐渐扩大,包括了可以用于音乐演奏的诗歌以及其他文学作品。乐府诗以其叙事性和歌唱性为特点,通常融合音乐节奏和韵律。在唐代,乐府诗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成为当时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主题涵盖了宫廷、爱情、战争、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尤以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和情感而著称。乐府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独特价值,还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是研究古代中国的重要文献。
乐府诗通常以叙事为主导,生动展现百姓的生活。《木兰诗》《江南》和《十五从军征》等作品均体现了这一特点,它们不仅通过丰富的艺术手法如排比、对偶、互文、复沓、夸张、设问等,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和表现力,还展现了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既保留了诗歌的韵律和美感,又吸收了民间语言的生动和质朴,使得乐府诗既有文学价值,又易于传唱和流传。《木兰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突显了她的勇敢、智慧和忠诚。《江南》描绘了采莲人在莲塘欣赏鱼戏莲叶的情景,勾勒出宁静美好的田园风光。《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位年轻壮丁远征归来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这些乐府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透过质朴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示了不同层面的生活和情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沈德潜对《木兰诗》有“事奇”的评价,但有人认为其中描绘的木兰女扮男装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的情节言过其实。首先,《木兰诗》独特之处在于其呈现了一位女性超越性别限制、替父从军的非凡故事,因而具备了“事奇”的特点。然而,关于木兰女扮男装从军的事迹,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王富仁的观点是,《木兰诗》体现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这使得木兰的身份变得模糊,她到底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在诗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这种不确定性使诗歌更关注木兰个人的特质,而非她的民族背景。这凸显了文学作品的特质,即创造引人注目的个性化角色,而非仅仅关注民族身份。
林芳、赵燕红的研究则聚焦于北方人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特点,以解释花木兰为何能够女扮男装从军。由于北方人长期处于游牧征战状态,他们具备娴熟的战斗技巧和强烈的尚武风格,使得木兰的勇敢行为在北方文化中并不显得奇异。此外,北方女性的性格通常较为直率和大胆,因此她们更容易采取果断的行动。在北方战乱频仍的背景下,保家卫国的观念根深蒂固,这进一步促使花木兰以女扮男装的方式参军。这一文化背景有助于解释《木兰诗》中木兰采取这一行动的原因。
虽然《木兰诗》的故事看似“奇事”,却反映了当时北方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境况。这使得木兰的行为在这个文化背景下并不显得夸张。因此,尽管这首诗中的情节似乎出其不意,但它实际上反映了北方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人们的生活状况。这首诗的重点在于描绘一个个体的英勇形象,而不仅仅是记录民族背景。
综合而言,通过聚焦文中的互文例句,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应用互文的相关知识,培养文学分析的能力。同时,深入诵读《木兰诗》使学生能够体验声调高低对人物情绪的影响,提高对乐府诗音韵的敏感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概括木兰形象的机会,能够锻炼学生从复杂信息中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学角色,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外,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乐府诗专题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乐府诗概念的理解,拓展他们的古代文学知识。
以上教学方法既提供了学习特定修辞手法的机会,又通过深入诵读培养了学生的声调感知能力。概括木兰形象的任务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专题学习乐府诗则加深了学生对古代文学概念的理解。因此,《木兰诗》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府诗的特点,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和分析能力。
[作者通联: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