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伦理学视域下《西游记》法器的英译

2024-07-01姜志文

今古文创 2024年23期
关键词:文化负载词西游记

【摘要】《西游记》融合了丰富的佛教、儒教和道教思想,其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类词的正确翻译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提升中国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翻译伦理学为指导,对余国藩与詹纳尔《西游记》译本中法器的英译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西游记》;翻译伦理;文化负载词;法器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3-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31

《西游记》是中国神魔小说的高峰,其情节有趣,用通俗而不失雅致的语言塑造出很多栩栩如生的神魔形象,同时也向读者介绍了形形色色的法器,可谓是“兵器图谱”。目前《西游记》主要有两个英文全译本,一本是美籍华裔翻译家余国藩(Anthony C·Yu)1977至1983年翻译的The Journey to the West(全四卷),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余国藩致力于保留原作的中国文化,多采用异化,并添加较多注释;另一本是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1982至1986年翻译的Journey to the West,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詹纳尔则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侧重译文的可读性和流畅性,多采用归化。本文将以翻译伦理学的再现、服务和交际伦理为指导,对余国藩译本(以下简称“余译”)和詹纳尔译本(以下简称“詹译”)中法器的名称进行对比分析。

一、翻译伦理学

“翻译伦理”这一说法于1895年提出,指“翻译的主体行为人在翻译过程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10]。1984年,法国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首次提出“翻译伦理”概念,并认为翻译的伦理由翻译的本质属性决定,即翻译伦理的提出是翻译的自身需要。劳伦斯·韦努蒂将翻译视为不可避免的归化过程,并认为翻译伦理应当从社会、政治等角度出发,通过“异化”抵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霸权。皮姆认为,“译者的伦理”是由一定的翻译目的指导,考虑社会经济及译者权利等因素的功利主义翻译伦理观[2]。随着该理论的发展,切斯特曼在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中提出了译者伦理的五种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的伦理和承诺伦理[1]。

再现伦理指译者应当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形式,秉持忠诚原则,并对原文的指导性精神负责。服务伦理强调翻译的功能,即“对译文读者负责”的伦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应忠实原作,还应对目的语读者负责,否则晦涩的译文会让读者望而却步。交际伦理即“跨文化交流”的伦理,强调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实现语言之间的交际和平等对话功能。规范伦理认为,译者应遵守职业规范,译文应符合读者的期待规范。承诺的伦理认为,译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尽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拥有专业的水准。

二、《西游记》法器英译对比分析

(一)再现伦理

芭蕉扇

余译:plantain fan(39回);palm-leaf fan(59回)

詹译:plantain-leaf fan(39回);Plantain Fan(59回)

芭蕉扇是道家法宝,《西游记》中其实有两把,都是天地初开之时,中华龙脉之源昆仑山上的一株芭蕉树长成的,一把至阳,太上老君拿去让童子给八卦炉煽火,在39回出现;一把至阴,铁扇公主用来镇压火焰山大火,在59回出现。

从译文可以看出,詹纳尔对这一背景信息有所了解,其采用直译,忠于原文形式,很好保留了“异国风味”。同时,詹纳尔还用大小写形式对两种芭蕉扇的阴阳两性进行区分[8]。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世间万物皆为阴阳对立的统一,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等,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尝试用大小写形式将其加以体现并进行区分。综合看来,詹译是其“忠实原作”伦理的完美体现。相较之下,余译则略有瑕疵。在39回,余国藩采用目的语读者所熟知的“大蕉叶”进行翻译,体现了其“为读者负责”的服务伦理,但是却未能将原文“芭蕉扇”的阴阳差异性加以体现,再现伦理有待改善。59回,将其误解为“palm-leaf fan”,即“棕榈扇”。我们知道,棕榈叶通常呈羽状复叶,由许多叶片组成,外形和芭蕉叶全然不同。因此,余译与原文本意思相悖,未能体现再现伦理。

笔者认为,此处可作增译处理,将两把芭蕉扇分别译为“the Plantain Fan of Ultimate Yang”和“the plantain fan of ultimate yin”,并通过注释添加必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为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扫清障碍,并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哲学。如此一来,译文就能够实现再现、服务和交际伦理的交织与融合。

降妖宝杖

余译:fiend-routing treasure staff

詹译:demon-quelling staff

降妖宝杖为沙悟净所有,出自月宫梭罗仙木,由鲁班打造而成,外边嵌宝霞光耀,内里钻金瑞气凝。两译者皆将其处理为“staff”,即“拐杖”和“权杖”,这与原著所描述的基本一致,是两译者再现伦理的体现。但是,“降妖”詹译为“demon-quelling”,“quell”在《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中的解释为“to quell opposition or violent behaviour means to stop it”,为“压制”“平息”之意,读来平平无奇。相较之下,余国藩用了“rout”一词,即“彻底击败”“使仓皇逃走”,程度上要比“quell”来得更加猛烈,给目的语读者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感和压迫感。此外,“fiend-routing treasure staff”同样由四个单词组成,形式上与原文颇为相似,读来朗朗上口,因此余译在再现伦理方面更胜一筹。

幌金绳

余译:yellow gold rope

詹译:Dazzling Golden Cord

幌金绳是太上老君的腰带,只要念动咒语,就能将对手五花大绑。《现代汉语词典》中,“幌”的解释为为窗帘、帷幔,而在文中同“晃”,即“晃眼”。《西游记》六十七回的描写验证了这一说法—— “说金子晃眼,说银子傻白,说铜钱腥气”。余译“yellow gold rope”仅说明该法器的基本属性,并未将“晃眼”之意翻译出来,虽未增加读者阅读负担,符合服务伦理,但读来很是寡淡。而詹译在保留原意基础上,采用大写突出显示,表明这绳子可非凡间俗物,这再现了原文本的内涵和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很好满足了再现伦理。同时,金子在西方文化有“珍贵”的含义,如“golden opportunity”,通过该译文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该法器为不可多得之物。

(二)服务伦理

月牙铲

余译:crescent-tooth spade

詹译:crescent-bladed halberd

月牙铲是九头虫的法器,前端为弯月形的铲,内凹,月牙朝外,故而得名,余国藩此处直译为“crescent-tooth spade”,形式上与原文颇为对仗。作为东方学者,余国藩希望读者通过《西游记》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因此实际翻译中,他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意向和语言形式,此处的“crescent-tooth”就增添了该武器的神秘感,让读者能够品读“异国情调”,这符合服务伦理的要求。不过由于文化间的差异,该译文可能会对目的语读者造成误解。中国读者看到“牙”与“月”这一组合时,《发如雪》的旋律可能会在脑海中响起——“狼牙月,伊人憔悴,我举杯,饮尽了风雪”,而译文读者可能会不知所云,不理解“月亮”和“牙齿”为什么会产生关联,甚至会联想到牙科连锁品牌“Crescent Dental Associates”。其实译文读者在阅读相关中国典籍时,本身就是带着“欣赏不同文化”的态度,他们大多是渴望领略一些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的,另外在此处的语境下,读者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误解,因此余译很好服务了译文读者。我们应当注意,这种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抑制文化交流中出现的不平等现象,并有助于再现原语的文化特征。[5]

詹纳尔较余译做了折中处理,保留“弯月”意向,而将“牙”灵活处理成了“bladed”,即“形似月牙之刃”,同时他还将“铲”处理了国外读者所熟知的“戟”。虽然该译文不可避免地丢失了一些原文的语言特色,但为读者扫清了理解障碍,从服务伦理来看,这种中庸之道同样是不错的选择。

龙皮七星鞭

余译:whip of seven thongs made of dragon hide

詹译:seven-starred dragon-skin whip

龙皮七星鞭是镇元大仙的法器,平日面对大刀砍头都面不改色的孙悟空,却被七星鞭打得龇牙咧嘴,由此可窥其威力。余译为“whip of seven thongs made of dragon hide”,首先,作为法器名称,该译文过于冗长,缺少了原文的气势与美感,读者难以从中理解该武器的独特之处。其次,余国藩将“七星”误解为“seven thongs”,即“七个长条”,“whip of seven thongs”就是“七个长条制成的鞭”,“七星”实际上为鞭子上的图案。显然,该译文未向读者展示该法器的全貌。

詹直译为“seven-starred dragon-skin whip”,在保留原文特色的同时也不会对读者造成太大的困扰。此外,龙在西方文化象征邪恶与凶残,此处将“龙”直译为“dragon”反倒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读者能从中感受到龙皮七星鞭的无穷威力。综上,詹译很好体现了服务伦理。

(三)交际伦理

九瓣铜锤

余译:nine-petaled bronze mallet

詹译:nine-knobbed copper mace

九瓣铜锤本是观音菩萨莲花池中一朵将开未开的菡萏,后被锻成神兵利器,是金鱼精的得力武器。詹纳尔将“铜锤”译为“copper mace”,即“铜制狼牙棒”,这与原文意思存在偏差,也会对读者的正确理解造成干扰。由此看来,詹译没有再现原文,也没有交代背景信息,未能满足交际伦理。余译为“nine-petaled bronze mallet”。其实在西方文化中,九瓣铜锤的形象与西方的雷神之锤(英文名为“Mjolnir”)颇为类似,两者都给人以原始粗犷之感,可以将其处理为“Nine-petaled Mjolnir”,但是余国藩依然坚持异化手法,这对于目的语读者了解中国的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传输作用,这也体现了译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尊重,符合翻译伦理学的交际伦理。

阴阳二气瓶

余译:yin-yang double-force vase

詹译:Male and Female Vital Principles Jar

阴阳二气瓶内有七宝八卦、二十四气,人在其中,若不言不语,瓶内极是阴凉,一旦说话,就有火烧来,一时三刻,便化为浆水。余国藩借助拼音翻译“阴阳”,突出文化异质,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构建了新鲜而又陌生的文化体系,同时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兴趣,实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的目标。交际伦理指出,译者作为文化间的桥梁,能够促进各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能够把“他者”视作平等主体并相互理解。詹译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度,将“阴阳”改译为“男女”,但这是对“阴阳”的狭隘理解,其实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之道。因此,詹译未能将中国文化中的“阴阳”概念完整地展现给目的语读者,不利于文化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在交际伦理上亟待改善。

笔者认为,此处可译为“yin-yang double-force vase (which turns into frozen ground with sound and fiery volcano without sound)”,通过在括号内增补必要的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或者也可以在“yin-yang double-force vase”基础上,通过注释进一步阐释“阴阳”这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

此外,“气”虽然曾被译为“chi”“vital energy”“refined substance”“material force”等,但是作为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其有着丰富的内涵,并非几个单词就能解释,因此它的汉语拼音形式“qi”仍为读者所接受[11]。在交际伦理关照下,可同样采取拼音加注释的方法。根据《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的定义,可将其解释为“the basic element that constitutes the cosmos and,through its movements,changes,and transformations,produces everything in the world,including the human body and life activities”[6]。

三、结语

本文从翻译伦理学的再现、服务、交际伦理出发,对比分析了余国藩和詹纳尔《西游记》中部分法器的英译。研究发现,翻译伦理学能够作为评估译文质量、衡量译文标准的重要标准。其次,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各伦理层面不像是鸟之双翼,而更像是“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如上文讨论的“芭蕉扇”“月牙铲”和“阴阳二气瓶”等的翻译。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此类文化负载词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合理取舍,尽可能向目的语读者立体展示中国文化之美,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助力国家软实力的建设。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

[2]Pym Anthony.Introduction:The Return to Eth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J].The translator,2001,(7).

[3]W · J · F · Jenner.JOURNEY TO THE WEST[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4]Yu Anthony C.The Journey to the West[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9.

[5]王文强,郭书法.从翻译伦理角度看葛浩文的翻译实践——以《丰乳肥臀》英译本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 2014,(3).

[6]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Z].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7]吴承恩.西游记(上、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8]吴彦汝.从图式理论看《西游记》中法术和法宝的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22.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0]许宏.翻译存异伦理研究——以中国的文学翻译为背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1]张登峰,薛俊梅,高娟.中医翻译:三十年回顾与思考[J].中国科技翻译,2007,(02).

作者简介:

姜志文,男,江苏扬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文化负载词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基本层次范畴理论与词汇翻译的越级策略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西游记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口译策略探析
释意理论观下的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从美剧字幕看中文文化负载词翻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