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环境区域差异、时空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4-07-01李国柱袁丽欣
李国柱 袁丽欣
【摘 要】 基于2010-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核密度估计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法,深入分析中国消费环境的区域差异、时空演进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总体指数偏低但逐年递增;区域差异显著但逐年降低。消费环境发展时空演进特征呈现分散化趋势,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文化环境和消费供给环境发展不佳制约整个消费环境系统发展。最后,基于结论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消费环境;区域差异;时空演进;障碍度因子诊断
Analysis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Space-Tim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n China
Li Guozhu, Yuan Lixin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from 2010 to 2021, th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Dagum Gini coefficient decomposition method, nuclear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 and obstacle factor diagnosis method are used to deeply analyz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hina'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overall index of China'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is low but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but decrease year by year, and inter-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the main sourc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show a trend of decentralization. The poor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 infrastructure environment, consumption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consumption supply environment are the constraints that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system.
【Key words】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regional difference; space-time evolution; obstacle factor diagnosis
〔中图分类号〕 F1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3229(2024)02- 0087 - 09
0 引言
2023年,为了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二十条措施,其中重点指出要强化协同联动,优化国内消费环境。显然,良好的消费环境不仅是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关键变量,对推动内需战略实施、促进经济增长也有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消费环境绩效评价的文献中,从微观角度来看,李佼瑞等是最早从微观角度构建消费环境体系的学者[1]。李栋等在此基础上对测评指标及测度点进行改良,探索了陕西消费环境的空间差异性[2]。李栋等、张若月基于互联网消费者视角构建了微观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3-4]。从宏观角度看,甘水玲等构建了五个宏观维度的旅游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对滨海旅游业消费环境进行了评价[5]。白桦、陈翀、欧阳鹏等学者同样构建了宏观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消费环境指数与其他变量之间的联动关系[6-8]。近年来,陆续有学者选取的消费环境评价指标兼具了微观和宏观层面,如叶胥等测度了四川省五大经济区消费环境指数并进行区域差异分析[9]。沈实等构建了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居民消费环境指数的空间动态演进过程及关键影响因素[10]。龙少波等从五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计算出了总体及31个省份消费环境综合指数[11]。
梳理国内有关研究,发现学者们对消费环境效应进行测度的定量研究较少,而且大部分研究过于侧重指数的静态计算,鲜有研究消费环境指数的区域差异、时空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的文献。因此,本文参考已有文献构建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总体及31个省份的2010-2021年消费环境指数,分析消费环境指数的区域差异及其差异来源和时空演进特征,并探究影响消费环境发展的障碍因素。
1 研究设计
1.1 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既有研究中,学者们选取的指标大同小异,可均存在指标选取单一的共性问题,但沈实、龙少波等的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全面,覆盖整个消费环境的宏观和微观层面。因此,本文参考几位学者的研究,从消费经济环境、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供给环境和消费文化环境五个维度选取16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消费环境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具体指标选取如表1所示。
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为2010-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统计年鉴,其中个别指标的缺失值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填充。
1.3 研究方法
1.3.1 熵权法
本文运用熵权法对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分。具体过程如下。
首先,参考白彩全等的研究[12],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对于正向指标:
[X''ij=Xij-minXijmaxXij-minXij×0.9+0.1] (1)
对于负向指标:
[X''ij=max Xij-XijmaxXij-minXij×0.9+0.1](2) 计算第 j 个指标下的第 i 个子系统占该指标的比重(fij):
[fij=X''iji=1nX''ij] (3)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e为:
[ej=-1lnni=1nfijlnfij] (4)
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用效值d为:
[dj=1-ej] (5)
确定第j个指标的熵权为:
[Wj=dji=1ndj] (6)
1.3.2 Dagum基尼系数法
Dagum基尼系数是在基尼系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修正的指标,其可分解为组内系数、组间系数和超变密度系数。即Dagum=组内Gw +组间Gb +超变密度Gt。组内Gw可以反映出各地区内部水平的差距,组间Gb则反映各地区之间水平的差距,超变密度Gt则反映各地区交叉重叠现象,能够体现相对差距情况。Dagum基尼系数法弥补了其他测度地区差距的方法无法解决考察数据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的不足,能够更好地识别地区差距来源问题。具体计算过程参考杨骞等的研究[13]。
1.3.3 核密度估计法
本文参考张莹等的研究[14],使用核密度估计法描述中国消费环境指数时空演变特征。核密度估计是在概率论中用来估计未知的密度函数,属于非参数检验方法之一。用于从一组数据中估计其概率密度函数,与直方图类似,核密度估计可以将数据转换为连续的概率密度函数,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分布的形状。与直方图不同的是,核密度估计不依赖于具体的区间划分,也不会受到区间宽度的影响。具体表达式如下。
假设随机变量 X1,X2,X3,…,Xn,独立同分布,X1 的密度函数为 f(x) 且是未知的,那么核密度估计式可表示为:
[f(x)=1nhi=1nK(x-xih)] (7)
其中n为样本数; h 为核密度估计的带宽; xi 是独立同分布的观测值;x 是均值; K(t)是核函数,并且满足 K≥0,[-∞+∞K(x)dx=1]。
另外,常用的核函数K(t)有高斯核、均匀核、余弦核。本文使用的是高斯核函数,其表达式为:
[K(t)=12πexp(-t22)] (8)
1.3.4 障碍度制约模型
障碍度制约模型可以计算综合评价指标的障碍度,找出限制事物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理清对评价结果产生主要影响的因子。其表达式如下: [ Dj=1-X''ij] (9)
[hj=Dj×Wj/j=1n(Fj×Dj)×100%] (10) [ Hj=hij] (11)
其中F 为各指标对消费环境系统的影响程度,即各单项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此数据由熵权法所得;D表示各单项指标与消费环境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即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与 100%之差;h 和 H 分别表示各单项指标和消费环境五大子系统对消费环境系统影响程度的大小,是消费环境系统障碍因素诊断的目标和结果。
2 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测度及结果分析
2.1 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2010-2021年中国消费环境综合指数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中国消费环境综合指数均值在0.12-0.37之间,整体水平偏低,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省际层面看,在整个样本期内31个省份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2021年,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的消费环境综合指数在0.50以上,尤其是北京和上海消费环境指数得分高达0.74。宁夏、贵州、云南等地排名靠后,说明这些地区消费环境发展水平低。从四大经济区层面来看,2010-2021年中国总体和四大经济区的消费环境综合指数得分均低于0.60,并且从2015年开始各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拐点,其中东部经济区的增长幅度最大,西部经济区增长幅度最小,其他地区的增长幅度差距不大。
根据图1可以看出消费经济环境、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消费文化环境五大子系统均呈现逐年增长现象,并从2016年开始各子系统出现快速增长。其中,消费政策和制度环境子系统的增长幅度最大,增长区间在0.01-0.16,次之为消费基础设施环境(0.03-0.09)、消费供给环境(0.02-0.06)、消费文化环境(0.02-0.04),排名最后的是消费经济环境系统,综合指数得分区间为0.01-0.04。
2.2 2021年31省份消费环境综合指数类别划分
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数据,并参考章印等的研究[15],根据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均值(M)与标准差(SD)的关系,将中国31个省份的消费环境发展水平划分为4类:第一梯队(综合指数[≥]M+0.5SD)、第二梯队(M[≤]综合指数 第一梯队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得分高于0.506,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天津、江苏,其综合指数得分分别为0.74、0.74、0.66、0.58、0.53、0.51。这6个省市均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区,它们具有深厚的消费环境发展基础。第二梯队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得分介于0.37~0.43之间,包含福建、山东、安徽、湖北、重庆5个省市,综合指数得分分别为0.43、0.41、0.40、0.38、0.38,这些地区中除东部经济区的福建、山东外,还有中部经济区的安徽和湖北,这两个地区在消费环境发展过程中,可以对中西部其他省市起到一定程度的联动作用。而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省市,则可以给西部地区消费环境发展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第三梯队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得分介于0.31-0.36之间,包含辽宁、河北、海南、河南、江西、湖南、陕西、四川8个省市,综合指数得分分别为0.35、0.34、0.34、0.36、0.34、0.32、0.32、0.32,占所研究省市的26%,这些省市的消费环境发展一般,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第四梯队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得分均低于0.30,包含吉林、黑龙江、山西、广西、宁夏、贵州、云南、内蒙古、甘肃、西藏、新疆、青海。以西部地区省市为主,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由于先天经济条件不足,消费环境发展相对落后。 3 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的区域差异及来源 3.1 总体及区域内差异 本文运用Matlab软件,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度了总体及31个省份2010-2021年消费环境综合指数的总基尼系数、区域内基尼系数、区域间基尼系数及贡献度,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对比各地区的区域内分异程度,排名依次为总体>东北>西部>东部>中部,其中总体和东北经济区的区域内部分异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高于其他经济区。表明总体内部各省份的消费环境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东北经济区内的黑吉辽三省的消费环境发展也表现不一。从变化趋势看,除东部经济区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外,其余地区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保持平稳状态。此外,所有地区均在2017年出现极速下降拐点。其中,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从2010年的0.31下降至2017年0.16,从2018年的0.17转为上升趋势,在2021年基尼系数增长至0.19。虽然从2018年开始总体基尼系数有所增长,但基尼系数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2018年以前,说明总体区域内的消费环境发展的非均衡问题呈收敛趋势。究其原因,可能与2015年中国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该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从而对消费环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3.2 四大经济区区域间差异及其主要来源 根据表3展现的样本期间内中国四大经济区的区域间基尼系数,对比各地区的区间分异程度均值,可以看出东北—西部的区间分异程度最大,均值达0.38,逐渐减小的分别是东北—中部,东北—东部,东部—西部,中部—西部,东部—中部的区域间分异程度最小,其均值为0.08。从变动趋势来看,2010-2021年四大经济地区之间的区间分异程度均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总体来看,四大经济区依然存在较大程度区间差异,区域间消费环境均衡发展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2描述了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贡献度变化趋势。结合表3数据和图2,可以看出中国消费环境指数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的贡献度变化趋势表现平稳,其中区域间贡献度对总体分异程度的贡献率最大,次之是区域内贡献度,最后为超变密度。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的平均贡献度分别为18.94%、77.78%、3.28%,表明区域间差异是中国消费环境发展分异的最主要来源,因此破解区域间消费环境发展的非均衡问题是促进消费环境整体发展的关键。 4 中国消费环境指数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 本研究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对中国总体及四大经济区部分年份(2010年,2013年,2016年,2019年,2021年)的消费环境发展水平进行刻画,描述了近年来中国总体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进情况,结果如图3所示。根据图3可知,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的Kernel曲线波峰位置不断向右移,表明在样本期内中国总体的消费环境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波峰高度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且右拖尾现象明显,说明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呈现分散趋势,并且存在较大区域间差异。波峰宽度呈现逐渐加宽趋势,表明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正逐渐扩大。 东北经济区、东部经济区、中部经济区、西部经济区消费环境发展水平时空演进现状如图4-图7所示。东北经济区核密度曲线不断右移,表明东北经济区消费环境发展水平逐渐上升。波峰高度逐年下降,自2010年后出现明显右拖尾现象,波峰宽度逐年增加,说明东北地区消费环境发展水平并没有向一个稳定值靠拢,且绝对差异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东部经济区核密度曲线表现为先左移后不断向右移,波峰高度先增加后缩小且一直伴随右拖尾现象,波峰宽度先降低后增加,说明东部经济区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经历了先降低后上升且绝对差异总体表现为不断增大的趋势。中部经济区核密度曲线逐年右移,但波峰高度在2010年达到最大值后表现为骤减趋近平稳现象,从2014年开始出现波峰宽度和右拖尾现象一直保持至2021年,说明中部经济区消费环境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但伴随着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西部经济区核密度曲线也逐年右移,但波峰高度表现与中部经济区类似,甚至出现波峰不明显,波峰宽度逐渐加宽趋势,表明近年来西部经济区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确有增长,但区域内消费环境发展水平过于分散化,且绝对差异不断扩大。 5 中国消费环境发展障碍因子诊断 5.1 中国消费环境系统各主要障碍因素及其变化分析 本文基于熵权法得出的标准化结果和权重数据,结合障碍度诊断法,测度出中国消费环境系统部分年份的主要障碍因素,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可以看出,选取的16个评价指标中,在样本期内,障碍度排名前5的始终是物流设施(X9)、国外消费文化辐射情况(X16)、企业创新(X12)、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X6)、科技发展力度(X11),说明这5个因素是破解中国消费环境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推进国内消费环境发展的同时要尤其重视物流基础建设、进出口管理、科技创新及消费者权益保护。 5.2 中国消费环境五大子系统障碍度变化分析 根据消费环境子系统障碍度计算方法,本文测度出2010-2021年中国消费环境五大子系统障碍度变化结果,图8展示了五大子系统的变化趋势。从变化趋势来看,五大子系统中,消费政策制度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趋势为缓慢上升—下降—保持平稳,其余四个子系统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从增长幅度来看,在2016年以前,排名依次为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文化环境>消费政策制度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消费经济环境。2016年之后,排名表现为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文化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消费经济环境>消费政策制度环境。该现象一方面说明2015年中国供给侧改革对消费环境发展影响深刻,另一方面从排名也可看出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文化环境和消费供给环境发展不佳是整个消费环境系统发展的制约所在。 5.3 四大经济区消费环境发展障碍度分析 根据障碍度制约模型,计算出2010-2021年中国四大经济区消费环境障碍度,结果如表5所示。从横向维度看,四大经济区的五大子系统障碍度排名均为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消费文化环境>消费供给环境>消费政策制度环境>消费经济环境,表明四大经济区消费环境发展过程中存在共性问题,尤其是针对消费基础设施改良方面及外国消费文化辐射方面。从纵向维度看,在消费经济环境方面,障碍度最高的为西部,其余依次为中部、东北、东部,说明要提升西部消费环境发展水平,首先要着力改变西部经济落后的现实。同理可得出,消费政策制度环境障碍度排名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东部作为发达城市但消费政策制度环境障碍度却最高,究其原因,推测可能与流动人口有关,东部地区由于发达的经济条件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劳动力,但人口众多也会给当地的税收、社会保障及消费者权益保护业务带来压力。消费基础设施环境障碍度排名依次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该系统中东部障碍度依旧位列第一,其原因与消费政策制度环境类似,归结为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非均衡发展所致。消费供给环境障碍度排名依次为东北>西部>东部>中部,说明该系统障碍度排名靠前的地区科技创新与市场化程度存在提升空间,需要当地加大对大小企业的科技补贴力度。消费文化环境障碍度排名依次为中部>东北>西部>东部,地理位置同样也会对当地的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可以看出除东部经济区以外,其余地区的消费文化环境建设因经济结构或地理位置因素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 6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样本期内,中国消费环境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均值在0.12-0.37之间,整体水平偏低,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区域差异来看,总体区域内分异程度逐年下降,四大经济区区域间的分异程度也呈现递减趋势。在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中,区域间差异是中国消费环境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从时空演变特征来看,总体及四大经济区的消费环境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伴随消费环境发展水平分散化特点及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的现象。从障碍因素诊断结果来看,物流设施(X9)、国外消费文化辐射情况(X16)、企业创新(X12)、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X6)、科技发展力度(X11)是障碍度最高的影响因子。在五大消费子系统中,消费基础设施环境是影响消费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子系统。 6.2 建议 第一,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完善消费政策制度环境。推进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立法,让广大人民群众“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逐步达到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目的。 第二,制定差异化消费环境发展战略,推进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政府作用,实施促消费专项投资政策,将资金用于支持落后地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升级项目。稳步推进各地区重点商贸区物流设施建设,强化各大消费中心硬件功能衔接。 第三,加大对企业创新财政支持力度,拓宽消费供给环境空间。从需求出发,以需求促供给,始终坚持将居民消费需求与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大对自主创新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强化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第四,结合国内外经验优化宣传,传播国内新型消费文化。具体分析消费者个人差异和群体区别,进行消费定位和消费者聚合。注重“衣食住行”重点产品的品牌文化价值与消费者体验感,满足消费者主要需求,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消费文化。 [参考文献] [1] 李佼瑞,高杰,王佐仁.消费环境指数(CEI)编制研究——以陕西省12个地市为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8,33(9):8-17. [2] 李栋,李爽,高杰.基于空间效应的陕西消费环境差异性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9,32(5):113-119. [3] 李栋,李爽,范宇鹏.基于线上评论的区域消费环境放心度与空间特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36(4):118-128. [4] 张若月.“新基建”背景下互联网发展与消费环境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22(20):53-56. [5] 甘水玲,张效莉.沿海城市滨海旅游消费环境的评价研究——以东海区三省一市的八个沿海城市为例[J].海洋经济,2018,8(4):33-50. [6] 白桦.消费环境、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协调性统计测度研究[J].中国商论,2019(24):81-82. [7] 陈翀.消费环境对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动态面板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0(15):37-40. [8] 欧阳鹏,姜霞,解妍.消费环境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21(1):31-35. [9] 叶胥,杨荷,毛中根.居民消费环境:指数测度、区域差异与政策启示[J].财经科学,2021(5):77-88. [10] 沈实,张宏宇.我国居民消费环境指数的时空演化特征演变及影响因素[J].商业经济研究,2023(5):58-62. [11] 龙少波,李洁雨,左渝兰.我国居民消费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测度[J].改革,2023(4):81-98. [12] 白彩全,黄芽保,宋伟轩,等.省域金融集聚与生态效率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9):1-7. [13] 杨骞,王珏,李超,等.中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10):21-37. [14] 张莹,何旺,张卓群.中国居民消费支出区域差异的演变特征——基于Dagum基尼系数分解和Kernel核密度估计的实证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36(7):66-76. [15] 章印,王永瑜.中国居民消费潜力测度、区域差异分解及动态演进[J].统计与决策,2023,39(17):52-57. [收稿日期] 2023-10-20 [作者简介] 李国柱(1971- ),男,博士,河北地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统计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