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与实践”活动“共同体”的建构与运行

2024-07-01张大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运行共同体

[摘  要] “共同体”是一种兼具社会属性和教育属性的组织,具有平等性、共生性、生成性的特质。在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基于“共同体”的互惠学习、共享学习视角,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建构成为学习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实践的“共同体”、专业的“共同体”等。教师以“共同体”为单位进行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综合与实践;“共同体”建构;“共同体”运行

“共同体”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群体、团体。教学具有社会学的属性,将“共同体”理论应用于教学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合作学习、互动学习。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建构“共同体”、运行“共同体”,有助于学生的深度探究、深度实践。学生基于“共同体”开展互惠学习、共享学习,能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共同体”是一种科学的活动方式,也是一种科学的组织方式。教师以“共同体”为单位进行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养等。

一、“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共同体”的概念

“共同体”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英国学者齐格蒙特·鲍曼的《共同体》一书曾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教育学领域,研究“共同体”并建构“学习共同体”概念的是日本学者佐藤学,他认为“学习共同体”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方式、学习团体”。显然,在佐藤学的眼中,“共同体”是一个名词,也是一个动词。“共同体”具有如下性质:

1. 平等性

“共同体”不同于官方的、权威的正式组织,它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是一种自愿建构的团体。“共同体”的建构、运行不仅依靠指令,更依靠情感的维系。“共同体”成员之间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关系,“共同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着学生的对话、互动与交往。比如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的教学中,“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组织、分工明确、有序。基于“共同体”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不能让少数学生“唱独角戏”,更不能让少数学生有“话语霸权”。每一位学生都应积极履行“共同体”之中的职责,都要完成“共同体”学习的使命。只有这样,“综合与实践”活动才能有序开展。

2. 共生性

齐格蒙特·鲍曼认为,“共同体”一直是一个象征着互助、和谐和相互信任的褒义词,其本质传递着一种安全的、愉悦的、令人神往的满足感。“共同体”决定了“共同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归属感。在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建构、运行“共同体”,就是要让师生、生生彼此互相合作、支持,彼此相互信任、信赖。在“一亿有多大”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感”,这是“知识性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猜想、实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认同与自我完整,这是“情感性要求”“生命性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只有积极的、自我认同的“共同体”,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

3. 生成性

“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因此,基于“共同体”的“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往往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动态生成。相较于数学教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突出“动态生成”。比如在“一亿有多大”这一部分内容的活动中,笔者一开始仅设计了三四个活动。但伴随着学生研讨、互动的深入,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有新的想法生成,不断有新的主题生成,在活动结束时诞生了很多关于“一亿有多大”的“微课题”研究。这些“微课题”研究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一亿”这样的一个“大数”的认识,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发掘了学生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佐藤学认为,“共同体”追求的是一种活动式、合作式、反思式的学习,是建立一种“相互倾听的教室”。在“综合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建构、运行“共同体”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则,并且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共同体”真正发挥功能、作用,从而让“综合与实践”活动焕发生命的活力。

二、“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共同体”的建构

“共同体”的建构有着自身的原则,它强调上述的平等性、共生性和生成性。“共同体”作为一种系统,是“教学建构的产物”。“共同体”是一种组织(不仅是一种学习组织,还是一种社会组织),因而“共同体”不仅是“教学建构的产物”,还能助推教师的教学建构。那么,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如何建构“共同体”呢?

1. 建立“共同愿景”

“愿景”是“共同体”的总体性、集体性的奋斗目标。只有拥有明晰的愿景,才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将学生群体组织成一个“共同体”。在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只有确定了研究主题,学生才会确定学习目标,进而形成活动的愿景。实践证明,具有“共同愿景”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不是教师“钦定”的,而是学生自主发现、建构的结果。只有这样,主题才具有一种愿景的意义。愿景才能召集、召唤学生投入“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过程之中。比如“一亿有多大”综合与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多位数”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对“大数”产生了浓厚研究兴趣的基础上诞生的。有的学生借助互联网既认识了常见的“个十百千”等数位、计数单位,还认识了“兆京垓”等计数单位、数位等,一直到“古戈尔”。看到学生的兴致这么高,笔者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兴趣等,开发设计了“一亿有多大”这样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有了研究的主题,笔者从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要求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共同愿景”,比如“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联系生活中的一亿数量,感受大数目的大小”等。

2. 建设“学习团队”

对于学生来说,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是同质性分组,也可以是异质性分组,一般采用异质性分组。异质性分组可以采用“显性分组”和“隐性分组”两种形式。一般而言,为观照学生的学习自尊、自信,采用“隐性的异质性分组”形式。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要完善学生的分工,确定团队的“领头雁”。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确定学习团队的建构原则,比如发言守则、倾听守则、语言守则、合作守则等。比如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一亿有多大”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明确分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让每一个学生在团队活动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分工过程中,教师要观照每一位学生的优势特质:比如,谁更擅长于操作,谁更擅长于记录,谁更擅长于计算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又是学习“共同体”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在“共同体”中,成员之间既相互帮助、合作,又相互监督、督促,从而让彼此能抱团发展。

3. 建构“学习资源”

“共同体”不仅是学习的团体,更是研究的团体、实践的团体。在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设计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引导学生发掘学习资源,为“综合与实践”活动探索奠定基础。研究方案不仅事关研究资源的发掘,还事关学生学习方法的确定。研究方案与研究资源、方法的确定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一亿有多大”这一课题研究方案的设计中,笔者确定了这样的研究步骤:(1)1亿张A4纸有多厚(高度);(2)1亿枚一元硬币有多高(长度);(3)1亿滴水有多少升(体积);(4)1亿秒时间有多长(时间);(5)1亿粒大米有多重(质量)等。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案,笔者引导学生确定研究方法,如“测量法”“以小见大法”“以少推多法”等;引导学生确定研究的资源、素材等,让学生准备“A4纸”“滴管”“秒表”“天平”等相关的实验材料。教师通过设计研究方案、驱动研究方法、发掘学习资源等,引导学生学习“会生长”“带得走”的数学。

“共同体”的建构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础。在一个“共同体”中,尽管学生的分工不同,但是彼此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体”有共同的愿景,有明晰的分工,有良好的研究实践方案等。在活动过程中,每一个成员都要认同“共同体”的愿景、取向。只有相互合作、互动、沟通,才能让学生彼此取长补短,才能让学生分享“共同体”愿景实现的喜悦。

三、“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共同体”的运行

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数学认知从“现实发展区”经由“最近发展区”迈向“可能发展区”。在“共同体”的运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重点内容,突破学习难点内容,提升学生学习的整体性效能。通过“共同体”的运行,能让学生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真正发生、深度发生。

1. 引导学生“预学”

基于“共同体”的学习,不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群体学习,而是要建立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互学”“研学”“共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赋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空、学习权利等,引导学生自主性、自能性地“预学”,“预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个体性学习潜质、潜能。只有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潜质、潜能,才能有效建构“共同体”。在“一亿有多大”的“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主量一量100张A4纸的厚度,让学生用天平称一称100粒米、200粒米等,让学生用量杯量一量100滴水的体积等。通过这样的预习,能丰富、深化学生对各种量的感受、体验,为学生计算、推理“一亿有多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引导学生“共学”

在学生自主“预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充分发挥“共同体”的作用,让学生在“共同体”内进行互动、交流,在“共同体”间进行互动、交流。对话、交流是“共同体”存在的主要价值,只有通过“对话与交流”才能彰显“共同体”的功能、作用。在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想:1亿个小朋友手拉手有多长?能围绕地球绕1圈吗?1亿粒大米能将教室堆满吗?学校的教学楼造价是300万,1亿元人民币能建造多少幢教学楼?1亿张A4纸摞起来有教学楼高吗?这样,引导学生在自主实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共同体”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一方面能让学生的实验数据得到分享,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一亿有多大”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共同体”成员测量的数据的平均数,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统计学”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意义。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应用等全过程。围绕相关内容,一个小小的“共同体”可以深入研究一个问题。在“共学”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将“共同体”研讨的结果进行记录,比如“10张A4纸有多高”“100张A4纸有多高”“200张A4纸有多高”。在“共同体”研讨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撰写小报告、小论文等。

3. 引导学生拓学

“综合与实践”活动要向生活延伸、拓展。在教学“一亿有多大”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时,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对“一亿”这样的一个大数据有“具体化的数据”,如“1亿张纸堆积起来有1万米高”,学生还是不能形成扎实的表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生活中的物体,比如“1万米有多少个学校的教学楼高”“1万米有多少个电线杆高”“1万米比全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等,学生就能对“1亿张纸的高度”形成切身的感受、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题报告”“实验结果”“小论文”等形式来展现“共同体”的“综合与实践”活动成果。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渗透、融入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方式,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化为简单的问题,比如“一亿有多大”可以转化为“一百有多大”“一千有多大”等。为了引导学生更为有效地感受、体验“一亿有多大”,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活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课堂走向课外,比如引导学生探究“1亿本书紧挨着铺开,能铺多少个篮球场”“1亿辆小轿车首尾相连,有多少公里长”等。这样的有关“一亿有多大”的课题拓展、延伸,能深化学生的认知,深化学生对“一亿有多大”的感受与体验。

预学、共学和拓学是学生基于“共同体”组织而开展学习的一种方式。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着重培育学生的“数学的眼光”和“数学的思维”,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照生活、用“数学的思维”去考量生活。在“共同体”中进行“综合与实践”活动,不能排除每一位成员,而应调动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应当努力形成一种“和而不同”的“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集体,是一个小小的“微型社会”。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质。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建构“共同体”、运行“共同体”,不仅是课堂、教学具有社会属性的表现,同样也契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特质、实践特质、综合特质。建构、运行“共同体”,不仅要求“共同体”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共同体”,而且要求“共同体”成为学习性的“共同体”、研究性的“共同体”、实践性的“共同体”、专业性的“共同体”等。

作者简介:张大江(1981—),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综合与实践运行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探究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中发展型思想
让“综合与实践”活动“活”起来
浅谈输配电线路运行与维护管理措施
秦山第二核电厂电气厂房冷冻水系统(DEL)运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