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体验,自然呼出,自然发展
2024-07-01施亮
[摘 要] 数感的自然发展标志着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培养学生数感,应从适切的情境展开,让学生经历自然体验的过程;应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的数感自然呼出;在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数感的自然发展。
[关键词] 数感;核心素养;视角
培养学生的数感十分重要,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何谓数感?数感就是对数、运算以及应用的一般性感知与理解,这样的感知与理解可以助力学生快速准确地做出数学判断。这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策略,因此,数感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数学素养。笔者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阐述培养数感的教学策略,以飨读者。
一、从适切的情境展开,让学生经历自然体验的过程
无论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数,还是回归到现实去理解数,或是借助运算工具去解决问题,学生形成数感都需要经历自然体验的过程,需要在数学思考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想要让学生亲历自然体验的过程,教师就需要从适切的情境展开,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动中自然体验数感。
案例1 20以内数的认识
学生学习“20以内的数”要以“10以内的数”的认知为前提。在“10以内的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助力学生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为其后续学习10到20各数奠定基础。事实上,对于本节课的教学,“10的认识”不仅是教学重点,还是教学难点。教师唯有突破这一重难点,才能使学生后续学习11到20各数时能水到渠成地将“10”看作一个计数单位,从而认识到11到20各数均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更重要的是可以助力学生清晰感知数位。基于以上思考,笔者从具体学情出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图中是什么?(课件出示图1)
生1:铅笔。
师:请1名学生一支一支地数,一共有几支铅笔?(学生争先恐后地尝试,得出结果“10支”)
师:现在我们将这10支铅笔捆成1捆,这1捆有几支铅笔?(教师边解说边课件演示,如图1)
生(齐声答):10支。
师:现在图中是什么?(课件出示图2)
生2:卷纸。
师:请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有几个卷纸?(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要尝试,得出结果“10个”)
师:现在我们将这10个卷纸装1袋,这1袋有几个卷纸?(教师边解说边课件演示,如图2)
生(齐声答):10个。
师:再回到图1所示的铅笔图,左边的铅笔我们是一支一支地数的,有几个一?
生(齐声答):10个一。
师:右边的这1捆是10支,也就是几个十?
生(齐声答):1个十。
师:左边和右边的铅笔数量是否相等?
生(齐声答):相等。
师:这里横线上可以怎么填?(课件出示问题:10个一 1个十)
生(齐声答):可以填“是”。
以上案例中,教师用直观的铅笔和卷纸引导学生揭示“10个一是1个十”的本质,让学生感受其中数学化与抽象化的过程,回到生活去理解和认识“20以内的数”。实践证明,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在后续认识11到20时,借助小棒、计算器等辅助工具,其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这里正是由于有了熟悉物品的呈现,有了一系列活动的引导,才能让学生自然而然地透过熟悉的物品看到了数的本质,促进了数感的逐步形成,进而培养了核心素养。
二、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的数感自然呼出
学生数感的自然形成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不可分割的。教师要联系学生身边的事物,设计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解决问题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感受数的意义,切实体会数在表达与交流中的价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接触实际问题,体验自主表达理解、个性化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数感的呼出自然而顺畅。
案例2 10000以内的数
事实上,“10000以内的数”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过大,学生缺乏直接经验。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做手脚”。笔者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了探究环节,旨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师:先让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视频。(教师播放视频:一天,“小学数学报”走到了珠穆朗玛峰的脚下,雄赳赳、气昂昂地对珠穆朗玛峰说:“珠峰小弟,想不想和我比一比谁高?”珠穆朗玛峰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道:“自然是我高!”“小数报”神秘一笑:“那可不一定!”)
师:你们觉得它们谁更高?(学生给出观点珠穆朗玛峰高)
师:一定是吗?
生1: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4.43米,一张小数报无论怎么摆放也无法超过1米。
生2:可以将很多很多的小数报叠起来,再和“珠峰小弟”去比。
师:哇,你居然替“小数报”想到这么好的方法。事实上,我们无须很多很多张报纸,只需要将一张小数报对折很多次就可以了。(学生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
师:看来你们是不太相信。一张报纸的厚度约1毫米,我们将它对折一次后高度是多少?
生3:2毫米。
师:继续对折,折多少次后报纸的厚度能超过“珠峰小弟”的高度?下面请每个小组合作学习,算一算到底需要折几次。(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生4:对折10次就已经有1024毫米了。
生5:是啊,大约1米了。
生6:当对折到23次时,这张小数报已经高8388米了。
师:再对折一次呢?
生7:那就超过珠峰小弟的高度了,难怪叫它“珠峰小弟”……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合作学习为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以上案例中,教师将教学智慧深藏于课堂,将学生数感的培养渗透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获得良好的数感体验,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自然呼出数感。
三、在应用与拓展的过程中促进数感的自然发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让学生数感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通过应用拓展的过程自然地把教学引向深处,使学生数感的发展浑然天成。
案例3 分数除法
教师要自然地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应用与拓展中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基于此,笔者在应用拓展环节设计了一个问题:编1个中国结需要使用米的彩绳,用2米长的彩绳去编中国结,可以编几个?
师:谁能列出算式?
生1:2÷。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自主探究算法,看一看谁想出的算法多?思考这个算法的依据是什么?又有什么优势?哪些算法具有普遍意义?
……
以上案例中,教师在应用拓展环节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创造算法。学生在问题引导下,有的运用转化法,有的通过联想,有的采用画图的方式,有的从除法意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关系、倒数意义等方向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应用和拓展的过程中发展了数感,同时优化了思维品质。
总之,学生数感形成的过程是长期的,数感的发展是渐进式的。教师要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让数感的发展成为学生自主思维的结果,自然地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数感培养之中。
作者简介:施亮(2002—),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