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推理意识 培育时间量感
2024-07-01金文钦白雷
金文钦 白雷
[摘 要] 在“时间在哪里”主题活动教学中,教师借助常见的生活情境,将时间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相联系,通过推理与反思,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时间的认读、理解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的动态联系和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发展时间量感,感受度量原理的一致性。
[关键词] 主题活动;时间量感;综合与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将时、分、秒的相关教学内容纳入综合与实践(第一学段)领域,建议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开展教学。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发展学生综合素养为导向,笔者架设了“如何以基础知识为契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课例结构。
笔者从单元整合的视角出发,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为主线,让学生浸润在“小红去上学”的真实主题实践情境中,在“认时间、说时间、画时间、算时间”的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结构化地巩固时间的认读、经过时间的计算等知识;借助形式多样的操作体验,激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可看见、可触摸、可理解的活动,有效发展学生的时间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一、教学案例赏析
本活动以生活中常见的“早晨起床去上学”的情境为依托,提出驱动性的问题,设计系列富含推理分析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不断思考、辩证和联系,从而推进整个活动的开展。
1. 活动一:创设情境,推理排序
(1)直面时钟,回忆知识
教师出示钟面,时间指向1:30。
师:你们对时钟有哪些认识?现在是几时几分,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2)依托经验,合理辨析
师:这是小红的早晨(出示图1),仔细观察,她早上都干了哪些事情?
在学生识别图文信息后,教师出示四幅钟面(如图2),包含完整钟面和残缺钟面。
师:与小红的早上所做的事情相对应的时间是这四幅钟面,但是钟面的顺序被打乱了,而且有的钟面上缺失时针或分针,请仔细观察思考,你能帮忙整理每幅图所对应的钟面吗?
出示活动要求,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①想一想:请先根据文字信息,想一想每幅图该对应哪个钟面?
②摆一摆:请排一排四个时钟的先后顺序,摆在每幅图的下面。
③说一说:完成任务后,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依托四幅顺序被打乱的钟面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辨,调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知识经验进行合情推理,进而确定一一对应的关系,为后续的“画钟面”“计算经过时间”等环节的学习提供了素材。
2. 活动二:推理辨析,建立对应关系
教师展示学生排序后的正例和错例作品,集中研讨三个问题。
(1)你是怎样确定“整时起床刷牙”这幅图所对应的钟面?
(2)你是怎样确定“8:30到校上课”这幅图所对应的钟面?
(3)你是怎样确定第一幅与第四幅钟面的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解读不同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寻找图文信息与钟面要素之间的关联,经历正例和错例的推理辨析,感悟生活事件与时间的逻辑联系,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
3. 活动三:基于时间,完善钟面
让学生根据图文中的信息,将残缺钟面的时针或分针补充完整。
师:根据图片的信息,你们能找出“7时整”和“8:30”这两幅钟面上的分针所指向的位置吗?
师:同学们很不错,能快速、准确地指出两幅图中分针所指的方向。剩下这幅7时45分的钟面缺少时针,请在钟面上画出时针的位置。
活动要求:
①想一想:7:45的这个钟面分针已经有了,时针应该指向哪里?
②画一画:请用直尺画出时针指向的位置。
③说一说: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依次展示学生的作品(如图3),让学生进行评定辨析:①号作品时针应较短、较粗;②号作品时针不是指向7;③号作品时针不是指向8;④号作品时针指向7与8之间,并且更偏向8。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在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不断辨析、修正,巩固时针较粗、较短的知识,并通过动画直观感受时针与分针的联动关系,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4. 活动四:借助直观,掌握算法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不仅调整好四幅钟面的先后顺序(如图4),而且还调整了四幅钟面时针与分针的正确位置。根据图中蕴含的信息,你们能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问题1:小红刷牙花了多长时间?
师:你们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1:有4大格,每格5分钟,4×5=20分钟;
生2:7时整时开始计算,到7时20分,就是经过20分钟。
师:从整时开始计算经过时间,比较方便计算出来。
问题2:小红吃早饭花了多长时间?
活动要求:
①想一想:吃早饭花费的时间该怎样算出来?
②写一写:请写出你的计算方法。
③说一说:完成后和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展示学生作品,在研讨后通过PPT展示动画过程。
师:请同学们解读大家的作品。
生3:我是用数大格子的方法,这里从4到9一共有5大格,所以是25分钟。
生4:都是7时多,所以用45减去20就是经过的25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方法的解读和沟通,让学生深刻理解“求经过时间”的核心本质为25个1分钟,渗透单位度量意识。将钟面刻度化曲为直,让学生感受所经过的时间为25个计量单位,从而感悟时间的度量与其他度量原理的一致性。
问题3:小红去学校的路上花了多长时间?
活动要求:
①试一试: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②画一画:结合算式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③说一说:和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展示学生作品(图5),在研讨后通过PPT展示动画过程。
师:请分别来解读同学们的作品。
生5:我还是用数大格子的方法,一共有9大格,所以是5×9=45分钟。
生6:9到12是3大格,12到6是6大格,一共有9大格,所以是45分钟。
生7:我是以8时为一个分界点分成两段,7:45到8:00是15分钟,8:00到8:30是30分钟,所以15+30=45分钟。
设计意图:“跨小时求经过时间”是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沟通不同算式与图画,进一步内化计算方法,感受不同情境下计算方法的一致性;让学生通过化曲为直后钟面时间轴的再运用,进一步感受度量原理的一致性。
二、案例解读与思考
以上案例片段是在单元整合视角下设计的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学生运用“时间”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这样的设计充分呈现了综合与实践课例的理念、目标、教学方式等变化。
1. 由零散到综合:在真实情境中串联学习任务
传统教学中,“时间”的知识分散在一年级上下册和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之中,部分教师缺乏“瞻前顾后”的单元整体视角,遵循教材编排体系开展单一课时教学,忽视知识之间的结构关联,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无法融入学生的生活,无法实现学生对时间量感的深度理解。本次主题式活动通过一个真实的情境,利用残缺的钟面这一学习素材,将生活中的事件与时刻建立对应联系,有效串联起钟面时间的认读、时间顺序的推理、经过时间的计算等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钟面时间与指针位置之间的联动关系搭建学习的知识链,让学生感悟时间与过程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借助钟面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形成对时间长短的量感,感受度量原理的一致性。学生一步步地开展综合实践学习,使得在任务串引导下的学习过程严谨、连贯、真实、有效。
2. 由模糊到清晰:在对比辨析中厘清度量本质
从度量工具上来说,时间的度量工具主要是钟表,不像直尺、量筒等工具可以直接读取度量数据,它的度量值需要从时针和分针两个不同维度综合读取,增加了学生认知的难度。在本次主题活动中,教师没有安排大量知识技能的反复练习,而是让学生经历真实情境下的对比、判断、选择等活动,通过大量学生的作品,在“对与错、数与形、曲与直”的对比中,判断残缺钟面上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凸显数学概念的核心本质,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而更加凸显度量的本质。
为了让教学结构更加清晰,更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笔者对“时间在哪里”的主题学习进行了详细的分解设计,通过以不同的主题活动作为子任务,形成“时间在哪里”5个课时的单元整体内容(如表1)。
3. 由静态到动态:在多元体验中激活度量思维
在前测中发现,学生对已显示分针和时针钟面的认读掌握得不错,并且对静态的钟表图单凭观察和记忆就能识记,但是囿于经验判断,无法真正理解“时间”的关联本质,无法发散思维。
本次活动中,笔者坚持儿童立场,变“接受式”为“亲历式”,引导学生沉浸在可视化的体验氛围中,亲身经历知识发生、生长、形成的过程,洞悉时针和分针转动背后的道理。教师基于学情精心设计多元的体验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让静态的钟表动态化,让时针、分针的运动轨迹从隐性变为显性,从“量”的视角厘清时和分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时针、分针联动的印象,激活学生时间度量的深度思维。学生在实际情境和真实问题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能形成初步的时间量感。整节课以真实且有意义的主题情境为载体,串联了有效的学习活动,从而达成培养学生量感、推理意识、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的目标(如图6)。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时间在哪里”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各种主题活动、项目活动来达成目标,要掌握设计主题活动的方法,多角度设计关键活动,在关键活动的重点环节处发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金文钦(1978—)男,浙江温州人,本科学历,正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曾获浙江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名教师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