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6-12-29陈雄雁
陈雄雁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把“培养实践意识,创设实践情境,开展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教育的始终。综合实践这门学科课程正是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而生,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那么如何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生活经验;应用意识;实践能力
综合与实践应用是《数学课程标准》一个新增的内容领域。既不是新课,也不是复习课,更不是单纯性的巩固练习课。“综合与实践”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不少教师对此领域存在困惑。在综合与实践课中,以“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现象还存在,学生的学习空间狭小,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灵活应用综合与实践题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从生活实际中引入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本身就是融为一体的。
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营养午餐》时,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感受吃饭中的学问,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引入。比如学校每天都要设计好菜谱,为什么这么设计?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吃饭中的学问,产生学习需求。
二、贯彻实践观点,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实践兴趣
“兴趣可以提供无穷的学习的动力。”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实践应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研究性的实践,特别强调尊重主体。尊重主体,就要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时,让学生观看缺水的视频,看到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呢?那今天我们来开展“节约用水”的实践活动。通过课件展示各种缺水画面,学生体会到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的人们的艰辛,引起学生对缺水问题的震撼。有了这种感情积淀,下面的数学活动也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2.加强操作,增强实践意识
综合与实践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给予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的操作,从感受中获得正确认知。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时,需要学生尝试实际测量、研究自行车行进的原理、研究行进过程中脚踏带动前齿轮转动,通过链条带动后齿轮转动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发对前、后齿轮与转数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这些过程的经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3.加强引导,交给实践方法
学生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还需要引导它们会动脑去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怎样少走弯路,灵活地选择操作方法,有所创造地去操作。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小设计师”时,为了减少学生在设计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有层次地让学生经历“学习-模仿-创造-再创造”的过程。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案,了解一些美丽的图案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得到的;然后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图形,运用所学习的图形运动的知识,在正方形中贴出自己喜爱的图案;接着由学生在正方形中自己设计图案;最后让学生将设计得一样的图案拼在一起,从多种视角认识图形的运动。
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内容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模拟学习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外延伸。课后让学生多做有创意的实践作业,如操作小实验,操作小实验是指为了直观、深刻认识新事物、新知识,而进行动手做实验、观察与记录、研讨与分析、结论和陈述等的实验操作活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节约用水》后,让学生设计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或手抄报作业。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还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动手操作,让数学课堂开放起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通过综合实践课教学,让学生自主设计、自己动手、充分讨论、认真总结,亲历活动过程,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完全自主的探索体验中,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以良好的心境主动地去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