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词义演变
2024-06-30王江君
王江君
“文章”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后又泛指作品。然“文章”一词历史悠久,意义众多,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文章”一词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献古籍以及大型字(辞)书中,但关于它的词义系统和词义流变研究,鲜有人提及,甚至在梳理其词义系统时会经常忽略“文章”一词的一些重要义项。
因而,笔者结合CCL语料库以及各时代的代表性文献,对“文章”的词义系统进行全面梳理,并尝试从历时角度探讨“文章”的演变路径和演变机制。
一、“文章”的本义及成词理据
“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国语》《墨子》《左传》《吕氏春秋》《礼记》等先秦文献中。结合文献例证,“文章”一词在先秦文献的词义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服物昭庸,采饰显明,文章比象,周旋序顺,容貌有崇,威仪有则。《国语》
(2)是月也,命妇官染采,黼黻文章。《吕氏春秋》
(3)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 文采《左传》
(4)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左传》
(5)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论语》
(6)南见晏子于齐,言有文章。 《晏子春秋》
(7)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礼记》
(8)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 《韩非子》
例(1)(2)(3)(4)根据句意可知,“文章”在此处表示纹理义。例(1)《国语集解》解释为:“庸,功也。冕服旗章所以昭其功,五采之饰所以显明德也。”例(2)“黼黻文章”中的“黼”指半黑半白的花纹,“黻”指半黑半青的花纹,因此,黼黻一词是指古代礼服上刺绣的花纹,文章与黼黻并列,在这里也表示纹理义。例(3)和例(4)中的“文章”,杜预解释为车服旌旗。结合古注,(1)(2)“纹理”义较明显,至于例(3)(4)中,杜预将其解释为车服旌旗,是因为车服和旌旗上绘有图纹,这里是将“纹理”义指向具体的事物,词义由抽象转向具象,但归根结底,“车服旌旗”还是从纹理义演化而来的。例(5)与例(7)表示礼乐法度,“夫子之文章”中的文章为“孔子传授的诗书礼乐等”,“考文章”指的是国家礼法制度。例(6)与例(8)表示文辞或文采。以上例证可以将文章的词义分为三类:纹理;礼乐法度;文辞文采。
复音化现象是汉语史发展的必然路径。“文章”作为复音词,要分析其本义及成词理据必须要从结构入手。王云路曾说:“分析复音词结构,要综合语言的各个要素,从语素意义、语法关系、字形关系等语言内部入手;从社会生活、民俗习惯等语言外部看成词理据。” [1]因而,我们从“文章”的语言内部和外部来分析其成词过程。
“文”的甲骨文字形为,像相互交错的纹理。许慎《说文解字》释义“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无分切”,这里的“错画”是指线条与色彩的交错。许慎对“文”的解释源于《周易》,《易·系辞》
曰“物相杂故曰文”。根据错画义,“文”又引申为花纹、纹理等义项。“章”的甲骨文字形不可考,其金文字形为,从辛从田,表示在方形或圆形截面上刻上醒目的图文。《说文解字》:“章,乐竟也,从音从十。”《说文解字注》:“章,乐竟为一章,歌所止曰章,从音从十。会意,诸良切,十部。十,数之终也。” [2]这里认为“章”从音从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指音乐的一曲,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乐章”,《周礼·曲礼》“读乐章”,孔颖达疏“谓乐书之篇章”。《说文解字》对“章”的解释恐难以信服,因为《说文解字》立足于篆文,从篆文字体解释字义,因而出现了“立早说”和“音十说”。我们从金文字体看“章”,似乎与刻画的图文有关,所以《书·皋陶谟》有“五服五章哉”,它与“采”有关。所以“章”的本义及引申路径为:①刻画的显眼、醒目的图文徽标(本义);②花纹,纹理;③乐曲的段落;④文章或乐曲的一篇。综合分析,从“文”与“章”的字形剖析来看,它们二者最初都可表示事物的纹理,这两个词经复音化影响,形成一个线性组合。因而,“文章”最初始的意义应该是“错杂的色彩或花纹”,这与两语素的意义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文章”的成词理据,可解释如下:
关于是否成词的问题,我们一般从其语义标准、语法标准以及频次标准等综合考量。首先从“文”与“章”的语源来探究其各自的词义,“文”甲骨文字形象呈纹理纵横交错的形态,表示事物错综造成的纹理和形象。从语源关系看,“文”是“纹”的本字,《说文解字注》:“纹”者,“文”之俗字。另外,“彣”与“文”也有源流关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彣,经传皆以文为之” [3],“彣”的本义是错综驳杂的色彩,算是“文”在文章、色彩义上的分化字,通过上述例证分析可知,“文”主要表示纹理义。以下是由“文”组成的复音词,均表示纹理义,例如文身、文锦,为偏正结构。“章”从金文形体看,是由带刻柄的刻刀和纵横刻画的圆圈构成的,表示刻画的醒目图文徽标,古语同“彰”,又引申为纹理、花纹。本文梳理了“文章”在典籍里出现的最早用例,表示“纹理”之义,这时的“文章”并非词,而是属于并列结构的短语。董秀芳认为“短语意义可以通过语素义加以推断,但是词义并不能直接从语素义加以推知”。反观“文章”,它的意义来自其语素义的叠加,且内部结构松散,语音有停顿。但到先秦后期,文献典籍中有关“文章”的词义,出现了“礼乐制度”“文辞文采”等义,它们的意义并非语素义的叠加,而是从本义抽象出来的意义。从语法层面讲,“文章”最开始结合度很松散,两语素甚至可以单独拿来使用,但到了汉魏时期,受复音化趋势的影响,“文章”的结合度就非常紧密了。从频次来看,“文章”自产生以来,便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基本在每个时代都有用例,且形成了词义丰富的系统。
二、“文章”的词义系统
(一)先秦词义的沿用与发展
根据文献检索,先秦时期,“文章”共有四项词义:①纹理;②车服旌旗;③礼乐制度;④文辞文采。
“纹理”义在先秦文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汉代仍有沿用,例如《淮南子》中:“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 [4]这里的“文章”与“钟鼓”对举,该句意思为“这就像没有耳朵却想调节钟鼓,没有眼睛而想欣赏文彩(纹理)”,魏晋南北朝之后“纹理”义甚少使用。[5]“车服旌旗”主要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它是①的引申义,因为在古代社会常用采饰区别尊卑贵贱,所以花纹(纹理)的样式可以不同程度地体现社会等级。例如《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镂、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6]这里将“文章”释义为车服旌旗,是因为古代的车服旌旗是用不同的彩饰纹理制作的,因此用泛化的纹理来表示具象的事物。“礼乐制度”这一义项,先秦时期仅在《礼记》与《论语》里出现过,使用频率不多。“文辞文采”义在先秦的用例也不多,不过后世经常被使用,例如《史记·儒林列传序》中的“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这里的“文章”是指文辞。“文辞文采”这一意义在词义引申方面,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很多词义也是从此处引申出来的。
(二)汉魏隋唐时期“文章”的常见义
汉魏时期,“文章”的“纹理义”与专指“车服旌旗”之义仍有沿用,但数量较先秦时期有所减少。汉魏六朝时,“文辞文采”这一意义被广泛使用,且引申出了其他义项。
1.独立成篇的文字或文辞(言辞)
“文”在词义引申中可以表示记录语言的符号,进而又引申出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或与之相关的。“章”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为“乐曲的结束,即乐章”,进而引申为篇章,所以“文章”可以表示为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举例如下:
(9)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10)文章之美,得之天然,好学不倦。
该词义在汉魏六朝乃至隋唐时期,均大量使用。例(9)“文章”在此处表示“文字”。例(10)中的“文章之美”等表示言论文辞优美典雅,尤其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此义最常见。
2.才学
“文章”还可以用来表示人的才学,意义在汉代就已使用,一直沿用至唐宋。举例如下:
(11)祖尚,字元甫,有文章机见,吴中书郎。《全梁文》
(12)时僧云辨,能俗讲,有文章,敏于应对。
以上例子,均是指人有才学,这个意义与“文”有很大关系。因为金文的“文”字,义符从心,所以文与人的品德、心情有关,因而后世的“文治”“文化”“文教”等都与美德有关,“才学”之义便是取“文”的品德义。
(三)唐代以后“文章”产生的新义
唐代以后,“文章”仍延续“文辞或文字”的意义,且使用频率较为频繁。然而在此义的基础上,又衍生出了其他的意义。
1.文学作品或著作
此义在唐代文学作品里,未见用例。然而,北宋时期初见例证。“作品与著作”义从源流来看,是从“文辞文字”发展而来的。
(13)欲以文章成名于后世,乃作《大玄》以综天、地、人之道。
(14)涿郡崔琦以文章为冀所善,琦作《外戚箴》《白鹄赋》以风,冀怒。
以上两例,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文章”可以理解为“独立成篇的文字”;二是理解为文学作品或著作。因为从以上用例来看,后面紧跟《大玄》《白鹄赋》等篇章,在这里认为“文章”表示文学作品也不为过。总之,可以看到在宋代时,“作品与著作”义的用法已初见端倪,并在明清时期经常出现。且《汉语大词典》给的例证是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可见文章也可以指文学作品。
2.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
此义出现在清代。
(15)《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 [8]
3.主意或点子
此义最早出现在清代,例如《吕梁英雄传》第二回:“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 [9]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未收录,但提到了“文章”可以指做事的方法或计划。
三、结语
汉语史上很多复音词出现的时间早,义项多,但在研究时无法准确地梳理其演变轨迹和词义系统。以“文章”为例,探讨复音词的词义与演变路径和机制,首先要确定复音词的义项,可以依据古籍和语料库对其进行时间序列的词义梳理,然后将各义项联系起来,找出词义的源流变化,词义系统并非简单的线性组合,所以需要对其综合研究。
注释:
〔1〕王云路.试论复音词的结构关系与成词理据[J].古汉语研究,2013(4):51-59;96.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刘安著,陈广忠译注.淮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后世仅见几例,如(宋)梅尧臣《赋孔雀送魏生》诗:“一身粲烂文章多,引声笙竽奈远何。”(清)纳兰性德《五色蝴蝶赋》:“矧彩翼之有斐兮,备文章之自然。”徐迟《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生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
〔6〕高尚举校注.孔子家语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21.
〔7〕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8〕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