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实施三字诀:“准”“实”“明”
2024-06-30周海燕
周海燕
2022年版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旨在以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所需的基本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有力地克服了传统教学碎片化以及去生活化的弊端。
一个优质的学习任务,应该具有向心力、驱动力、整合力和发展力。(李竹平《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师应引领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在主题情境的召唤下,积极主动地投入连贯的实践活动,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形成迁移运用的能力。
笔者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的策略。
一、精“准”定位,任务设置遵循概念理解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舐犊之情”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为语文要素,选编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从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爱的深沉无私。口语交际“父母之爱”、习作“我想对您说”,意在让学生正确理解父母之爱。语文园地的内容紧扣单元主题,要求学生进一步体会场景、细节的作用并学会运用,体会课文结尾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写话,并背诵修身养德的名言。
纵观本单元语文要素和教材编排,可以很明晰地提炼出本单元的核心教学要点——理解场景、细节在感情表达中的作用,并且能够尝试运用。从中可以提取单元大概念:文学作品依托场景和细节来凸显主题、表达情感。基于课标理念,我们赋予语文学习真实的意义,设计了如下情境任务:
感恩节即将来临,学校将推出一期以“致敬父母”为主题的公众号,现向大家征集亲情微视频。作品要求:捕捉体现父母之爱的生活小日常,通过场景刻画和细节特写凸显形象,表达对父母的敬意与关切;作品以第二人称加入旁白,时长3分钟以内,并为作品附100字的创作说明。
亲情微视频的制作过程,大概经历前期策划(选题挖掘、创意打造、文案撰写)、中期拍摄(场景、细节的镜头设计)、后期制作(主题提炼与深化)、推广展示(遴选评价)四个阶段,这样的任务位于单元学习成果的终端,可以反向统摄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设计“细数藏在细节里的爱”“父母之爱大家谈”“敞开心扉说说心里话”三个子任务,促使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深化对亲情及场景细节大概念的深度理解,实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过程的双向奔赴、生活逻辑与教材逻辑的归一,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
二、踩“实”落点,结构化活动助推能力进阶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意在强调学习任务的“结构化”特征,即各学习任务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任务连续体,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实践活动体验,实现关键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的提升。
本单元从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文学特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以“审美创造”素养为主旨。在“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内涵的召唤下,学生不仅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而且进一步发展成表达美、创造美,经历“美的历程”。(王爱华《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意义与实施建议》)本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围绕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引领学生开展渐进式的“审美”体验,在清晰明了的学习优先次序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任务一:点滴之爱留心间——
细数藏在细节里的爱
准备活动:
1.明确活动任务,师生拟定完成本次子任务的评价标准。
2.引入亲情话题,诵读“日积月累”,铭记良好家风,阅读了解朱自清的《背影》。
活动1:回望辛酸历程
(1)正确、流利地朗读两篇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文中富有地域特征或具有年代感的词语。
借助思维可视图把握《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扣住“钱”和“书”讲述《慈母情深》的主要内容;以拟小标题的方式梳理《父爱之舟》中回忆的往事,初步感知以梦境贯穿始末的妙处。
(2)比较发现《慈母情深》《父
爱之舟》两篇课文内容的相似之处:无论是困境中给孩子“买书”还是变卖家产让孩子求学,这样的舐犊之爱不止于三餐四季的呵护,而是重在为孩子长远的人生筑基,深沉而厚重。
活动2:定格动人镜头
(1)聚焦文本中触动心灵的镜头,采用品读批注、想象画面、配乐朗读等方法体悟蕴含在文章场景、细节里的父母之爱。采用自主阅读、组内交流、组际评学的方式展开学习,触发思维碰撞,实现阅读共享。
①关注“厂房寻母”和“母亲给钱买书”两个场景描写,抓住“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进行对比阅读,从这一慢一快两个镜头的细节描写中体会母亲工作时的疲惫与忙碌,揣摩主语后置及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②运用“补白心理、丰富细节”等方法体会《父爱之舟》中蕴藏的浓浓深情;抓住“背影”这一文学意象,尝试把镜头放慢、拉长,以梁晓声、朱自清“工笔细描”式的语言去描写《父爱之舟》中父亲舱外缝棉被的背影。
(2)试当小导演,从厂房寻母、母亲给钱、父子逛庙会等经典场景中选择一个,从场景设计、特写镜头等方面阐述拍摄构想,在角色体验中将文字转换成视像,感受场景、细节的表达妙处。
活动3:聆听内心絮语
(1)结合课后习题以及单元“词句段运用”的相关内容,聚焦两篇文本中的暗线,关注“我”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联系上下文,交流“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鼻子一酸”的原因以及“新滋味”的内涵,体悟“我”对父母之情的体谅、理解和感激。
(2)勾连生活,用相机捕捉父母关爱自己的细节,仿照文本用“细节描写+内心感受”的方法再现那温馨的一幕幕,写好自己“第一次”“鼻子一酸”的经历和体验,并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后面拍摄制作微电影积累素材。
此任务让学生将《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两篇经典文本进行整合阅读,在内容、表达、情感三个维度进行勾连阅读,规避了许多同质化的学习活动,在深度思维中体会到中国式父母的底色,领略到不同风格语言的魅力。同时围绕“场景、细节”重锤敲击,在想象中丰富场景,在练笔中描摹细节,在“说戏”中深悟其妙处……在多维立体的语言实践中建构了大概念,实现了文本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任务二:别样之爱别样情——
父母之爱大家谈
活动准备:
1.明确任务,了解辩论和沙龙座谈的一般流程要求,初步拟定评价标准。
2.采访调查,了解生活中不同形式的父母之爱,阅读相应的小故事。
活动1:微辩论——爱之二
元论
(1)讲述案例。通读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扫清字词障碍。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巴迪心情的变化,练习讲述故事。
(2)提出辩题:“孩子的成长
是需要鼓励还是批评?”分组合作,联系全文揣摩巴迪父母不同态度背后的原因,提取相关信息、整合相关格言,以角色代言人(巴迪爸爸或妈妈)的身份展开“爱的辩论”,力求言之有理。
活动2:微论坛——爱之面面观
(1)整合材料,形成观点。阅读书中的三个事例,明确“严厉式、宠溺式、陪伴式”三种不同爱的类型,结合课前搜集的材料,初步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明晰要求,展开讨论。结合教材这一单元口语交际活动小贴士,明晰“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的具体标准,修改评价标准,思考并修改自己的发言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倾听对方发言,选小组代表发言。
(3)观照自我,亲情沟通。畅谈自己生活中的“父母之爱”,并适时现场连线,与父母亲进行深度对话,感悟爱的真谛。
基于主题内容的共同之处,将自选课文和口语交际活动进行统整,以“微辩论”和“微论坛”的形式开展互动性的语言实践,让学生领略“爱的七十二变”,能正确分辨何为有益子女成长的爱,增强亲子沟通,深化对舐犊之情的理解和认知,打开微视频素材选择的视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用材料支持观点”“积极回应他人”的交流技能,实现学生能力的不断进阶。
任务三:念念不忘有回响——
敞开心扉说说心里话
准备活动:
播放若干优秀的亲情微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制作微视频需要完成哪些工作,运用哪些拍摄手法,怎样的微视频才能打动读者,制订评价标准。
活动1:见字如面诉真情
(1)提炼素材主题,明确“诉什么情”。回顾与父母相处的生活日常,筛选提炼,归纳主题类型:①感恩。选取典型事例来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②沟通。从孝敬和关心两方面出发,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凸显场景细节,强化“怎么倾诉”。在确立主题和素材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切入点,如以具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始终,仿照《父爱之舟》中的“小舟”意象,使情感表达更加具象。
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相应语段,学会在叙事中运用场景烘托、细节聚焦的方式凸显形象,并将所思所感融入其中,以书信格式向父母倾诉心里话。
活动2:光影永恒暖流年
(1)遴选优秀文案,讨论拍摄构想。对照课标修改书信,并遴选优秀文案。根据入围文案进行镜头分解,转换拍摄脚本,在小组内讨论拍摄可行性,着重关注场景设计、特写镜头、拍摄方法等,修改升格文案。
(2)合作录制视频,撰写自荐说明。合作拍摄微视频,在信息技术老师的指导下,运用简便的软件剪辑视频,录制配音。结合《父爱之舟》《慈母情深》等课文的结尾方式,激发灵感,提炼主题词,丰富片头片尾的表现形式,最后撰写自荐说明。
(3)开展视频展播,推选优秀作品。在此任务板块中,将单元习作与微视频制作“捆绑”,对素材筛选、场景设置、拍摄方法等环节进行细致指导,将学科本体任务和生活真实需要无痕共融,以知识内嵌实现核心概念的迁移运用。
文学阅读通过创意表达来检验、鉴赏学习的收获,创意表达从文学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思维含量。本教学设计设置了多种创意表达的任务,有仿照语段迁移练笔,这是有范式的表达;有辩论代言,这是有互动的表达;有小论坛,这是有主题性的表达;有连线父母,这是有现场感的表达;有微电影拍摄,这是有画面感的表达……这些丰富多样的创意表达活动,始终围绕着情境任务这根主线进行语言和精神交织共振,促使学生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有创意的表达者。
三、亮“明”量规,持续评价唤醒自我效能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以素养为本,意义为重。在学习任务开始之时,先思考设计体现语文学习目标达成的阶段性成果,并思考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程度,制订评价标准,让学生“出发”时就明白学习的终点(李方顺《成果导向的项目学习设计三部曲》),并且在不断使用与优化评价量表(见表1)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晰行动方向,让评价量表成为持续进阶的“明灯”。
学习任务群的评估量规要以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用一致性思维审视教学评价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的关系,在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上发力。在第三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中,对文学体验做了细致的描述。在表1的评价量表中,着力从内容把握、情感体悟、语言鉴赏、创造表达进行评价,将学业质量标准转化为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评价标准,促进了学生对美的体验和追求。
学习任务群的评价不仅是一个“测量”的机会,更是一个促进生长的契机。在每个阶段任务的学习发端,教师引领学生找准目标,立足起点,明确进阶层级,这样的评价驱动引导学生从做任务的新鲜感转到学语文的理性观照上来,不断地对照评价标准审视学习。这种全程驱动、全息考量的评价引导学生对标找差,推动问题的解决,让评价的意义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延伸。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定位要“准”,凸显核心概念对情境任务的统摄;过程要“实”,以结构化活动促使能力进阶;评价要“明”,以持续评估促使目标有效落地,把握好高阶活动与低阶学习之间的平衡,让学生经历真实而深刻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