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今学,学为今用

2024-06-30李庆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尴尬交锋思考

李庆

课前互动:洞察生活谈感受

师:旅游时,我用手机记录下这样一幕。

(师出示照片:一处旅游景点的栏杆上,到处都是人写写画画的痕迹,其中最显眼的是一行字写着“以后请勿在此写字”。)

师:看到此情景,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我看到很多人在护栏上写字。

师:你的感受是——

生:这种行为不太文明。

师: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可能是因为后面的景色很漂亮,所以大家才想留点纪念。

师:你在试着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记住,不是所有想做的事都可以做。

生:有一个游客写了“以后请勿在此写字”,但是他自己就在这里写字了,我认为这是自相矛盾的行为。

师:你刚才说到了一个成语——自相矛盾。人的想法和做法有时并不一致,不仅如此,我们说的话也有可能自相矛盾。比如——

(师出示: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生齐读)

师:你觉得哪一句说得对?

生:我觉得两句话都对,因为大丈夫既要宁死不屈,又要能屈能伸。

师:所以表面看似矛盾的话,细想又各有道理。

生:我觉得大丈夫有的时候应该宁死不屈,有的时候应该能屈能伸。

师:看来还是要分场景、分情况,不能太绝对。

师:刚才简短的交流,老师观察到你们爱思考,也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接下来的课堂,能看到你们更加积极思考和自信表达的样子。上课!

一、古文今读有层次

1.读准字音(同音字、多音字、易错字)

师:这是我们刚才交流时提到的两个字,你能猜出来吗?

(师出示“矛”和“盾”的甲骨文)

生:(齐)矛、盾。

师:理由是什么呢?

生:左边的字很细很长,头尖尖的,样子很像“矛”,右边的字方方正正,像一块盾牌。

师:确实,这就是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魅力之一,我们可以观其形而猜其意。(板书“矛”“盾”二字,生书空。)

师:矛和盾都是古代的兵器。长矛尖尖用来进攻,注意第四笔是竖钩。这一长撇,刺向敌人,无坚不摧。盾用来防御,两个撇画像一道屏障,保护自己,功不可破。

师:当攻无不克的矛遇上攻不可破的盾,就有了今天的课题——

生:(齐)自相矛盾。

师:课文都预习过了吧?

生:预习过了。

师:快速读一遍课文。老师有问题想考考你们。(出示:鬻—誉 弗—夫)

师:文中有两组同音字,谁来带读?

(一生带读,众人齐读。)

(师出示:夫)

师:这是一个多音字,当它放在句首表示发表议论的时候,读成——

(一生带读“fú”,众人齐读。)

师:当它读成一声 “fū”的时候,我们可以组词——

(一生读词语“夫人”“夫妻”,众人齐读。)

师:大家要记得,在本文中它的读音是“fú”。

(师出示:吾)

师:本文还有一个易错字。谁会读?

(一生尝试读,第一次犹豫地读成wǔ ,第二次试探性地读成wù。)

师:你刚好给我们展示了这个字容易读错的两个声调。看看课文中的注音,你再读一次。

生:(比较确定地读)wú。

师:是的,这次终于读对了,这才是它正确的读音。遇到易错字,大家一起多读几遍。

(生齐读两遍)

师:这是一则小古文,最能体现同学们读的功夫,读准字音只是第一步。让我们来看看大家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想展示一下?

(师指名朗读全文)

师:吐字清晰,字音标准,听得出你是认真朗读过课文的。但我感觉,你从头至尾是一个腔调读下来的。这样可不行,我们要读出一点儿变化。让我们给课文变个形,你就有新的发现。

2.读懂段式(“叙—议”结构)

(师将课文分两部分呈现,单列出最后一句。)

师:当我们这样排列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后面蓝色的字在讲道理,前面黑色的字在讲故事的经过。

师:你先说后面,证明你感觉到后面很重要。(面向全体)他说,后面这一句在——

生:(齐)讲道理。

师:讲道理,就是发表自己的议论。我们可以恳切坚定地说——

生:(齐)(语气坚决、声音洪亮地朗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不容置疑。当然,我们还可以捋着胡须笑吟吟地说——

生:(齐)(面带微笑、轻声细语地朗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语重心长。读书,就要读出一点儿变化。

师:课文前面这些文字都在——

生:(齐)讲故事。

师:讲故事的部分叫叙述。先叙述,再议论,这就是本文结构的秘密。

(师在课件中特别标注三个“曰”字)

师:要想讲好这个故事,就要读好这三个字。开动脑筋,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生:“曰”字都表示人在说话,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和语调。

师:这里面有几个人对话?

生:两个人。

师:两个人的身份不同,语音语调不同,心里的想法也各不相同。尝试把讲故事的部分好好读一读,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

(生自由练读,感受人物对话。)

(师指名展示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问句:“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才有讲故事的感觉。

3.读出节奏(自己体会,以读代讲,个别指导)

师:其实,古人读书既不分段落又没有标点,节奏和停顿全在心里。你们想挑战一下吗?

(师出示课文,去掉标点,只剩下文字。生自由练习,师指名示范。)

师: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古文的节奏和韵律吧。

(师生配乐朗读)

二、古文今解有方法

1.理解词义(古今异义、扩词理解、联系上下文)

师:古文的一切功夫全在读里。读的次数多了,就能把握节奏,还能理解含义。让我们来看这组词语,它们的古义和今义是不同的。

(师出示古今异义字:莫—没有,陷—刺穿,曰—说,或—有的人。)

(分男女生读古义和今义)

师:这种古今异义的字常常标注在课下注释里,我们要记住。除了结合注释,你还知道哪些理解词义的好方法呢?

(生交流:查字典、向身边人请教、大胆猜测……)

师:本单元的学习园地中介绍了一种方法:扩词理解。当我们给这些单音节字组个生活中的常见词后,它的意思就清楚了。不信,来试一试。

(师出示学习园地中的句子,给“坚”“利”“应”加点,生尝试理解。)

生:“坚”可以组词“坚固”,所以“坚”是“坚固”的意思。

生:“利”可以组词“锋利”,这里指矛很锋利。

生:用扩词法,我想“应”可能是“答应”和“回应”的意思。

师:还有一些字,注释里没有,又不太好组词,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猜测。请大家看到课后思考题二,和小伙伴一起猜一猜加点字的意思吧。

(生同桌互助学习,解答课后思考题,全班交流。)

生:“誉之曰”的“誉”可能是“夸赞”的意思,因为后面的句子都是楚人在说自己的矛和盾很好。

师:你联系了后面的内容来猜测。

生:“其人弗能应也”的“弗”可能是“不”或者“没”的意思。因为前面别人问了楚人一个问题,楚人回答不上来。

师:你联系了前面的内容,“弗”的意思是“不”,表示否定。

(生根据提示在书中做笔记,标注字的含义。)

生:“不可同世而立”的“立”肯定不是“站立”,我想他说的是矛和盾不能在一起,所以“立”是“在一起”的意思。

师:你联系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来理解,很好!“立”就是表示“存在”。

师:遇到难理解的字的时候,我们可以前后勾连,结合上文和下文猜测它的意思,这就叫联系上下文。

2.疏通文意(运用方法,串讲情节)

师:虽然古文离我们比较久远,但也不难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说说课文的意思,看本文到底讲了什么事,说了什么道理吧。

(生自己串讲意思,跟同桌交流答案。)

三、古文今思有逻辑

1.梳理情节,读懂“鬻”

师:依次来看,这个“鬻”字,有哪些同学找到了?

(一半多学生举手)

师:“鬻”的意思是——

生:卖。

师:那“鬻矛”就是——

生:(齐)卖矛。

师:“鬻盾”就是——

生:(齐)卖盾。

师:古人卖笔就是——

生:鬻笔。

师:古人卖萌就是——

(生犹豫,有个别笑着说“鬻萌”。)

师:哈哈,你们上当了,此卖非彼卖,我们可不能这么说。回到“鬻”字,写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自相矛盾》这个故事讲了一个楚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

师:简洁明了说清内容,你学会了概括。(从板书中圈出“鬻”字)

2.品读对话,读懂“誉”

师:第二个“誉”字,谁写的呢?请说理由。

生:我觉得课文讲的是,楚人想把矛和盾卖出去,就拼命称赞矛与盾的故事。

师:你们能从文中找到称赞的话吗?

(生从文中勾画)

生:(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热闹的楚国集市上。这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街道两旁都是卖货的小贩。为了招揽生意,他们想尽办法来吆喝。你们听过吆喝吗?谁来试试?

(生自发尝试表演)

师:看你表演得特别起劲,你来试试。

生:(羞涩地)煎饼果子,五块钱一个。

师:这吆喝的声音太小了,好像煎饼果子不太好吃。

(大家哄笑,举手的学生更多。)

生:(自信地)瞧一瞧,看一看,我这里什么都有。

师:什么都有?我真想看看你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大家开心地笑)

师:你们像他这样会吆喝,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

生:(夸张地)走过路过,不要错过。鞋子买一送一,快来买呀!

师:把你卖鞋的方法借过来,现在我们不卖鞋,我们卖矛。加上你的吆喝,试一试。

生:(神奇地说)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就是这个感觉,谁能加上表情和动作试一试?

生:(略带夸张的语气和表情)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我感觉你吆喝得特别好,像真正的生意人。老板啊,你这矛和盾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我的盾特别坚固,我的矛特别锋利。

(师板书:盾—坚 矛—利)

师:那就让我们再用朗读来强调这两个卖点——

生:(强调重音“坚”和“利”)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既然矛和盾都这么好,就不妨来狠狠地夸一夸。跟你的同桌用夸耀的语气试试,看谁读得更好。

(生同桌配合,比赛朗读。)

师:要做好生意就得会做广告。谁会给盾做广告,介绍一下这个盾到底有多坚固呢?

生:(表演读原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你直接用了课文原话,语气读得特别好。

生:吾盾之坚,什么也别想把它打破。

师:“什么也别想”,这话真霸气。

生:我的这个盾呀,什么东西都别想刺破它。

师:真的吗?我可不信。我想问问这位老板,以猪八戒之九齿钉耙陷子之盾,能陷否?

生:不可陷也。

(众生感叹)

师:他说这盾这么厉害,我差点就信了。还有没有武器比九齿钉耙还厉害?

生:以金箍棒陷子之盾,可陷否?

师:面对大家的质疑,你会怎么回答?

生:区区金箍棒,不可陷我盾。

师:人狠话不多,这盾真厉害。这就叫“吾盾之坚——”

生:(齐)于物无不陷也。

师:让我们再来卖卖矛,谁想给矛打广告呢?

(生同桌间表演)

师:老师看到了一群吹牛的人,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用课文原话,可以,也很有气势。

生:我这个矛,可是久经沙场的、最威武的大将军用的呢。

师:你这是名人之矛,一定价值连城。敢问“以子之矛陷黄金甲,能陷否?”

生:能陷也。

师:真的吗?谁想像老师这样来问问他?

生:以子之矛陷防弹衣,能陷否?

生:可陷也。

(众人哄笑)

师:这就叫作“吾矛之利——”

生:于物无不陷也。

师:真是一群会表演的孩子,你们很有做生意的天赋。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板?

生:自吹自擂。

生:自卖自夸。

生:会推销的老板。

师:他到底会不会推销,我们先打个问号。但从他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个“誉”字。(从板书中圈出来)

3.语言学用,读懂“遇”

师:再看这个“遇”字是怎么读出来的。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讲的是卖矛和盾的人遇上了爱挑刺的人。

生:爱夸耀的老板遇上了会提问的顾客。

生:我觉得是矛和盾遇上了,于是自相矛盾。

(众人会心微笑)

师:是的,这是矛和盾的相遇。尖利的矛遇上坚固的盾,会出现哪些情况呢?

生:矛刺破了盾,矛也折了。

师:矛折盾破,老板的两样东西都卖不成了。

生:一个客人想买矛,结果看到矛刺不破盾,客人就伤心地走了。

师:盾很坚固,但矛卖不出去了。

生:矛很锋利,把自己的盾都刺破了。

师:那老板的盾又卖不出去了。

师:其实不管哪种情况,老板都会有损失,这就是——

(师出示)

生:一损俱损,两败俱伤。

师:这也是两个人的相遇。当自吹自擂的卖家遇上了善于质疑的买家,就有了什么呢?

生:有了这个有趣的故事。

生:有了一个道理。

生:有了这个成语。

(师出示关键词:交锋、尴尬、笑谈、思考)

师:两人的交锋,让我们看到了楚人的尴尬,虽然只是一段笑谈,却让今天的我们明白了一些道理。

师:不光如此,这还是今人和古人的一次相遇。这篇古文选自《韩非子·难一》。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书中列举了很多看似平常但又不合逻辑的现象,他想以此来引起我们的关注,直到把我们都问得哑口无言,问得手足无措,这就叫作“难”(nàn),“发难”的意思。最后我们只有倒逼自己思考,从中明白一些道理。

四、古文今用有创意

1.理解内涵,读懂“寓”和“喻”

师:同学们,你觉得韩非子想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说话前要先想好,三思而后行。

(师相机板书:思)

生:做事情要考虑周到,实事求是。

生:做人做事都不能自相矛盾。

生:做生意的时候不能光吹牛,要有依据。

……

师:其实,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寓意就在课文的最后一句——

生:(齐)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师:“自相矛盾”也用来比喻一种现象——

生:(齐)说话做事考虑不周,前后不一。

师:这就是你们找的这两个字:“寓”和“喻”。(在板书中圈画)

2.拓展新意,尝试“御”

师:古人有古人的智慧,今人有今人的创造。攻无不克的矛只能和攻不可破的盾针锋相对吗?可别忘了还有另一个词“强强联手”。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生:如果一个人把矛和盾都买走了,那他就天下无敌了。

师:要善于为我所用。

生:我想到了现在的国际关系,我希望中国和美国不争锋相对,而是强强联手。

师:你是一个有国际视野、大国格局的孩子,这就叫共赢。

生:卖东西的人可以一起来卖,这个威力一定比卖单个的矛和单个的盾更厉害。

师:这种商业模式你也想到了,这是捆绑销售啊。

师:让我们来看这个小故事。

(师出示短文《矛和盾的集合》,生默读。)

师:这就是坦克的发明过程。同学们,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能用思考的力量来创新,谁就可以“以思为御”“酌古御今”。这是老师要最后送给你们的“御”字。

(师出示:御)

师:下课!

【板书设计】

15.自相矛盾

(利)(坚)思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尴尬交锋思考
十分钟读懂坦克史之交锋
海宝小队护城记之交锋失败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次“尴尬”的问题提出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台媒总结蔡英文访巴 几大“尴尬”
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首次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