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研究

2024-06-29朱青

文教资料 2024年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劳动教育

朱青

摘 要:本文在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基础上,从构建职技融通、工学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建富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打造“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着手,探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策略,以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构建

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育人是亟待进行理论慎思与追问的内在要求。[1]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与完善自我人格,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奠定基础。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与国家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劳动人才的重任,应坚持劳动育人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作用,促进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高度融合,体现职业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实质与内涵,使劳动教育成为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有效载体。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内在逻辑分析

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价值。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育人,要明确其内在逻辑,才能够有效探索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路径。

(一)价值逻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我国教育根本问题,也是所有教育活动致力回答的问题。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教育方针。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推进和加强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其根本价值就在于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着重强调“实”的育人导向,处于基础性地位,可以说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底层逻辑。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感、劳动品质等会对高职学生的思想、精神与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高职院校可在劳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促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劳动品德,从而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如此才能充分彰显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价值。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核心在于强调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指导劳动实践的唯物主义观点与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不同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会产生新的内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指引下,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使学生能够理性、客观、准确地认识劳动,积极、努力、认真地参与劳动。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观点基础上,高职院校劳动实践育人深化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育人内涵。其中,高职院校要将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教育过程嫁接践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实际行动之上,丰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拓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边界,与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劳动理论建立联接。

(三)历史逻辑:中华民族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也”一句表明了劳动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是民族兴旺之基。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备受推崇劳动精神,中华民族劳动精神始终鞭策和激励着人们坚持参与劳动,通过劳动创造生活、创造人生。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关系到中华民族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劳动文化的传播,关系到新生劳动力量的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的培养。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以劳动实践为载体,高职学生只有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才能具备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繁衍生息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精神产生共鸣。

(四)实践逻辑:知行合一的推进与践行

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发挥实践育人对劳动教育的适应性和引领性,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2]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应传授教育理论层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实践逻辑。劳动教育的实质是实践教育,需要走出课本、教室、校园。而知行合一是由劳动教育的目标与性质决定的。劳动知识从无到有,劳动技能从弱至强,劳动实践由浅及深,只有在实践中逐步推进,才能促使学生的认知实现纵深发展。因此,践行和遵循知行合一的实践逻辑,要求高职学生在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劳动实践时,要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趣味与收获的自豪感,才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策略

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3]为提升高职院校劳动实践育人成效,高职院校需要构建完善的劳动实践育人体系。对此,在明确高职院校劳动实践育人的内在逻辑基础上,提出以下构建策略。

(一)构建职技融通、工学结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职技融通、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实施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与推进方向。高职院校构建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应该充分体现职技融合的教育理念,着力推行工学结合实施模式。

第一,确定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核心。围绕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开设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高职院校教师应讲授劳动教育理论课程,促使学生熟悉劳动品质、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的概念与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了解新时代劳动价值观的本质与内涵,熟悉近年来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了解中华优秀劳动文化,拓展劳动理论视野。学生在劳动教育课程中逐渐对劳动有了基础性、理论性的认识,并形成完善的劳动理论体系。第二,形成以理论课程学习为基础,以实践课程参与为推进的“双主线”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明确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擅劳动的实践育人目标,对接专业课程中传授的专业技能,创造性地提出具备专业针对性的劳动实践活动方案,切实做到引导与督促并用,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劳动中来,并教会学生在劳动中运用技能、强化技能,发现不足,寻找弥补方法,工学交替、工学相促,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专业劳动创造价值。第三,形成“规定类项目+选择类项目+创造类项目”的复合劳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打破年级、专业的限制,为学生提供灵活的劳动实践组合项目,在明确的劳动教育要求下,鼓励学生在完成规定类项目后,在选择类项目中推陈出新,融入新的方案,此外,还应给予自主创建创造类项目的学生一定的支持与帮助。复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走深、走实,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促使工匠精神、劳模文化、中华民族劳动品质等精神食粮在劳动实践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从而实现劳动教育在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创建富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立足传承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优秀的文化内涵。于中华民族而言,农耕文化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充分挖掘农耕文化的精髓,因地制宜地创建富有农耕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内容体系,让学生体会农时劳作的艰辛,感悟传统农耕技能,感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劳动智慧,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第一,结合区域与院校的实际,探索、创建季节周期性的农作物种植类劳动教育内容。高职院校要加强与村镇建立合作关系,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参与真正的农业生产实践。如了解地区气候和种植作物,了解春种夏育、秋收冬储等种植规律。学生亲身体验一个完整周期的农作物种植过程,在这个全过程中体验劳动之义,并获得劳动之外的收获。第二,挖掘区域内特色劳动资源,带领学生参与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生产劳动。高职院校还可以建立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基地内开展特色生产劳动项目,一方面可以节约院校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劳动场景实感,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劳动,感受劳动的乐趣。例如,利用扎染、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资源,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在体验特色劳动教育的同时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开展“认养一头牛”养殖实践活动。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资源整合,积极创建校园农场。如在劳动实践基地内,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牲畜饲养工作,对在农场劳动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强化实践育人的激励作用。

(三)打造“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

社会实践是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与劳动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育人价值。[4]高职院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育人中,学生只有深入、广泛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劳动的认知才会更全面、深刻。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应积极与家庭、社区、企业开展合作关系,打造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

第一,高职院校应统筹劳动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打造“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劳动育人格局。育人方案要做到有目标、有计划,创建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参与方的责任与工作要求,构建联系机制、实践机制、安全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开设典型劳动教育项目,形成涵盖院校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项目体系;将劳动教育以选修课程的形式纳入教育课程体系之中。第二,调动社会多方参与院校劳动教育的热情与动力。家庭、学校、社区、企业四者之间要明确自身在劳动教育中的定位、功能,应做到各有所需、各有所得,平衡四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扩大教育共同体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也应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与物质扶持,将劳动教育由高职院校的单一责任转化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类型。第三,充分利用多方资源丰富职业院校学生劳动实践的类型。高职院校应积极组织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如校园公益活动、校社共建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利用假期开展“三下乡”或“返家乡”等乡村振兴活动,为学生提供参观、交流、顶岗实习的机会;民间各类组织机构、志愿服务团体等可组织更具特色的劳动实践活动;企业与院校建立合作关系,提出服务需求,高职院校应鼓励学生成立与企业对口的劳动志愿服务队伍,将自身的专业技能与志愿劳动服务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工学一体。

(四)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机制

“五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5],是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育人的方向。德智体美劳中的任何一方面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以劳树德,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高职院校应深入探讨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机制与推动作用,将劳动教育由阶段性教育转换为日常性教育、常态化教育。如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内所渗透的饱满的、生动的劳动教育元素,与思政教育所实施的价值认同教育达到高度的契合,迸发出更有效的教育力量。第二,以劳增智,使学生从劳动中获得知识、技能与智慧。高职院校要不断开发与实施富含知识、技能与智慧要素的劳动实践项目,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专业等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劳动项目,使参与劳动的过程也成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长智慧的过程。第三,以劳健体,使学生通过适度的体力劳动感受劳动。高职院校可带领学生参与一定强度的生产劳动,如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提前下参与建筑类生产实践劳动。第四,以劳育美,高职院校应大力宣传在劳动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事迹或劳动精神。从校园内的清洁工到院校名师,再到工匠劳模等,发挥典型示范的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伟大价值,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三、结语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是一个循序渐进、逐层渗透的过程,需要在充分把握其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基础上,建立与时俱进、特色鲜明,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体系,通过建构劳动课程体系,创设劳动教育内容架构,打造“家—校—社—企”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形成五育融合的劳动实践机制,推动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提升思想境界,锤炼高尚品质和精进专业技能水平,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哲,陈恩伦.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逻辑与实践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3-60.

[2]汪路艳,孙佳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育人导向的缺失及其复归[J].职业教育研究,2021(3):9-14.

[3]江平.实践育人视域下改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体系构建和路径探索[J].理论界,2022(9):102-107.

[4]周福栋,张悦,尤小堂.我国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育人研究[J].职教发展研究,2024(1):100-107.

[5]尹冬梅.用劳动教育新要求指引高校实践育人[J].中国高等教育,2021(5):27-29.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