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区”模式下绘本阅读疗法实践研究

2024-06-29施依秀孙铭矫李昕怡

文教资料 2024年3期
关键词:模式高校社区

施依秀 孙铭矫 李昕怡

摘 要:为解决儿童因社交焦虑、人际交往挫折、社交技能不足造成的社交问题,本研究在“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模式下,采用绘本阅读疗法,对社区个案儿童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活动。最后根据评估、采访和观察的前后对比,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将绘本阅读疗法运用在社区儿童阅读实践活动中,有助于疗愈有社交问题的儿童。

关键词: 儿童社交问题;绘本阅读疗法;“高校+社区”模式

近年来,儿童社交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本研究针对“社恐”儿童,以改善其社交情绪体验、增强其社交主动性、提高其社交技能为工作重点,基于“高校+社区”志愿服务模式,通过绘本阅读疗法,在团体中针对个案儿童开展学龄儿童社交问题心理疗愈实践项目。

一、研究背景

(一)学龄儿童社交问题的概况

在我国,6~12岁学龄儿童处于小学教育阶段,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对成人的依赖逐步减少,对学校、家庭、同伴交往、生活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增高,获得认同的心理需求也较强烈。[1]儿童在交往困难时会产生两种不良社交情绪,一是孤独感,二是社交焦虑。“孤独感是儿童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和友谊地位的自我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疏离和不满的主观情绪体验,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2]孤独感过高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归属感,使其难以融入正常社会。“社交焦虑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社交场合和他人交往的紧张、害怕、过分担心、害怕对视、不自在、回避等情绪与行为。目前已成为第三大精神障碍。”[3]有社交焦虑的儿童在人际交往中易出现害羞、言语抑制、旁观、回避等行为,由此导致儿童独处时间增加,孤独体验增多,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尽早发现与干预学龄儿童社交问题十分重要。[4]

(二)绘本阅读疗法应用于实践的理论依据

1916年,美国作家塞缪尔·麦克霍德·克罗瑟斯(Samuel McChord Crothers)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上首次提出“阅读疗法”一词,标志着“阅读疗法理论”正式诞生。[5]阅读方法,“是通过指导性阅读达到心理治疗目的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6]。“1946年阅读疗法首次被申请应用于儿童,这标志着绘本阅读疗法开始真正从实践角度为少年儿童提供帮助。”[7]

绘本阅读疗法是以绘本这一特定书种作为阅读对象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适用人群和适应证都非常广泛。专业疗愈师先根据儿童的行为表现与心理状态挑选合适的绘本,即要让儿童感受到自己与主人公有相似性或可代入性,然后在阅读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画面感染儿童的情绪,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优秀的绘本会提供主人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思考,“当日后儿童读者遇到类似问题时就会将绘本内容替代到生活中,感受自身情绪并逐步掌握控制情绪的能力”[8]。

(三)“高校+社区”模式下开展绘本阅读疗法

随着绘本阅读疗法的推广和普及,它的应用场所逐渐增多,包括学校、医院、公共图书馆、心理咨询机构等,一般从业者是学校心理老师、图书馆员、心理咨询师、医务工作者等。然而,研究小组经过调研发现,大部分社区家庭都期待社区能够围绕儿童问题开展活动。因此,社区可以成为绘本阅读疗法的应用场所。与此同时,高校有专业能力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师生团队,他们形成了为社区提供优质服务的人才梯队,完全能够胜任绘本阅读疗愈师。因此,研究小组由中文师范、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成员组成,经过学习与培训,在社区开展儿童社交问题心理疗愈实践项目。

二、研究过程

2023年10月,该项目在南京市R社区的常住居民中开展,全程约3个月,包括前期数据采集与个案评估、干预实施、效果评估与回访三个阶段。R社区安排了活动专员,负责创建群组、发布信息、与居民沟通、布置场地等协调工作,确保各环节顺畅推进。

(一)筛选干预主题与个案小A

1. 问卷调查法确定干预主题

研究小组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由儿童和家长分别填写,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0份。调查统计显示,儿童对“和朋友愉快相处”的选择率高达92.31%,家长对“同伴交往”的选择率达89.23%,说明交友问题备受儿童及家长重视,是干预意愿最强的主题(见图1和图2)。

2. 招募对象

研究小组发布招募启事,规定儿童年龄、入场名额(每场10名儿童)、儿童全程参加、家长需接受采访等事项。启事发布后,报名满额。

3. 量表测评法筛选个案儿童(前期)

研究小组采用美国心理学家阿谢尔(Asher),海默(Hymel)和伦肖(Renshaw)于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LS)[9]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学者拉·格雷卡(La Greca)等人于1988年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10]对10名儿童进行前期评估,初步筛选研究个案。儿童孤独量表(CLS)用于评定3~6年级学生的孤独感-社会不满程度,共有24个条目,其中第2、5、7、11、13、15、19、23条为插入题,不计入总分;第3、6、9、12、14、17、18、20、21、24条反向记分,其余正常记分,总分范围是16~80分。经计算,小A前期测评得分为49分。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用于评估儿童社交障碍,共有10个条目,总分范围是0~20。经计算,小A前期测评得分为10分。两个量表测评分值越高,表示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程度越严重,小A在10名被试儿童中分值偏高,初步定为个案儿童。

4. 采访法验证评估数据

家长的口述是重要的信息来源,有利于研究者掌握个案经历的创伤事件和日常表现。

通过采访家长,研究小组了解到:小A,男,今年9岁,上四年级,是班级的班长,成绩优异,有一个7岁的妹妹。他有强烈的交友意愿,但缺乏自我表现的勇气与交友技能。比如,小A与同学关系疏远,只和小B关系较好,但是小B的朋友多,并不常与小A一起玩,所以小A经常感到孤独,也曾因无同学与其结对而大哭。小A面对陌生人有些胆小害羞,很难主动发出交友邀请,因为他害怕被拒绝,担心负面的评论或异样的眼光。研究小组综合测评数据和采访信息后判断,小A的日常表现与量表水平基本一致,在10名被试儿童中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二)绘本阅读疗法的课程架构、干预环节与观察

1. 课程架构

课程设计围绕绘本阅读展开,为儿童推荐恰当的绘本读物,提供相应的阅读指导。课程采用“绘本+游戏”的阅读模式,将绘本阅读与角色扮演、户外游戏、手工活动等游戏相结合,放大课程的互动性,强化儿童的亲身体验,引导他们一次又一次经历故事疗愈的六个阶段,分别是“投入、认同、投射、净化、领悟和应用”[11],最终实现自我调适与疗愈。全套课程为期六周,每周六(特殊情况改周日)9∶30-10∶30在社区活动室开展。每次课后进行复盘,研究小组会根据团体与个案的表现,随时调整执行方案。

由于课程是以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进行,因此课程主题针对的是团体中儿童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小组将儿童交友问题分解为六个子主题,即如何主动结交新朋友、如何与朋友合作、如何与朋友相处、良好的友谊是怎样的、什么是尊重和接纳自己与朋友的多样性、如何面对朋友的离去。在挑选绘本时,研究小组综合考量绘本是否符合中低学龄儿童的阅读接受度、价值观导向是否正确、有无不良倾向的内容、作品是否经典、事件是否有解决方案、插画是否有美学等因素,最终选择了《我有友情要出租》等6本书籍(见表1)。

2. 干预环节及要点

干预环节包括暖场活动、绘本故事阅读、绘本故事探讨和自我故事延伸。各环节环环相扣,既有整体性,又有灵活性。第一,暖场活动。干预课程开场时,疗愈师必须激活氛围,巧妙导入主题。因为儿童在每节课开始时较为拘谨,暖场活动可以帮助他们迅速打开自己。具体做法包括户外活动、手工活动等。比如,《南瓜汤》暖场时,要求儿童用黏土做南瓜;《鸭子说“不可以”》暖场时,要求儿童折一只纸鸭子,随之引入故事。第二,绘本故事阅读。在这个环节中,疗愈师通过速读提问、合作阅读等方式,引导儿童阅读文本。比如,疗愈师先根据文本难度确定阅读时间,再要求儿童快速浏览绘本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再比如,疗愈师与儿童共同阅读绘本,并运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儿童加深对绘本的理解。第三,绘本故事探讨。这个环节是在绘本故事阅读的基础上展开,以儿童为主,疗愈师为辅,鼓励儿童自我思考、自我表达和自我评价,既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又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绘本故事阅读与探讨这两个环节,既可以分先后,也可以不分先后;既可以让儿童先自主阅读,再回答相应问题,引发思考,也可以让儿童先进行角色扮演,产生共情,再面对困境,寻求解决方案。对学龄儿童而言,绘本图文阅读难度较小,因此疗愈师可以选择默读、朗读、讲述、表演或交流讨论等方式开展干预活动。但是在干预过程中,疗愈师必须仔细观察儿童的表现,能恰到好处地切中儿童交际中的困惑和难点,引导他们在无条件接纳的环境中,释放旧的情绪和压力,重新整合交友时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观念。第四,自我故事延伸。该环节建立在第二、第三环节的基础上,将儿童的思想、过往经历与绘本故事结合后,疗愈师通过情境模拟、家庭任务等形式,引导儿童将绘本角色延伸到真实的生活体验中。疗愈师还要对儿童的良好行为做出积极评价,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交友观,内化交友技能。

3. 干预观察

第一周:开展《我有友情要出租》绘本阅读。该绘本讲述了一只孤独的猩猩勇敢迈出交友第一步的故事,旨在让儿童理解友情的真谛,并尝试主动交友。本次课程设计了角色扮演和现场交友环节。课程开始时小A肢体较僵硬,小动作频繁,只和自己的妹妹互动,未被大家选中时又情绪低落。后来其他儿童主动与小A互动,他虽有些羞怯,但状态积极。对学龄儿童来说,良好的同伴交互,是他们形成正确友谊概念和交友标准的前提。本周小A在与同伴的互动上获得积极的体验,为行为转变打下基础。

第二周:开展《南瓜汤》绘本阅读。该绘本讲述了三个小伙伴出现矛盾,最后重归于好,继续合作的故事。本次课程设计了两次角色扮演,第一次演绎时,小A对友谊破裂的态度和做法是:放任问题存在、不理解、不原谅。经过课程互动,第二次演绎时,小A表现出沟通、包容、理解等积极行为。学龄儿童对友谊的理解处于“双向帮助但不能共患难的合作阶段,儿童对友谊的交互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点”[12]。本周小A突破自己的情绪本能,以更为持久的心理状态来考虑与伙伴的关系,且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是对绘本故事的有效模仿。

第三周:开展《鸭子说“不可以”》绘本阅读。该绘本讲述了鸭子成为池塘管理者后制订严苛的规则,导致小伙伴纷纷离开,最后鸭子幡然醒悟的故事,旨在让儿童认识到平等是友谊的基础,学会换位思考。本次课程通过明信片寄语和情境模拟的方式,让作为班长的小A觉察自身在班级管理中是否有不当的想法或做法,并通过团队儿童的匿名寄语启发小A,最后他意识到自己不主动与同学交流是因为害怕被拒绝。9岁左右的学龄儿童,对友谊的定义往往只根据外部的行为和关系,“要求朋友能够服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如果顺从自己就是朋友,否则就不是朋友”[13]。本周小A通过代入“鸭子”的角色,直面自己的盲点。

第四周:开展《阿秋和阿狐》绘本阅读。该绘本讲述的是好朋友间互相关心和帮助的美好友谊。本次课程设计了小组游戏积分竞赛。小A在熟悉的团体环境中展现出很强的领导力和耐挫力,虽未赢得比赛,但他情绪稳定,鼓励组员不气馁,较好地处理了与队友的分歧。实践中的锻炼和大家的鼓励激发了他的内在潜力。对学龄儿童来说,合作阶段的友谊正在逐步往亲密共享阶段发展,他们认为“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分享,朋友相互之间保持信任和忠诚,甘苦与共”[14]。本周小A在游戏比赛中不断为团队成员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引导,体验了朋友关系走向深入和亲密的过程,获得了自我身份的认同感。

第五周:开展《阿诺的蝴蝶》绘本阅读。该绘本讲述了阿诺因脸上的胎记而受到排挤和误解,后来大家放下偏见,与他成为好朋友的故事,旨在让儿童学会尊重个体差异,对少数人群展现善意。本次课程通过交流会的形式,让儿童分享自己的特殊朋友或被误解的经历。小A表现出对团体的信任,他坦言自己常因不擅长交友感到孤独,因落单而难过。参与课程后,他变得敢于面对他人。他呼吁大家多关心特殊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认可。经过前四周的干预,本周小A表现出比较自信、协调、稳定的心理与精神内核,愿意向同伴表露自我和倾吐秘密,也通过主动呼吁来寻求伙伴间对友情看法和态度上的一致性,这是友谊高阶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六周:开展《鲍勃的蓝色忧郁期》绘本阅读。该绘本讲述了鲍勃因接受不了好朋友的离开而陷入迷茫,最后在大家的帮助下释然的故事,旨在帮助儿童以健康的心态正视朋友的别离,学会珍惜当下,理解分离。本次课程先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儿童的情感,再以明信片寄语的方式引导儿童表达自己的感受,做好情绪的纾解、仪式化的告白、思绪的整理。初读绘本,小A在绘画时选择的颜色以黑色、蓝色等冷色调为主,内容较单一,表现出失去朋友后强烈的不安全感。学完故事后,小A选择橙色、红色、绿色等明亮、温暖的色彩,内容更为丰富,结构也更多样。对学龄儿童来说,珍贵的友谊满足了人与外部世界建立连接的内在需求,其强烈程度和在儿童心中的分量不可轻视。部分情绪消极的儿童容易因失去友谊而充满担忧和失落,出现行为倒退现象。因此,疗愈活动务必重视对离别情绪的处理。本周干预疗程接近尾声,小A以书写的方式完成告别,获得独立长大和迎接未来的勇气。

六周干预课程体现出绘本阅读疗法能够有效地作用于儿童的心理成长,使得小A从不接受,发展到坦然面对,对友情有了较为成熟的感受和领悟。

(三)效果评估和回访

干预课程结束后的一个月,研究小组再次前往R社区,对被试儿童及家长进行量表测评与回访调查。结果显示,5位全程参与的儿童的量表测评得分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交友状况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而小A的变化最显著,表明本项目对被试儿童产生了一定的疗愈效果。

1. 小A的量表测评数据(后期)

对比小A儿童孤独量表(CLS)前、后期测评数据发现,第20条分值有1分上升,第1、4、9、10、12、16、21、22、23条分值均有1~2分下降,第3、6、8、14、17、18条分值无变化,插入题不计分(省略)。经计算,该量表的测评总分从前期49分降到后期39分,下降明显(见表2)。

对比小A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前、后期测评数据发现,第1、2、3、6、9条分值均有所降低,第4、5、7、8、10条分值无变化。经计算,该量表的测评总分从前期10分降到后期5分,下降明显(见表3)。

总体上看,小A的评估分值下降,表示孤独感和社交障碍程度减轻。

他的紧张感降低,变得更加开朗自信,敢于展示自己,能够主动交友。

2. 小A家长回访

小A家长反馈小A参与课程后表现好转,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每周活动日,他主动设置起床闹铃,积极性很高;二是课程期间,他对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大幅度降低;三是他变得主动与同学交往,交友焦虑减少,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回家愿意与父母分享心得;四是他与妹妹的关系更加和谐,遇到矛盾不再冷处理。可以看出,课程深受小A喜爱,发挥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小A家长对此感到欣慰,表示非常欢迎开展此类阅读活动,会大力支持“高校+社区”合作模式。

三、总结与反思

本项目以绘本为载体,以提高儿童社交能力为核心,按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辅之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游戏活动。近3个月的学龄儿童社交问题干预课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也得到儿童及家长的认可。但是,在绘本阅读疗法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一,社区儿童年龄分布的广泛性与绘本阅读疗愈的针对性之间的平衡。本项目面向社区征召学龄儿童(6~12岁),年龄跨度大,所选绘本难以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因此研究小组在招募被试对象时可缩小儿童的年龄差距,保证阅读能力处于同等水平。

第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外在形式与个案心理辅导的内在实质之间的平衡。本项目采取的形式是限定人数的团体心理辅导,但报名的十人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无法每次都到场,导致研究小组无法预知全程参与课程(包括前后期评估)的人数。因此,研究小组既要考虑团体中每位儿童的需求,又要重点关注个案儿童,把握他们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时调整执行方案。最后只有个案小A全程参加、数据完整、效果显著,而个案小B和小C,虽也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因故缺席几次课程,未作为个案计入报告。因此研究小组需充分做好预案,确保获取重点个案的有效数据,完成项目目标。

第三,绘本阅读疗愈师社会需求的增长与专业人士不足之间的平衡。目前我国没有专业的阅读疗愈师职业认证,作为一项跨文学、心理学、教育学、图书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职业,需要从业者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考查,只有具备相应的专业背景、专业技能和实践时长,才能在实操中给予专业性指导。因此,研究小组成员除了要掌握文学阅读、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技能,还应熟练儿童故事治疗、游戏治疗、绘画治疗、戏剧治疗、虚拟现实技术等多种治疗技术,这样才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社区应用模式,为绘本阅读疗法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付本燕,尚云峰,付云,等.岳阳市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0(1):33-36.

[2]徐云,刘堂荣.4~6年级小学生自尊、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0):1597-1600.

[3]李梦龙,任玉嘉,蒋芬.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9(11):839-844.

[4]李瑶,尹莉娜.德阳市学龄儿童孤独感现状及性别差异分析[J].全科护理,2023(14):1959-1961.

[5]翟松.绘本阅读对住院患儿情绪社会性的影响研究:以C医院白血病患儿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6][7][8]钟鑫.绘本阅读疗法治疗情绪障碍症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刊,2018(7):74-77.

[9][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68-270,221-222.

[11]左宏梅,张亚琴.用故事和图画滋养心灵:小学生“两绘”心育课的架构与实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12):17-21,55.

[12][13][14]边玉芳.什么才是好朋友——儿童理解友谊概念的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13):32-33.

猜你喜欢

模式高校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永续债券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