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老人与海》英译对比分析

2024-06-28刘策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实践老人与海

刘策

【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知名小说家海明威的名作,本文选择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吴劳译本(以下简称“吴译”)与张爱玲译本(以下简称“张译”)中一些较有典型性的例句,并根据目的论三原则,对吴译本与张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来使读者认识到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对译者与读者在翻译中的关系产生新的认识。

【关键词】老人与海;翻译目的论;翻译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10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32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立论基础,并结合了对《老人与海》中重点句子翻译的分析,研究了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方面的实际运用。本文选择的译本为吴劳译本和张爱玲译本。

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创作于1951年的古巴,这部作品在20世纪的欧美文学界颇具影响力,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美国的普利策大奖。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坚韧不屈的老头儿在海上打渔,连着84天一无所获,终于在第85天捕到一条体重巨大的马林鱼。然而,马林鱼的血味引来了一群鲨鱼,老渔夫顽强抵挡鲨鱼对马林鱼的啃食,但最后捕获的大鱼也只剩骨头。即使处在逆境中,他依旧不屈不挠,挑战自我,展现出他丰富的精神世界。本文将通过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翻译分析,以深度解读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探讨在文学翻译中目的论三原则的适用性,同时分析各种翻译策略和原则的应用情况。本文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以此更直观地对比两位译者的翻译技巧和风格上的区别。

一、翻译目的论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翻译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对等,但是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各不相同,所以完全的翻译对等很难变为现实,由此翻译界开始讨论关于翻译对等标准问题。翻译学者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研究功能与交际方面的翻译方法。德国翻译家汉斯·弗米尔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一书中第一次提到“目的论(Skopostheorie)”这一概念,摆脱了对等理论及原文主义的束缚。该理论强调,在译文产生的过程中,全部翻译所追寻的目标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该理论主张三个观点: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与忠实性原则。

(一)目的原则

所谓的目的原则,就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受其翻译任务的目标所影响。并以目标为导向进行翻译活动,该原则居于其理论核心的位置,需要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也就是说,翻译的最终效果将决定翻译的方式。目的原则主张任何翻译行为都要以翻译的目的为出发点。

(二)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指的是译者在翻译时使用的表达方式,应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译文符合语内连贯。也就是让译文具备较强的可阅读性和可接受性。基于连贯性原则,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时代环境、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对读者富有意义。

(三)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地保持忠于原文,使译文在结构和内容上尽最大可能贴合原文。诺德的观点是:“只要译文能实现预期的功能,译者就应该尽量让译文保持原文的语言特质。”

二、走进译者

为了清楚理解吴劳和张爱玲的翻译目的,以便对他们的译文进行更精确的比较和分析,下文将对吴劳先生和张爱玲女士的生平做个简短介绍。

(一)吴劳

吴劳是中国翻译界的领军人物,他出生在江苏,就读的是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之成为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一员,担任过编辑和审核员,除此之外,他还是上海翻译家协会的成员,以及美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他把大量颇受好评的美国小说翻译成了中文,包括《马丁·伊登》《伊甸园》等。其中他翻译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吴劳翻译生涯的巅峰之作。吴劳极力主张“全息翻译”的理念,他致力于保持作品的原汁原味,最大程度地保留作品的文艺风格,同时反对使用繁复而质量不高的修辞方式,他认为,这样会破坏对原作意图的准确传达。

(二)张爱玲

张爱玲是我国家喻户晓的现代女作家,著有多部经典文学作品,而她的翻译作品却很少有学者提及。近些年来,张爱玲的译著和她译者的身份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和认可。海明威创作的小说《老人与海》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而它第一个中文版本正是由张爱玲翻译完成,小说原文语言干练,含义颇深,张爱玲的翻译情感丰富,在翻译风格方面个人特色鲜明,极大程度地展现了她的翻译才华。

三、目的论视角下译文对比

(一)目的原则角度下译文对比分析

例1:“Christ knows he can't have gone” “Thank God he is traveling and not going down”.

吴译:“耶稣知道它不会走的。”“幸而它只是航行,并没有往下面去——感谢上帝。”

张译:“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谢谢老天,它还在朝前游,没有朝下沉。”

原文:“Christ”“God”,原文概念:“耶稣基督”“上帝”。

“上帝” 和“耶稣基督”在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是众人敬畏的神灵,在他们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宗教情感贯穿于《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海明威将老人经受的苦难比作成基督的受难,非常巧妙,而且也突出了老人坚韧不屈、百折不挠的硬汉形象。

在翻译老人对上帝祈祷以获得帮助的这一段原文时,吴译本大多采用异化翻译的方法,更强调原文语言与文化的表达,目的是能够更确切地表现出这部作品当中较为强烈的基督教文化色彩,而且运用异化的翻译方法更能体现出作者的具体用意,就是打鱼的老人目前的艰难处境就像耶稣受难一样。相比之下,张译本在翻译原文的“Christ”和“Thank God” 时,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目的是可以让读者对原文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老天”是中国神话文化词汇,用“老天”代替了西方宗教文化中的“上帝”一词,弱化了原文当中的西方宗教文化色彩,这与中国人表达习惯相符合,也让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而张译本将“thank”一词译为“谢谢”,通过使用叠词,生动形象,更是传达出老人内心的丰富情感。

例2:“Galanos.”he said aloud.

吴译: “加拉诺鲨,”他叫出声来。

张译: “加朗诺,”他大声说。

此处的Galanos是古巴的一种鲨鱼,古巴人都很熟悉,但是这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可能并不熟悉。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此句中,张译本采用直译,将“Galanos”直接按照原文的字面含义,翻译成“加朗诺”,保持了与原文的一致性。吴译本寻求原文的韵味,理解了原文的含义后,灵活地将其译为“加拉诺鲨”。借由音译和意译的翻译技巧,既保留了原文的内涵,又揭示了作者想要传达的真正意图,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老人当时的场景,有如身临其境的体验感。

(二)连贯性原则角度下译文对比分析

例 1:All right.Are you ready?Have you been long enough at table?

吴译:得了。你准备好了?你进餐的时间够长了吗?

张译:好吧。你准备好了吗。你这顿饭吃得时间够长了吗?

在这段话里,老人终于看到了捕鱼的希望,他的内心充满期待,期望着这条大鱼能够一直在他的鱼钩上吃鱼饵,这样他就有更大的把握将其捕获。在翻译原文时,张爱玲译本大量使用感叹词,如“吧”“呀”“吗”“啦”等,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上下文连贯,读起来富有感情基调。吴译本在翻译时,较少使用感叹词,译文比较正式。在翻译“easy”这个词语时,吴译本译作 “轻松愉快”,而张译本译成“乖乖”,这就体现了他们译文在用语上的不同。张爱玲在翻译词语时惯于使用叠词,生动形象,更加注重老人内心情感的传达,也表现出张爱玲对于人物角色内心世界的细腻把握。

例 2:In the other league,between Brook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rooklyn.

吴译:在另一个联赛中,布鲁克林队对战菲拉德尔菲亚队,我看好布鲁克林队有赢的希望。(全国联赛和美国联赛每年都要进行比赛决出一个胜队,并且在10月的上半月进行双方场地的交流比赛,这种比赛被称为世界大赛。”)

张译:在另外那个联赛里,在布鲁克林和费城两队里面,我还是宁愿要布鲁克林队。

“the other league ”描述的是美国棒球联赛中的棒球联盟。在这个联赛里,棒球联盟分为两个,叫作“美国联盟”与“国家联盟”,每个联盟当中都有15只队伍,两个联盟每年都会争出一支冠军球队举行“世界大赛”,争夺最后的总冠军。汉语读者平时看棒球比赛并不多,所以对这些词汇并不是很了解,很难获取其中的真正含义,而吴译本通过直译与加注释的方式,简洁明了地向读者介绍了美国棒球联赛规则,使读者的阅读感受能够与原文情景相连贯,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而张爱玲在翻译这一词汇时,采取了直译,并未添加过多注释加以解释,这可能就会使得读者没法真正理解美国棒球文化,从而也无法了解词汇含义。

例3:He no longer dreamed of storms,nor of women, nor of great occurrences,nor of great fish...

吴译:他不再梦见风暴,不再梦见妇女们,不再梦见伟大的事件,不再梦见大鱼……

张译:他现在不再梦见风暴了,也不梦见女人,也不梦见什么大事,或是大鱼……

在这段话的翻译当中,吴译本采用“重复法”,将“nor of”重复翻译为“不再梦见”,增强了译文连贯性,强调老人梦境中不再出现的事物。译者在运用重复法翻译的同时,实际也在运用增词法,增词与前文所使用的词语相同,也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张译本则是采用不同的词语进行翻译,虽不如吴译本那样连贯,也使得译文更有层次感。

(三)忠实性原则角度下译文对比分析

例 1:The old man was now definitely and finally salao,which is the worst form of unlucky…

吴译:老人现在准是彻底salao,就是说倒霉透了……

张译:老头子确实一定是晦气星——那是一种最最走霉运的人……

salao一词来自西班牙语,意思是说老人他非常倒霉。在英语当中难找出相应词语与之相匹配,所以海明威直接引用salao这个西班牙语词汇,并标成斜体。作者引用这个词交际意图明显,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出老人的糟糕运气,也展现了老人在此时内心的复杂情感。张译本直接将salao译为“晦气星”,而吴译本并未翻译这个外来词,而是在直接引用后,再对此加以解释。此处可见张吴的两个译本都将原文含义以不同的方式传达了出来,也清晰地表达出原作者的写作意图,由此可见两个译本都是忠实于原文的。

例2:He always thought of the sea as lamar which is what people call her in Spanish when they love her.

吴译:他每想到海洋,老是称她为lamar,这是人们对海洋抱着好感时用西班牙语对她的称呼。

张译:他总觉得大海是女性,说西班牙语的人会用女性的她来指他们热爱的大海。

就此含有西班牙词汇的句子来说,吴译本决定仍然使用原词,以便在形式和内容上尽可能接近原文;而张译本却将其直译。从后面的部分来看,吴译本需要读者对古巴人使用西班牙语有预先的了解,而张译本则通过调整顺序对此进行了解释,就整体句子构造而言,张译本更具整体性,但二者都未违反忠实性原则。并且张译本直接将“lamar”翻译为“女性”,也展现出张爱玲在翻译原著时倾注了更多女性的情感,通读整部作品就可发现张译本用词更加温文尔雅,对于小说当中的人物内心刻画更加丰富细腻,并且更注重译文情感的传达,这也体现出张爱玲独具特色的翻译风格。

四、结语

译者运用目的论三大原则能够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在翻译之前,首先明确本次翻译想要达到的目的,随后以翻译目的为驱动,充分理解源语言信息及其内涵进行翻译,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源语言内涵,阅读感受与源语言读者几乎相同。在目的论三大原则的指导下,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不同版本译文,对我们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方面有重要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Mark&Cowie,Moira.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Ernest Hemingway.The Old Man and the Sea[M].Beijing:China Translation&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1.

[4]田璐,赵军峰.新世纪的功能翻译理论——克里斯蒂安·诺德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8,39(04):86-90

[5]汤洁.《老人与海》中文化词汇翻译的认知解读及翻译策略——以张爱玲和吴劳的汉译本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6]唐述宗,康顺理.解构主义视域下《老人与海》四个译本的评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01).

[7]陈炽.从归化异化角度对比分析《老人与海》的三个中译本[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2).

[8]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海明威.老人与海[M].张爱玲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翻译目的论翻译实践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节选)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预设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法语专业本科阶段翻译教学反思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
通过翻译目的论探讨电影字幕翻译娱乐化与传统翻译标准“信”的共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