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明前期东北边疆的经略政策
2024-06-28何倩
【摘要】明朝在东北地区的奴儿干敕建了永宁寺,并先后刻写了《永宁寺记》与《重建永宁寺记》。这些碑文反映了当时明朝对东北边疆的经略政策:政治上“因俗而治、以夷治夷”、经济上“广设驿站,鼓励朝贡”、文化上“怀之以德,以夏变夷”。通过这些措施,明朝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统辖和管理,也对维护明朝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明朝;东北地区;永宁寺碑文;经略政策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07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21
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在奴儿干敕建永宁寺,并相继立碑两座:一座是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永宁寺记》,另一座是宣德八年(1433年)的《重建永宁寺记》。[1]清末曹廷杰发现了永宁寺碑并拓印了碑文,这使得两块碑文得以流传至今。这两块石碑不仅记录了奴儿干都司创立的过程,还反映了明朝经略东北的情况。目前,学界对永宁寺碑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①然而,这些研究大多从永宁寺碑的外形、材质和位置的角度进行考察,或对碑文进行考释和校正,对碑文内容的具体分析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拟从明朝廷治理边疆的角度出发,试图对两碑碑文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梳理出明前期东北边疆的经略政策,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明朝治理东北的政策和史实。
一、政治上:因俗而治,以夷治夷
《永宁寺记》记载:“其民曰吉列迷及诸种野人杂居焉……昔辽、金畴民安故业,皆相庆曰:‘□□今日复见而服矣!”[2]183-184明代东北地区长期居住着女真族(女直)、吉列迷、苦夷等少数民族,故明朝通过设置奴儿干都司、广设羁縻卫所的方式来管理东北地区。
(一)设置奴儿干都司
《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均记载了明朝在奴儿干创设奴儿干都司的史实。洪武时期,明朝政府大多是通过派遣使者的方式与东北进行联系,如《永宁寺记》铭文记载:“洪惟我朝统一以来,天下太平五十年矣……是以皇帝敕使三至其国,招安抚慰,□□安矣。”[2]183至永乐年间,明朝国力强盛,明成祖朱棣积极经略东北,东北地区诸部族陆续归附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奴儿干地区把剌答哈等头目进京朝贡时,向明朝政府提出在奴儿干设立元帅府的建议。明成祖朱棣采纳了忽剌冬奴的建议,在京师设置奴儿干都司。《永宁寺记》碑文记载:
“永乐九年春,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2]184
直到永乐九年(1411年),明朝政府才派遣亦失哈等官员率领队伍重新抵达奴儿干,并在奴儿干正式建立奴儿干都司。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机构驻在黑龙江下游的特林地区,其官员由明朝派遣的流官担任,设有都指挥使、同知、佥事等职,下辖300多个卫和所,管理范围包括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至库页岛的广大地区,是明朝管理东北北部地区的最高地方军事行政机构。
(二)广设羁縻卫所
《永宁寺记》碑文记载:“依土立兴卫所,收集旧部人民,使之自相统属。”[2]184明朝以地域为单位建立卫和所,由各民族首领担任卫所长官,收集原部族民族成员,以管理本民族的事务。这段碑文反映了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羁縻卫所治理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事实。明代东北羁縻卫所的建立始于兀良哈三卫的设置。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蒙古兀良哈诸部归附明朝,明朝政府对归附的兀良哈诸部的管理不是通过派遣流官的方式,而是委任当地民族首领担任卫所长官,为明朝管理当地的民族事务,以达到维护地方安全和稳定的目的。这种卫所的建立是根据“因俗而治”的原则设立的,与内地卫所的设立不同,因此被称为“羁縻卫所”。
到了永乐时期,明朝在东北建立了奴儿干都司,加强了对东北的控制。然而,东北地区不仅远离京师,而且民族众多,对其难以进行直接和有力的管辖。面对这种情况,明朝延续了洪武时期兀良哈三卫的管理方式,在东北广泛设立羁縻卫所,以更好地应对“海西女直、建州女直、野人女直诸酋长悉境来附”[3]的局面。此外,明朝还给予卫所长官敕书和印信,并要求他们定期向朝廷朝贡,以获得明朝丰厚的物质赏赐,进一步完善了羁縻卫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方式。羁縻卫所是兼军事和行政职能于一体的地方机构,其官员不仅要负责政务,还需要兼顾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事物,是在明朝政府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边疆地区难以进行直接的控制和管理,因此通过对当地民族首领的管理来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
二、经济上:安设驿站,鼓励朝贡
(一)广设驿站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且远离京师,正如《重建永宁寺记》记载:“惟奴儿干国远□□之表,道万余里。”[2]209因此,如果没有完善的驿站设施作为基础,从京师前往奴儿干是难以顺利抵达的。但是,据《永宁寺记》及《重建永宁寺记》碑文记载,从永乐至宣德年间,明朝政府共八次派遣官员从京师北抵奴儿干,且队伍规模都相当大,并携带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因此,可以推断出,在这一时期明朝在东北地区的交通驿站设施是相对完善的,所以才能让前往奴儿干的大规模队伍在途中的驿站得到休息和调整,并顺利运输和保存物资。
《永宁寺记》碑文中记载的“满泾站”,即为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终点站。根据《辽东志》的记载:“海西东水陆城站:底失卜站、阿木河站、海胡站、尚京城、扎剌奴城、鲁路吉站……满泾站。”“东北辽东交通道路有海西东水陆城站一节,此即明人自开原北至哈尔滨附近以其地为发轫,更东北向松花黑龙二江沿岸而下,出鞑靼海峡。”[4]可知,海西东水陆城是一条同时具备陆路和水路的交通驿道,陆路从底失卜站出发,途经四十五个驿站向东北方向前进,最终抵达奴儿干的“满泾站”;水路则沿着松花江、黑龙江顺流而下,穿过鞑靼海峡,到达奴儿干。因此,海西东水陆城是一条从黑龙江中下游一直延伸到辽东都司辖区的重要交通驿道,连接了东北地区南北两端。这条驿道也是亦失哈等官员从辽东成功抵达奴儿干的重要驿道。由此可见,明朝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的驿站和交通路线覆盖了大部分的东北地区,为东北地区各族之间以及东北与中原交流和联系提供了便利的纽带。
(二)鼓励朝贡
“永乐九年春……遂上□朝□□□都司,而余人上授以官爵印信,赐以衣服,赏以布、钞,大赉而还……今我□□□□□□□□□,蛮夷戎狄,不假兵威,莫不朝贡内属。”[2]184
永乐九年(1411年),亦失哈等官员奉命前往奴儿干进行招抚,并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在明朝政府的统治下,奴儿干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表示对明朝政府的感激,他们通过朝贡的方式向明朝进贡自己的特产,以表示对明朝的忠心和服从。明朝政府为鼓励他们积极朝贡,每次都会给朝贡的民族首领封官授爵并给予印信,其他人则得到衣服、布、钞等物品。
“永乐中,上命内官亦失哈等□,锐驾大航,五至其国,抚谕慰安,设奴儿干都司。其官僚抚恤,斯民归化,遂捕海青方物朝贡。上嘉其来,赐爵给赏,劳慰还之。”[2]209
《重建永宁寺记》记载了永乐年间亦失哈等官员五次抵达奴儿干,对其进行抚慰。奴儿干居民也南下朝贡,将自己的特产进贡给明朝政府。明朝政府为鼓励其朝贡,都会封官授爵和奖赏他们,赏赐的物品往往是根据“厚往薄来”的原则进行回馈。
综上,《永宁寺记》及《重建永宁寺记》碑文均记载了奴儿干民众向明朝进贡的事件。由此可见,明朝通过“朝贡”的方式,不仅给东北地区各民族带来了大量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而且还增加了东北地区各民族与中原王朝的交往和联系,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对明朝政府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于明朝前期巩固对东北的统治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三、文化上:怀之以德,以夏变夷
明朝作为一个由汉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国家,在边疆治理上继承了历代对“夷狄”的怀柔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革新。在文化治理上,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诏曰:“朕惟武功以定天下,文德以化远人,此古先哲王威德并施,遐迩咸服者也。”[5]确立了“文德以化远人”的民族文化政策,即用恩惠、德政和中原文化去影响“夷狄”,使其逐步向华夏靠拢和转化。[6]
(一)传播儒家文化
《永宁寺记》及《重建永宁寺记》碑文皆蕴含着儒家的基本理论和政治思想,如《永宁寺记》“伏闻天之德高明,故能覆帱;地之德博厚,故能持载”[2]183运用了《中庸》中的:“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7]35原文讲述的是“诚”的意义和作用,鼓励人们要做到至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2]184直接引用了《中庸》的内容,原文讲述的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内容。可见,明朝建立《永宁寺记》的目的是借儒家所宣传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思想体系,来表示对边疆民众的真诚爱戴,以达到使边疆民众对明朝真心拥护的目的。
《重建永宁寺记》中“四时行,万物生焉”引用《论语》中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8]“二气合,万物育焉”中的“二气”应该说的是老子讲述的“阴阳二气”,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和合而生,二者最理想的状态是平衡和谐。儒家也认为和谐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如《中庸》所言:“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7]20“圣人之至德,五常明,万姓归焉”中的“五常”是指儒家所说的伦理道德,即仁、义、礼、智、信。以及碑记的撰写者邢枢,丹书者宁宪、张兟等官员和差使,以及书写蒙古文的阿鲁不花、书写女真文的康安等人,皆受过儒家学说的熏陶。[9]
由此可见,两碑文皆蕴含着儒家的基本理论和政治思想,体现了明朝试图以弘扬儒家伦理道德的方式,对东北地区各民族进行影响,以使东北地区各民族认同、忠诚于明朝,以达到对东北的长治久安。
(二)推行佛教
“十年冬,天子复命内官亦失哈等载至其国。……上复以金银等物为择地而建寺,柔化斯民,使知敬顺□□□相□之□。十一年秋,卜奴儿干西有站满径,站之左山高而秀丽,先是已建观音堂于其上,今造寺塑佛,形势优雅,粲然可观。”[2]184
《永宁寺记》记载了永乐年间亦失哈等官员两次抵达奴儿干修建寺庙的事件。永乐十年(1412年),亦失哈等官员用金银等物品在奴儿干修建寺庙,通过柔化当地居民,让他们学会尊敬和顺从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奉命前往奴儿干的官员发现在“满泾站”左边的山上已经建造了一座观音堂。于是明朝便在观音堂旁修建佛寺并雕塑佛像。
“十一年秋,择地满径之左,创寺塑佛,曰永宁寺……宣德初,复遣太监亦失哈部众再至,以当念圣天子与天同体,明如日月,仁德之大,恩泽之渥,谕抚之其民悦服。且整饰佛寺,大会而还。”[2]209
《重建永宁寺记》也记载了明朝在奴儿干建造佛寺的事件。永乐十一年(1413年)秋天,明朝在“满泾站”附近建立了佛寺并塑造佛像,取名为“永宁寺”。宣德初年(1426年),亦失哈等官员来到奴儿干,对当地的佛寺进行了修缮,并与当地首领和官员会见后返回京师。
“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再至。民皆如故,独永宁寺破毁,基址有焉。”[2]209
宣德七年(1432年),亦失哈、康政等官员奉命再次抵达奴儿干时,发现永宁寺已经被毁坏,但基址仍然存在。于是明朝命令官员重新修建“永宁寺”,并让工匠塑造佛像。新建的永宁寺在形制和规模上比原来更加雅致和壮观。当地民众不论远近都前来观看。
综上,对《永宁寺记》及《重建永宁寺记》碑文内容进行分析,可知明朝在奴儿干修建寺庙、建立永宁寺以及永宁寺遭到破坏后重新建立和修缮的史事。由此可见,明朝通过宣扬佛教的方式来治理当地事务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明朝维护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四、结语
通过对《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碑文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可知,这两块碑文记录了明朝前期对东北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治理措施:首先,政治上“因俗而治、以夷治夷”。其次,经济上“广设驿站,鼓励朝贡”。再次,文化上“怀之以德,以夏变夷”。这一方面反映了明朝与东北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往来史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东北地区是明朝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永宁寺记》和《重建永宁寺记》是当前研究明朝东北地区的重要实物资料,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明前期治理东北的政策和历史事实。
注释:
①代表性研究成果如丛佩远、赵鸣歧编:《曹廷杰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钟民岩、那森柏、金启孮:《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记校释——以历史的铁证揭穿苏修的谎言》,《考古学报》1975年第2期;钟民岩、那森柏、金启孮:《明代奴尔干永宁寺碑记校释——以历史的铁证揭穿苏修的谎言》,《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6年第1期;鞠德源:《关于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记的考察和研究》,《文献》1980年第1期;蒋秀松、王兆兰:《从永宁寺碑看明代东北各族的关系》,《历史教学》1982年第11期;杨旸:《明代奴儿干永宁寺碑记再考释》,《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杨旸:《永宁寺碑文铭刻的奴儿干都司与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的先居民族关系》,《东北史地》2006年第3期;万明:《明代永宁寺碑新探——基于整体丝绸之路的思考》,《史学集刊》201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杨旸.永宁寺碑文铭刻的奴儿干都司与黑龙江下游、库页岛的先居民族关系[J].东北史地,2006,(03):25-28.
[2]丛佩远,赵鸣岐编.曹廷杰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183-210.
[3]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0:733.
[4]任洛.辽东志[M].沈阳:辽沈书社,1985:352.
[5]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8230.
[6]刘淑红.以夏变夷和因俗而治:明代民族文教政策的一体两面[J].广西民族研究,2012,(3):132-138.
[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0-35.
[8]程树德著,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27.
[9]杨旸.明代东北疆域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102.
作者简介:
何倩,女,贵州毕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