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2024-06-28何丹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关键词: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核心哲学观点是用劳动实践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有力批判,阐释了新的世界观和科学实践观,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批判性与科学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述了唯物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是人类社会历史文明发展的实践性成果。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对这一提纲的再思考,有助于推动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实践观;新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06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2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核心在于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的实践观,通过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将社会实践明确确立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根本宗旨和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提纲》的再思考有助于引导历史主体思考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则,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孕育:《提纲》的诞生

恩格斯评价《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1],这里所谓的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实际上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孕育,是马克思整个科学世界观的真正“起源”和初始发生[2],但并不代表其已经完全发展成熟。

(一)无产阶级的科学导航

19世纪4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时期,机器的大规模投入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工业的飞速发展,也在另一方面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引起工人的相对贫困和失业问题,使得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不断升级。然而,当时的工人运动由于缺乏正确的革命理论还处于早期自发阶段,多次运动都以失败告终。在此背景下,亟需提供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满足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迫切需求。因此,《提纲》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它的出现不仅为工人运动提供了纲领性的理论支持,更为推动革命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旧有观念的深刻批判,它为无产阶级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更为全面的世界观,使无产阶级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引领社会朝向新的未来。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渐进铸就

马克思对实践的高度重视并非一开始就形成,而是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主编《莱茵报》的时期,马克思经历了一场关于“林木盗窃法”[3]的激烈辩论。然而,更为深刻的思考源于对摩塞尔地区农民贫苦生活的关注[4],这使得马克思开始对一系列尖锐的现实问题进行认真探讨。马克思发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问题,引起了他对自己哲学信仰的怀疑。特别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对黑格尔及布鲁·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强调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5]这一认识的变化表示马克思逐渐将自己的哲学信仰转向唯物主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深刻揭露,强调了“劳动本来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表现。”[6]在这一时期,他对社会实践和经济结构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7]以一种纲领性的形式向世人展示了实践的观点。这标志着马克思对实践理论的系统整合和深度阐释,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科学实践观的确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内容不仅包括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更在这一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详细阐述了一种崭新的实践世界观,从而确立了以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观点。在这纲领性文本中,马克思对旧有哲学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特别是对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性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一科学的确立不仅为哲学领域注入了新的理论元素,同时也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的方法。

(一)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马克思在《提纲》第一条首先充分肯定了一切唯物主义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坚定了唯物主义的客观立场,明确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即没有从主体的角度来理解事物,没有将客观世界看作是实践的对象,而是采取了机械、消极的态度。费尔巴哈从客体和直观的角度来分析物质世界,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但他没有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能动的实践的对象来理解,仅凭“感性直观”势必会造成认识的片面化和直观化。[8]在面对现实社会问题时,理解人作为能动主体的重要性变得尤为关键,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往往依赖于人们积极参与、创造性的实践。因此,马克思在第五条中的批评不仅是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反思更是对认识论中忽视实践作用的一种呼吁,强调人的感性活动应当被理解为实践的一部分,而非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被动反映。这对于理解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提纲》的第一条提到“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9]83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却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物质是由精神决定的,是精神创造了客观世界。尽管黑格尔明确指出,实践的理念“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10],对实践观的认识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在黑格尔看来,实践的本质是观念的或理念的有意志的活动[11],就其实践观的性质而言依旧是唯心的。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唯心主义的局限性显而易见。将精神过度强调为主导力量,容易使人忽视客观规律的存在,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顺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刻阐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出发,深刻理解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与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对于“对象、现实、感性”的阐释,马克思强调必须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将其置于人的能动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正确的定义和理解。“实践”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关于如何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问题,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并没有给出正确的解答。费尔巴哈批判康德和黑格尔在“认识”的圈子里探寻真理的标准的错误做法,认为实践是感性直观,是决定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费尔巴哈指出“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12],这对认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然而,在社会历史领域,费尔巴哈仍认为“类是真理之最终尺度”,“跟类之本质相一致的,就是真的,跟类之本质相矛盾的,就是假的。”[13]将大多数人的意见视为真理表明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的,对真理标准的认识和探索局限于主观领域。《提纲》的第二条,马克思明确提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9]84这一论断突破了以往的真理标准,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联系,抛开实践所做的任何争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9]84。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人通过实践是可以证明人的思维能够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说明“彼岸”是可知的,确立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简而言之,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其真理性也由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坚信物质世界的发展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随着物质实践活动而不断发展的。《提纲》第八条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9]85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由于未能辩证地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些哲学家往往只专注于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在《提纲》第十一条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9]86这句话阐明了马克思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实践。马克思强调了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将哲学的研究焦点转向了实际的社会生活。这一观点对于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路径。因此,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历史进程时,理论应当根植于实际行动之中,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完善。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观的新时代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探讨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其理论内涵,更为将其具体应用于实际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因此,对于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践行和发展马克思实践观,需要深入研究其新时代的意义,以指导新时代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一)理论价值:哲学史上的重大变革与新时代发展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重新阐释了新的实践观,超越了以往哲学家们对认识和实践的思考,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一实践观为人类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不仅推动了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改造,也促进了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包括俄国和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成功地开展了革命与建设实践。《提纲》中的马克思实践观已经是一种成熟的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生机,同时也在一方面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体现其创新性。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认识的目的。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随着时代的变化,马克思实践观也应当不断丰富发展。当前,新时代的发展新格局已经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在继承马克思实践观的基础上,推动其发展到新的高度,继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现实价值:书写“实践”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百年征程中,实践一直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元素。回顾这百余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践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不断从国内外的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迈向发展的新阶段。百年征程充分证明了实践在党的探索中的独特价值,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指导和宝贵的经验借鉴。新时代关于“实践论”的篇章正在不断书写。

第一,在实践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人类实践加深了对自然环境的改造程度,扩大了改造范围。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有些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也造成了环境破坏,使得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日益越突出,比如能源、生物多样性、气候问题等等,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无计划、无限度地开发、利用。即使人类通过改造自然获取了短时的利益,需求得到了暂时性的满足。但实践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必然会以自己的方式反噬人类。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要节约资源,坚持和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付诸实践,为环境治理和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第二,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践是人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改造世界的行为活动。只有坚持马克思实践观,在学习、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主观世界的改造。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通过不断提升个人各项素质和勇于创新,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不仅需要关注物质层面的发展,更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第三,在实践中促进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在审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的实践观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重要作用。近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强硬的政治手段进行了反腐倡廉斗争,对贪污腐败现象进行了有力打击,强调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的政治体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不仅显著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中国智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关注,我们的优秀文化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发展的有力证明。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实践的同时,不断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获得理性认识,并通过实践不断接受检验。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干、能干、善干的精神贯彻实践,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注入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65.

[2]陆剑杰.实践问题和矛盾问题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4.

[3]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等.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5.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0.

[5]丰子义.“生产关系”与唯物史观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05):5-14.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

[7]编写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提要和注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47.

[8]俞吾金.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0-46.

[9]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83-86.

[10]黑格尔.逻辑学(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23.

[11]夏甄陶.认识论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4.

[1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48.

[13]荣震华等译.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M].北京:三联书店,1962:194.

作者简介:

何丹,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实践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世界历史思想创立的贡献
实践:马克思的新哲学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实践观的理论探讨
近年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相关问题的研究述评
试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