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张载的生死观

2024-06-28黄永泽黄春燕

今古文创 2024年22期
关键词:生死观张载

黄永泽 黄春燕

【摘要】在宋明理学家中,张载是较早建构了系统的生死观的一个哲学家。他的生死观主要在《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中记载,张载的生死观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的生死观主要以气为基点,对儒释道三家生死的观点进行批判继承作为他生死观提出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提出了关于生死观的内涵,将生死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把儒家对生死的看法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

【关键词】张载;生死观;存顺没宁

【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2-007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2.023

一、张载生死观的提出

张载在继承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基础上发展了他独有的生死观,并以此为基础对佛道的生死观进行批判来作为他生死观提出的理论依据,并要求人们要正确地看待生死。

(一)对传统儒家生死观的继承

儒释道三家对生死观的看法各不相同,张载的生死观是在继承儒家生死观的基础上发展的,他指出死亡这件事只不过是生的一个过程罢了,这也是儒家对生死观的一种看法,而张载指出这个观点的原因是为了让人懂得佛教所说的轮回和涅槃并不是能避免生死的,所以张载指出人的一生不要过分拘泥于对肉体的追求,因为不管你怎样执着最终都会经历死亡这一过程;我们要做的是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尽可能去追求“道”和“德”,努力地去对道德性命进行领悟,并且这种领悟是超越生死的。对于此,张载说:“学者有息时,一如木偶人,牵搐则动,舍之则息,一日而万生万死……知息为大不善,因设恶譬如此,只欲不息。”每一个具体的人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身体和心理精神,一般来说,人的肉身死了那么心灵也会跟着死亡;肉身活着,那么心也是活着的。张载却说即使人的肉体存在,心却可以是死的状态,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根本在于“以道为生”,所以他说人的道德性命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并且高于一切。

张载与儒家一样也非常重视生死,认为人们都应该重视生死,并且坦然面对,但是与儒家不同的是,儒家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张载从德性的角度出发,再与气综合在一起得出来人的生命应该要处理好德性和气的关系,因为人会受气禀而变坏,所以德性就会受影响而不能达到对天道真理的正确追求。在他看来,人的一生都要朝着追求道德性命这个方向去努力,如果不获得“道德性命”,一个人的存在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就是张载所说的身虽存而“心”已死。由此可见,张载所提倡的是一种对于道德性命这样一种至高的追求的生死观,它直接继承了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①的思想,也是对孟子“舍生取义”这种观念的发扬光大。因此,张载认为人们不应该害怕死亡,反而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用精神生命的无限追求去超越对肉体的执着。人的生死观应该建立在道德性命的基础上,他指出生死是相互的,死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在张载看来死亡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事件,要做到视死如视生。

(二)对道教和佛教生死观的批判

张载看到了道教和佛教对生死看法存在的不足,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死,而佛教则讲轮回和涅槃,张载的观点则与佛道二教不同,他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生死,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正确地对待死亡。

1.对道教循生执有的批判

张载认为,佛老的盛行和儒学的衰微,是导致当时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冲突的思想根源。他批判道:“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 ②在张载看来,道教循生执有,追求长生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人的肉体不可能长生,并且,人的肉身也不能通过修炼直接成为神仙。由此,在张载那里,道教的这种对待生死的观点无疑是对现实世界的否认,这种贪生怕死的态度是毫无社会担当的,所以,面对这样的观点,张载主张运用儒家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态度去对待生死。与此同时,而张载的生死观是在气的基础上建立的。他指出道教对于生死的理解是错误的,进而批判道教执着于肉体的长生之中,所以张载认为,道教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太虚”,只有回归到无形的“太虚”上面才能正确地对待生死。

2.对佛教的寂灭和生死轮回的批判

一般佛教的理论都是以“缘起”为基础的,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在早些时候,由于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产生了轮回观念,后来佛教在发展的时候又受到了婆罗门教思想理论的影响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以因果轮回这样一个核心作为佛教的重要思想。佛教所说的因果轮回一般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一生不是肉体死了就会结束,人还可以经过下一世的轮回,而这种轮回是不断的,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生死轮回说是佛教关于生死的一个重要观点,同时在生死轮回的基础上还体现了“缘起”的重要观点。在佛教看来,缘起就是“色心不二”,也就是说人的肉体和精神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但事实上,人的生命是不存在的,它只是因缘和合而生的种种表现。因此,在佛教看来,人是由于各种因缘不断变化的结果。实际上人的肉体并不存在,在他们看来,人除了灵魂不死之外,肉体就是一个臭皮囊而已,人的灵魂之所以能够轮回,是被宇宙中的一种能量所推动的。在佛教看来,一个人如果想要明悟生死轮回,那么他首先要让自己从生死中解脱出来并且要不断用顽强的生命力来克服死亡,如果达到了这种明悟,人们就可以获得永生,因为这种悟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它只能在每个人自己身上发生,并且在这样的明悟之下,人们就可以达到涅槃的境界,涅槃被佛教视为一种无上的幸福和解脱,它是一种心灵的安宁和平静,是一种不同于生死轮回的超越。在佛教看来,人们要面对生死循环这个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赋予了人们面对生命的流逝,肉身的消散,还有死亡时的勇气。佛教认为死亡并不代表人生的终结,而是生命轮回的又一个新的起点。因此,佛教宣扬让人们不要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死后得不到涅槃。

在《东铭》中,张载对于佛教的生死观进行了批判:“今浮屠极论要归,必谓死生转流……惟知画夜,通阴阳,体之不二。”因为儒家是很重视道德的,儒家重视的除了生命之外即是儒家认为的高于生命的道义,而佛教把社会完全解构掉了,因此社会之间君臣之中、父子之孝、人与人之间的道义全都变得不重要了,这是理学家们一定要强烈批评的。而儒家对于家国天下、对于社会人民的担当意识,对于儒家道义的坚守是第一位的,为此失去性命也毫不可惜。因此张载不认同佛教所说,认为死是归于寂灭之中,太虚并不是寂灭,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的状态中。所以,虽然个体生命有生有死,然而从太虚本体上来说是没有死亡和消逝的。正如张载所说的:“海水凝则冰,浮则沤,然冰之才,沤之性。其存其亡,海不得而兴焉。惟是足以究死生之说。” ③他把太虚比作大海,把人的生死比作融化了的冰又变回水。这是他针对佛教生死轮回提出的重要观点。

二、张载生死观的基本内容

(一)以气论生死

气是哲学史上一个重要概念,在张载之前,孟子就提出了气的概念,虽然孟子也讲气,但是与孟子不同,张载用气来讲生死,在张载看来,气的凝聚和消散是阴阳运动变化的结果。他指出,事物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表现出来的东西也不同,他说:“动物本诸天,以呼吸为聚散之渐;植物本诸地,以阴阳升降为聚散之渐。”说的是气凝聚,然后万物得以产生,阳为升,阴为降,阴降了气就散了,气散了事物就消亡了,他还说:“气于人,生而不离、死而游散者谓魂;聚成形质,虽死而不散者谓魄。”这句原文说的是,气就人的层面来说,人生来离不开气,死后消散为魂魄,人的身体是由气凝聚而成的,气就是人的根本,人的肉体的产生和消亡是由于气凝聚和消散的结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天地为本,而事物之所以变化是因为受到了阴阳变化的影响。除了阴阳之外,升降、呼吸等这些形态都是气“聚散”所表现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说气的凝聚和消散构成了万物的生成和灭亡。张载指出,气“聚”与“散”并不是混乱的,他说:“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鉴于此,可以看出气的“聚”和“散”的运动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则的。

另一方面,他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 ④这是说万物的生灭跟太虚有着很大的关系,太虚是万物得以生的根本。值得注意的是,“聚”与“散”在张载那里是相互对立的,并且他们的属性各不相同。以阴阳为例,“阴性凝聚,阳性发散;阴聚之,阳必散之,其势均散……不和而散,则为戾气噎霾;阴常散缓,受交于阳,则风雨调,寒暑正。” ⑤可以看出,“阴”具有凝聚的功能,“阳”具有发散的功能,阴聚阳散,二者是对立的。天地万物在凝聚和消散的过程中所展示出的不同形态,是由于阴、阳二气这两者的功能不同所造成的。张载指出“聚”与“散”是对立统一的,他说:“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⑥意思就是说虚实、动静、聚散、清浊,它们虽然是相互矛盾的,但却统一于同一个有机体之中,也就是张载所说的“其究一也”。

此外,张载把万物的生成说成是不依赖任何东西并且是生生不息的,这是他对“气”和“太虚”的理解所阐述出来的。在他看来,气凝聚后就形成了质,然后万事万物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而对于人的产生,张载在《横渠易说》做出了这样的解释:“虚则受,盈则亏,阴阳之义也……坤道之所以成也。故三之与上,有天地氤氲、男女媾精之义者此也。”意思就是说人是经过“阴阳”的各种变化而产生的。人类的产生也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

(二)存顺没宁的人生态度

儒家对生死观的态度是追求超脱道德性命的永恒,提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超越生死的精神态度,“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这句话在《正蒙·乾称》的第一段就提出,张载的意思是,只要活着,就要按照儒家的道德伦理标准来做事,死了,就会得到安宁,张载说:“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富贵和福泽是上帝为了让我成就良好的德行而赋予我的,我们不应太执迷于此;另一方面,贫困也是上帝赋予我们的,体现出上帝对人的考验和鞭策,因此也不必因此而垂头丧气。每个人都应该朝着豁达的人生方向去努力发展,确立一种“存顺没宁”的生活方式。以生死观为基点,“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暗示着人们对生活应“尽人事知天命”。人要遵循儒家伦理道德,努力使自己变得豁达、清爽。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使命”。无论有钱还是贫穷,人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努力使自己变得豁达、洒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其放心”;当面对死亡的时候,不要不甘和抱怨生命的苦短,更不要像佛教和道家那样错误地看待生死,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死亡,甚至有能力的话,在人一生的时光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这也不失为一种近道的方法。死亡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应该逃避,死亡这件事对于我们来说,不过是回归大自然罢了。

(三)以“四为”为最高的生命境界

儒家讲人生命的境界以是以道德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最高的标准,张载在弘扬儒家人生境界的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独有的生命境界,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伟大抱负。为天地立心是讲万物生生的一个过程,他在《横渠易说》里面说道:“大抵言‘天地之心者,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也。雷复于地中,却是生物。” ⑦说的是天地之心是万物生的根本,天地之心使宇宙充满生机,天地本无心,而人是有心的,人要像天地一样对别人仁爱,“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⑧把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总结在“太虚”中,又说:“塞者,气也,气以成形;帅者,志也,所谓天地之心也。” ⑨为生民立命说的是我们要努力求道,让百姓得以安身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就是要求学者们大力弘扬以往圣人的高尚品格,为万世开太平体现了张载民包物与的大同思想,人们应该开创太平基业,为后人打好基础。

张载“四为”的生命境界就是要人们一步一步地从立心到立道再到继学,最后要达到“开太平”的最终目标,这句话对于我们人生目标的探索,实现人生理想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其中,“为天地立心”不仅体现出是张载一生的远大抱负和理想目标,而且不管是对当时的社会还是现在的生活也都有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三、结语

张载作为关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生死观是在气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儒、释、道教三家对生死观的不同看法而得出的。首先他继承了孔夫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其次,他批判道教循生执有,追求长生不死之术;他批判佛教追求涅槃的观点是错的,进而提出了要求人们对待生死是应该保持存顺没宁的人生态度,人们应该坦然面对生死,这样做才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追求,张载的生死观不仅超越了传统儒家对待生死观的看法,而且对于佛道两家的批判也为明清时期无神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注释》,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231页。

②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8页。

③王夫之:《张子正蒙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7页。

④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页。

⑤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3页。

⑥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33页。

⑦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199页。

⑧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

⑨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2]李若水译评.道德经[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

[3]汤勤福.王夫之《张子正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4]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夫之.张子正蒙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郭庆藩.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猜你喜欢

生死观张载
医学院校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现实价值及路径探索*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心统性情”说新探
——在“一物两体”辩证思想背景下的考察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状、必要性及方法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